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家事新主张     法律帮助热线     旅游风向标     生活培训站     服务信息网     编创手记         



不应有的伤害(2003年4月16日)


  家住大连的于永孚师傅今年62岁。自1974年以来,在单位一直享受工伤待遇。可是当他1996年退休后,单位就没有给他报销过一分钱的医药费。

  “为什么退休以后,这个待遇没有了。他们厂领导说我父亲没有工伤证。我的工资是不到600元钱。每月买药钱和扎针钱都是2百以上。厂子也不管,根本没人报。就是不承认是工伤。”

  为什么30年前是工伤,30年后就不是工伤了呢?

  于师傅告诉我们,他是大连市金州重型机械厂的职工。在1970年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是70年3月23日,天已经特黑了。我回家吃完晚饭。我就去井里挑水去,当路过井边的时候,就觉着这个声音是从地下反上来的……”

  寻着呼救的声音,于师傅意识到有人掉到井里了。当时情况危急,他也顾不上多想,在周围群众的帮助下,于师傅被送到了五、六十米深的井底。

  “那时候那个水是最凉。3月23日在我们当地叫桃花水,最凉,刺骨。他俩这一上,我就在底下帮着托,那个水顺着我的脑袋就往下浇。我本来已经跑了一身大汗……”

  投井者安全脱险。等于师傅再被周围群众拉上来时,他已经昏迷了,救护车迅速把他送往医院。

  “从那以后这浑身基本上就不是我的了。每天是迷迷糊糊的,浑身是一点力气也没有。发烧,老是发烧。”

  作为军人出身的于师傅,在单位干活从不甘人后。然而自从那次救人以后,身体每况愈下。反反复复,住院、出院,达三年之久。后来经厂职工医院大夫会诊,结论为惊吓、着凉,导致身体机能性低烧,并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从那儿以后,想干什么事都干不成,体力不支,精力也受到刺激。”

  令于师傅欣慰的是,厂里当时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给他重新安排了轻松的工作。由锻压车间调到容器车间。然而他还是不能适应这份工作,经常住院。后来经厂里调查取证得知,他是由于见义勇为受的伤。厂里出了这样一位英雄也是厂里的光荣,于是经厂党委决定给于师傅认定为工伤。享受工伤待遇。

  “工伤待遇,一个是去疗养,而且享受公款补助补助费。”

  然而1996年他退休后,他的医药费就不再报销了。1998年他得了脑血栓,花去医药费上万元,再加上日常吃药的费用。对这个普通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原本厂里已认定的工伤,为什么等到他退休以后单位就不承认了呢?这在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的呢?

  “他既然是已经享受了工伤待遇了,退休以后,还仍然应该继续享受工伤待遇。在这一点上法律应该是连续性的。刚才听于师傅介绍,是发生在1970年。那个时候我们把它叫做舍己救人。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它是属于工伤的范围,也就是发生这件事情以后,对企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做的这些事情负伤的按工伤对待。”与我们随行的劳动法专家强磊教授解释说:“从1964年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的批文里就有明确规定,在紧急情况下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对社会或企业有益的工作而造成的疾病、负伤或死亡的应按工伤对待。而劳动者的工伤待遇在法律上是具有连续性的。既然上班时是工伤,等他退休以后他的工伤待遇是不变的。于师傅退休以后是否能享受工伤待遇,要看当时企业是否把他当时的工伤档案报到劳动部门。他这次退休以后,他的工伤保险关系转到了社会了。由社会来保了,那么社会就要凭劳动部门备案的依据认定他是工伤。”

  为了解厂里当年是否给于师傅申报过工伤保险待遇情况,我们专门找到了大连市劳动局。

  “查不到。96年以前都是由企业自己定是不是工伤,享受工伤待遇也是企业自己花。从工伤保险试行以后呢,由劳动行政部门来定工伤。”

  根据大连市劳动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自1996年《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条例》颁布以来,各单位的工伤问题必须上报。由劳动部门统一管理,像于师傅这种情况,企业应该在1996年以前把工伤材料补报到劳动局。通过在劳动局的查找,大连市重机厂当时上报了厂里70多个职工的工伤情况,惟独没有于师傅。这就说明企业当时并没有把于师傅的工伤档案报到这里。那么大连市金州重型机械厂为什么不向劳动部门申报呢?

  王治勇,现任大连市金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经理。他告诉我们由于企业改制他刚刚上任,对此事还不十分清楚。可是据当年的知情人介绍,于师傅在厂里确实是工伤。

  企业正确的做法就是抓紧时间把缺的手续补上。然后按照我们现在的法律规定,还要给于师傅发一个工伤证明。”

  可是当于师傅再次找到厂里时,却被告知,他的工伤材料丢失了。不能享受工伤待遇,如果想办理工伤,必须重新补足当年的证据。

  这下于师傅可犯了难,关于这一点强教授说,工伤材料丢失,企业应该负保管不善的责任,怎么能把这些强加到于师傅的身上呢?既然是档案丢失,难道就无处可查了吗?

  看着日益衰老的父亲,于师傅的儿子心里像着了火。几经周折,他终于找到了当年和父亲一起救人的戚大爷,还有在医院抢救过父亲的邵大夫。

  “我当时帮着打捞,帮着摇橹打捞,弄上来以后呢,他们就架到车上去了,冻得都抗不住劲儿了。当时好像体温挺高,38度左右,心率比较快。这事为什么有印象呢,因为他给我印象好像他是个英雄,救别人自己得了这病,所以对我印象比较深就这个,要不30年以前的事情我记不起来了。”

  拿着于师傅这些来之不易的证据材料,我们再次找到了王经理。王经理表示,他们将尽快派人去调查此事,如果确实是工伤的话,企业应该有这个义务。王经理承诺,他们将尽快把于师傅的工伤材料报到劳动局。让于师傅的工伤待遇问题尽早得到解决。在这里,我们也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