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家事新主张     法律帮助热线     旅游风向标     生活培训站     服务信息网     编创手记         



卫生大行动——垃圾分类(2003年5月14日)


  我国从1996年开始,在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推行垃圾分类.这使扔垃圾这件很平常的事情也变得讲究起来。不论是在街道上,还是在小区里,都按照垃圾的不同种类排起了分类垃圾箱。那么经过这七年的试行推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否可以做到垃圾分类投放了呢?我们在北京开始了调查。

  调查中记者发现,无论是在小区里还是在大街上,仍有许多人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随意投放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从垃圾筒上的标识我们可以看出,绿色的表示可回收物的垃圾桶,而黄色表示不可回收物。我们打开桶来查看,发现两个垃圾桶里的垃圾很相似,也就是说行人在扔垃圾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垃圾分类的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许多环卫工人在收集运输垃圾时也没有按照要求分类。北京市垃圾分类的程度还很低,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还不强。那么垃圾分类究竟有什么必要性呢?它对我们的国民卫生和防病防疫又有什么意义呢?

  北京市的城市垃圾中只有37.3%是无法回收利用的。如果我们不进行分类,就直接卫生填埋,不仅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大量可再生的回收物资就被永远地埋在了地下。垃圾混放必然产生一个又一个的垃圾山。分类以后又可以各自开始新的旅程,经过分类再造,巨大的垃圾山在逐渐减小。这种奇妙的转换,的确为人类摆脱垃圾的困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前景。而回过头想想,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重新看待那些被我们扔进垃圾堆的东西。

  非典这个时期使大家十分关注公共卫生。这从医学角度来说是公共卫生。实际上我们的环境卫生应该说和公众的身体健康也是有密切关系的。比方说对于有毒有害的垃圾,我们单独分类把它单独处理。这实际上就避免了垃圾的二次污染对人的危害,对地下水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既然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那么我们的市民为什么没有响应政府的号召,把垃圾分类投放呢?是大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吗?记者对街头的行人进行了随机调查,在20个人中有18人认为有必要进行垃圾分类。也就是说90%的人能够接受这一观念。既然大多数人都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件造福子孙的好事,那么在具体的行动中为什么做不到呢?

  被采访者:“没怎么分过,习惯了吧,本来就只有一个垃圾筐,你还分,怎么分呀?”

  记者:“在大街上如果垃圾桶是两种,一种可回收的,一种不可回收的,您扔垃圾的时候考虑分类吗?”

  被采访者:“反正我是看见垃圾桶我就往里扔,街上遇到两个桶的

  记者:“那种垃圾桶你们分吗?”

  被采访者:“那桶里不都是通的吗?”

  记者:“平常您不怎么分类,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被采访者:“没有太明确的标志。”

  有些民众在扔垃圾的时候,他们不太清楚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而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哪些是有害物。那么我们就请专家来讲讲。

  专家:“我们说的可回收的垃圾,实际上说的就是那些可以直接地进行资源利用的这部分垃圾,具体地说是指的纸类,塑料,玻璃和金属这样一些物质的垃圾、一般的就是瓶瓶罐罐包装物,那么有害垃圾也是指的一大类是电池和电子垃圾,还有象废弃的化工的药品,油漆这类物资,除了这些垃圾以外,我们就叫它其余垃圾,比方说灰土装修的砖瓦,这些建筑垃圾。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在北京西单,西客站,王府井这样人流量比较大,也就是说产生垃圾比较多的地方,仍然使用的是这种没有分类的垃圾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面对镜头大家都能说出垃圾分类的好处和必要性。但是真正能够做到分类投放垃圾的还很少。应该说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家缺乏这种习惯和意识。同时由于分类垃圾设施的不足,以及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也缺乏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环境。在这点上,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重视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能源化,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这些放置在街道居民住宅区,公共场所的五颜六色的容器,是专门供给大家投放各种废弃物的分类垃圾桶。居民将手中的废弃物按照容器注明的种类分别投放。分好类的垃圾被分别送往各自的回收工厂。专家告诉我们,垃圾分类的关键在源头。只有每个公民都提高认识,不怕麻烦,从自身做起,才能使垃圾分类这个系统正常运转,才能尽早得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利用。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