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春梅是同仁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午刚刚从位于亦庄的北京康复中心分部赶回办公室,开始准备筹建市政府规划的拥有500个床位的非典病人恢复中心。
由于SARS的关系,医院方面加强了对住院病人的医护管理。这就要求李春梅增加了查房次数。
“你好,这是我们护理部主任,来看看您。”
“你好,这个时期家属我们可能不让来,可能大家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也是为了你们病人好,你好好休息……”
各部门领导的碰头会,在非常时期已成为常事。每天都有二,三次,已经持续了一周左右。
大家都挺累的。对于李春梅来说,今天的一件特殊的事情就是去看望几位刚从抗非典一线撤换下来的护士。她们还正在医院接受隔离观察。
“虽然我们现在是留守在二线,我们接到的任务,随时都有可能我们往前线走,刚刚接到的,我们成立SARS的康复医院,人员是我们组成的,所有我们二线的人员要转到一线去了,即将在五天当中我们就要到位了,所以就是大家连续作战,而且三周左右都没有休息过,相互的合作协调就显得特别特别重要。”
非典病人恢复中心的护理设备清单已经列好。五天后,中心将迎来第一批恢复期病人。催李春梅上楼的电话响了,又一个临时小会在等着她。今天她还没顾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
“我端着我的方便面我上去,那你在那屋先把字打了。”
(二)
和其它医院的护士们相比,张宝如的工作更加具体和细致。她是北京儿童医院的内一病房护士长。担负着四个病房 ,30来个孩子的日常看护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病人的护理。生病的孩子需要护士们给予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成人主要自己会照顾自己,儿童他可能首先就没有能力,需要别人的帮助,现在因为这SARS的原因,护理量增加了许多,以前有护工的帮助,或者说有可能一些陪住的,护理量没有现在大,现在孩子的吃喝,拉撒,生活上一些小事情,都是由我们来做。”
虽然缺少了护工的帮助和家长的陪护,但护士们毫无怨言的担负起二者的责任。在护士 保姆和家长之间转变着自己的角色。
在这个非常时期,父母见不到自己的孩子,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为此当班的护士一天不知道要接多少个电话,安慰多少颗焦虑的心。
当其它地方都被非典闹的沸沸扬扬的时候,在儿童医院内一病房里,感受到的仍然是那一如既往的严谨工作作风和热情的工作态度。
“在SARS来临之际,我们病房的工作,虽然正常的工作程序被打乱了,但是大家比以前更加仔细认真,能够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就是三查七对制度做得特别好,避免任何差错发生,同时我们病房所有的人员在思想上都做好了去一线抗击SARS的准备。”
(三)
见到刘晓冬护士长是在北京地坛医院治疗非典的病房里。经人指点,我们隔着两层玻璃看到她正在和医生做下班前的查房。
这一天这个病区3台呼吸机全部在工作中。这意味着有3个病人随时有可能死亡。
4月9日,刘晓冬和她所在的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正式接治非典病人。在第一周她们只有19个护士,离标准配置少近一半的人。
从病房回到医护人员工作区域还要做一次简单的消毒。把护理病人时穿在外面的隔离服脱掉,没经过这次处理是严禁从这道门出来的。
下班前护士长要进行一系列管家婆式的整理和清点,为下一班护士做好准备。
“白天有什么注意事项啊?”
“因为我们每天都有一些新的变化,包括人员的变化呀,物品现在衣服都是一个人只有一套衣服,包括你得给夜班的人准备好口罩衣服,没有这些东西人家没法进病房,别的也没有什么了,051那个胶布不粘,你给他要点胶布。”
老白又激动了。
“没事,真的没事。”
接完家里的电话哭一鼻子,在这里很常见。过着这种半与世隔离,无法预知未来的生活,每个人的感情都容易脆弱。
“今天还行,这几个病人,比昨天我觉得好多了。”
“今天算早的,我昨天前天因为病房有抢救,都是8点多才离开病房,我们现在要求是6小时工作制(达不到),不能用这个计算了每天都是这样。”
“这个水是谁的?”
“水是他们俩的,还有营养素都是他们两个人的。”
“改喝营养素了。”
“每天晚上都有。”
“真爽嘿!”
“憋死了。”
医院附近一家三星级酒店被改做医务人员的宿舍。刘晓冬桌上放的花是家里人送来的,她留下了两支,其他送给了两个已经染上病的护士。听到我们带来了刘晓冬儿子的录像,有护士也想来一起看看。
“你儿子这两个大牙真逗!”
“他两边的牙还没长出来呢!”
刘晓冬的儿子喜欢画画。他选了几张自己满意的送给妈妈。
“还有这张,我想让我妈在这里休息。”
知道刘晓冬最想念儿子,所以我们给她录的最多的是儿子马南山的生活。4月 24 日
北京的中小学正式停课,而在这一周前马南山已经停课了。在一次生病之以后,学校希望马南山暂时在家休息不要返校。从此身为退休教师的姥姥每天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用一块小黑板给外孙上课。
姥姥:“当然她当时有这个疑虑,就是说是不是我从事这项工作,本身这工作有传染性,学校里怕传染别的孩子就让咱们的孩子回家来了,后来我就跟她说,这次这个传染病它跟别的传染病不一样,人家老师一个是为了爱护咱家孩子,也是为了爱护别人,我说你放心,你儿子落不下这个功课,咱们家有这个优越条件就是从事教育的,我一定给你把孩子的功课补上。”
“妈妈你看看我有没有进步,这是我4月25日写的字,写的是第1课到第3课的字词。”
马金辉从事邮政速递工作,自从妻子晓冬离开他们就再没见过。他说晓冬那天连口水都没空喝。
姥姥:“每天我这心都揪着,有时候孩子来电话就说,妈我们都36个小时没歇了,我特别累,我给您把电话挂了,待一会我休息会儿我再跟您说,这时候她挂了电话我心里特别的难受,一是心疼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个我也知道孩子干了这一行,这就是她的职责
她也绝对不会打退堂鼓。”
(四)
“这边是我们病人出院的(走廊),如果恢复期的病人出院的时候从这边走,新住院的病人是从这边(进来)。这都锁着呢。这边相对说是干净的。”
跟随着刘大夫我们接近了非典治疗病房,值夜班他需要16:30到岗。
刘景院的病区有25个病人。作为这个病区的主治医师,刘景院除了完成和其他大夫一样的工作,还要指导和负责其他医生的治疗方案。
“周围的墙壁最好不要碰。”
进入病区前,每个医护人员先要带上两层口罩,穿上一次性防护服,然后穿过三道门
进入医护人员工作的走廊。他们把这里称做半污染区。
“这里面都是病房,这边是我们的护士台,那边是医生办公室,还有那个袖标都是统一带的,每个病区有8个大夫,每两个人值一个班。”
一天前和刘景院一起值班的大夫刚因为发烧被隔离,所以今天夜班只有他一个人。
由于全国每天都有疫情公布,所以现在大夫每天增加的工作之一就是统计和上报病区病人情况。在非常时期类似这样的工作常常出现,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
交接完当天病人的情况,刘大夫又加了一个口罩,带好护目镜,在防护服外面在加上一层隔离衣,穿好鞋套和护士长一起进入病房查房。
这样的全副武装,对病人和大夫都会产生精神压力。每10个病人中总会有一 两个有心理问题,所以大夫们常常用和他们接触的方式给这些病人以安慰。这在病区之外是难以想象的。
4月9日刚刚下夜班的刘景院接到通知,进入非典病房。他匆忙拿了一些需要的资料
就离开家。当时他6个月的儿子刚刚出院。当我们把他儿子的录像带到他的住处时,他的迫切心情看都看得出来。
刘景院和妻子魏丽荣都是北京地坛医院的大夫。由于休产假,在医院全面收治非典病人时魏丽荣还没有上班。作为传染病院的医生,她对目前以及将来都有比常人更理智的心理准备。让孩子能健康,进步是她给丈夫和自己的安慰。
“因为爸爸老不在家,我想小孩,我觉得他是有他的感觉的,不是说他什么都不懂,他咿咿呀呀,肯定是在说话,肯定是在说他的语言,所以我就跟他说,尤其是爸爸下班没回来,我说你看爸爸最近很忙,最近有特殊的病不能回家了,妈妈跟你在一起我们要乖乖的等爸爸回来,我们要学好多的新本事。”
小魏一定要让我们拍下这个镜头,因为刘景院走的时候孩子还不会翻身呢!
“加油!加油!加一把劲就过来了!”
“好棒啊!宝宝!”
在书桌的台历上,小魏记下了她认为重要的日子。4月24日他们结婚纪念日,小魏拿着鲜花和蛋糕出现在分开了两周的丈夫面前。这可能会是他们最不寻常的结婚纪念日。明天是他妈妈生日,在小魏的台历上没有特别标明自己的生日。做了9年同事,7年夫妻,也许这是他们要度过的最艰难的时期。
“我已经想好了,我现在开始教孩子叫爸爸,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我们家孩子就会叫了。”
(五)
“您好 120指挥中心,请讲。”
“喂,您好 120热线。”
非典疫情发生以后,做为北京市120急救中心的护士,林红和她的姐妹们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此时120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急救中心,它更像部队的指挥部,是这场战役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你问问他试没试体温,病人多大年纪,男的,女的……”
“居委会打电话,有人反映那儿有人发烧怀疑她,不知道她姓什么,病人是女的……”
“来了以后坐在这儿几乎就没有离开台子的时间,包括我们需要方便一下的话,别人就赶紧过来替一下,特别紧张,因为你稍微一离开,电话就排上了,好多电话就进不来了。”
快餐,林红她们不知吃了多少回。为了不放过一个来电,她们要断断续续吃上一个小时
虽然林红她们不像一线护士那样面对非典病人,但责任心是相同的。而我们希望120接的电话能更少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