主持人:刚刚进入11月份,上海和广东的热点频出,先是国内大型的石化合资项目落户广东惠州,石化产业成为了珠江三角洲一大亮点。与此同时,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也如期召开,长江三角洲的突破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两大三角洲经济提速使得中国这两大经济引擎再添新的动力,这些就是本期节目报道的重点,这里是中国财经报道,我是计渝,来到我们演播室参与我们话题讨论的是我们的财经观察员赵晓博士,以下让我们共同来关注本期节目。
主持人:11月3日,澳大利亚悉尼市的市长、德国柏林市长和35位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来到上海,为建设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献计献策,上海市市委书记、市长陈良宇提出,在5年内力争上海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由此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在未来5年将会出现更多热点,我们来看一下记者发自上海的报道。
11月3号,上海市市委书记、市长陈良宇在第14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的开幕式上指出,今后五到十年是上海发展的重要时期,上海将按照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力争到2007年上海的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
此外,上海将重点建设深水枢纽港、国际航空港、高速铁路港,以及高速公路网和轨道交通网,建设生态城市、城市森林,建设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城市软件,特别指出的是,上海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共同发展。
就在上海力图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同时,同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浙江两省也开始各自重新定位三角洲战略。今年10月,在长江三角洲市长论坛上,人们在描绘长江三角洲发展蓝图的同时,几十位市长也在探讨加强彼此的城市协作。
上海市副市长:就是要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的一体化,并且以一体化作为基础来增强三角洲的国际竞争力。
杭州市市长 :我们的想法是要接轨上海,包括从基础设施方面的接轨,包括我们经济产业也要接轨,就是实现双赢。
苏州市市长:我想城市之间要打破区域间的界限,包括环境在内的基础设施应该实行共享,同时我们产业之间应该形成一个互补的配套链。
包括上海、苏南和浙江东北15个主要城市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虽然只有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现在却集中了近半数的全国经济发达县,聚集着近百个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还有数千家巨型企业。超大型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正日益引起世界的瞩目。
江苏苏南地区已经成为吸引外资的新高地,2001年苏州外商投资实际到位30.2亿美元,总量与上海相当,今年上半年苏南5市利用外资超过43亿美元,成为10年以来增势最强的时期。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浙江,曾经以民营和个体企业的发展而闻名世界的浙江也面临经济的提速。就在几天前,浙江宁波传来消息,波导手机与法国萨基姆共同投资2500多万美元建成年生产1500万部手机的全国最大的手机生产线。浙江省政府官员表示,继2001吸收外资增长99%之后,浙江今年仍有望保持翻一番的速度。
截至目前,长江三角洲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年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0%。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400多家在这里落户,合同利用外资总值已超过1500亿美元。有专家预计未来十年内,将会有十万个外商投资项目在这里开花结果。
主持人:从新闻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市现在提出了要用五年的时间使得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那么赵博士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赵晓:也许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于中等发达收入的概念,怎么讲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国际比较,从2000年的国际标准来看,人均GDP在410美金以下的是低收入国家;人均GDP在1940美元以下在410美元以上的称之为中等收入水平;人均收入在27000美金以上的是发达的水平。7500美金接近于1万美金,那么大大高于中等收入的水平低于发达的水平,我们大概可以称之为中等发达的收入水平。
主持人:上海市要实现这个目标应当说是实现了大的跨越,你对于上海市提出这个目标的发展前景怎么看?
赵晓:我对它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一个理由是上海市在过去几年的人均GDP增长非常快,我们看到它用了16年时间使人均GDP从1千美金提高到两千美金,但是只用了四年的时间使两千美金上升到了三千美金,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又增长了一千美金,到去年2001年人均GDP达到了4500美元,在全国一千万人以上的大城市里面它是最高的。那么从亚洲四小龙的人均GDP增长来看,从人均4000美金增长到一万美金用了大概八年的时间,我算了一下,平均每年要增长750美金。上海市要从4500美金要增长到2007年的7500美金,我算了一下,实际上平均每年的增长不需要超过600美金,也就是比600美金低一点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所以我觉得从上海人均GDP增长加速的进程来看,上海市完全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并且有可能超越这个目标。
主持人:从您的分析可以看到,上海市人均GDP从1000到2000然后到4500美金,中间每一个阶段都是大跨越,那么它们依靠什么实现了那么大的跨越?
赵晓:我觉得背后是一系列的变化,包括整个城市发展思想的改革开放、微观基础的改造,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各个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我觉得支撑它经济增长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主持人:就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龙头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互相协作的区域经济的时候,我们看到11月1日上午,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会作出了决策,他们会在广东省惠州市投资建设一座年产86万吨的世界级的乙烯生产基地。据介绍,中海壳牌石化项目首期投资总额就达43亿美元,是我国最大的石化合资项目。预计2005年建成投产以后这个项目会使得惠州成为世界级的大型石化基地,这项投资会让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增添一份新的光彩,我们来看一下记者的报道。
据了解,这个项目由中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与壳牌集团共同投资,双方各占50%的股权,投产后,每年可生产230万吨石油化工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等沿海地区,预计年产值超过17亿美元,并带动850亿美元的下游效应。
据了解,合作双方正在进行工业装置、生产自动化等方面的谈判,预计明年年初在广东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工建设,此项目的实施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仍然是全国范围内外商投资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是用“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和粤家菜”来概括的。如今,它已经迅速崛起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之一。 据统计,在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总共达到6万余家,占到全国总共41万家外资企业的七分之一强。在珠江三角洲的外资企业中,台商投资企业非常活跃。最新统计表明,在仅仅1万多平方公里的惠州就有各类台商投资企业1108多家,投资额近20亿美元;平均每10平方公里就有一家台资企业;321万人口中,每13人就有1人在台资企业工作。2001年度,全市台资企业纳税合计9200万元人民币。
据统计,目前珠江三角洲的电子、医药、建材的产值已居全国第一,纺织业居全国第二, 彩电产量占全国1/2,家用电冰箱产量占1/3,家用洗衣机产量占1/7,原油和天然气约占1/10。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广东经济贡献率达85%,珠江三角洲以它占全国0.43%的土地和1.8%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8%的国内生产总值。
主持人:说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刚才新闻片中向我们上介绍了这些年发展变化的一个概况,过去珠江三角洲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企业规模偏小,但是非常灵活,它们生产的产品又是以家电这些轻工产品为主。现在的变化我们看到在这一地区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刚才我们新闻片中,记者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大型的石化工业也会落户在广东地区,从这些产业变化是不是我们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变迁的未来趋势?
赵晓:对,我觉得是的,这种产业变迁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全国产业变动的趋势。
主持人:为什么这么说?
赵晓:因为珠江三角洲是全国制造业的中心,它的制造业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我们整个中国的产业的升级和变迁。第一点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过去有很多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成长了,我们看到科龙这些都长大的。这个趋势会进一步的加强。另外一块就是说它的产业由过去的轻工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转入到重化工,重化工必然也是大企业,那么一投资就是好几十个亿的规模,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过的大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在重化工这个领域。但是与此同时并不表明它的中小企业不发展了,其实在所有的大企业发达的地方也都是中小企业发展得非常快、非常多、配套非常好的地方。
主持人:我们今天片子里谈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那么依您的分析,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全国是不是具备某种代表性?
赵晓: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们今天虽然谈到的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提速,也就是说它们经济快速的增长给了我们特别深刻的印象,其实它是建立在整个中国的经济都在提速的大背景下的,我们现在非常清楚今年是中国的好收成年,今年我们的GDP一到三季度已经增长7.9%,这个增长速度超过了去年全世界的预测机构以及中国的经济学家们的预测,它比所有的预测都要好。这是一个带有代表性的提速,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提速是建立在这一个基础上的。
主持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起到了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龙头的作用。
赵晓:对,它们起到了一个龙头的作用,但是其它地方增长速度也挺快。
主持人:好,谢谢您的分析。 今天我们关注的是三角洲经济的发展,最近发生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这两大事件让我们感受到,在这两个地区正在不断发生新的变革,这些变革给经济带来的是活力和希望。面对未来,三角洲经济也会成为一个长期的热点话题,引发更多的讨论和创新的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