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历史中国     魅力中国     今日中国         



[十六大特别节目]《新村新景新家园》


  江西省永修县立新乡,地处鄱阳湖湖畔,地势低洼。当地农民以传统的粮棉生产为主业,加上频繁的水患,人均年收入只有1600元左右,是个典型的湖区贫困乡。

  可是,近几年来,在这个不起眼的乡镇。一个个旧村落被抛弃,一座座新村庄拔地而起。一户户农民,搬进了小楼。新房新路家园,立新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九江市立新乡农民对老天爷向来没有什么幻想,因为它带来的往往是痛苦的回忆。

  采访:南岸新村村民 邹美华

  每年要搬二次三次家的,除了河边就没地方去的,水来了吗,就移到房子里面无能为力,就要搬。涨一点小水又要搬,就这样的,有一年搬了4次。

  1998年之夏,老天大发淫威,震惊世界的特大洪水降临九江,永修县立新乡首当其冲。8月7日,九江长江大堤决口,形势危急。洪水很快威胁到纵贯立新乡境内的就九铁路和昌九高速的安全。为确保这两条大动脉的畅通,立新大堤决口行洪,几乎整个立新乡成了一片汪洋。

  立新乡的灾民中包括了一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后来成为各大媒体的灾民形象代表。

  9月4日,江泽民主席亲临九江市立新乡,看望住在大堤上的灾民。

  98特大洪灾之后,国务院提出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12字方针,拨专款在灾区展开了移民建镇的浩大工程。重灾区九江永修县被列为移民建镇的重点县,立新乡成为重点乡。

  随后的几年,立新全乡5715户农民,享受了国家补贴资金,全部搬进了移民新村。

  采访:南岸新村村民 邹美华

  现在这个地方好宽敞,比原来好得多,住的地方比原来好得多,呀,环境呀什么东西比原来好得多,原来那个地方低洼,潮湿,不好。

  移民建镇有个原则是就地高靠。立新乡的黄婆井村和南岸新村,都由附近好几个自然村的农户近靠高迁而建成。这两个新建中心村是近邻,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平均高程达到25米以上,再大的洪水也达不到这个高度。

  采访:黄婆井村民 魏正球

  物别是在涨水的时候有个安全感,有个安全感。在下面最怕倒围、破堤,破堤后那房子连前檐都补淹没了。

  国家的补贴资金,每家农户建房为一万一千元,配套基础设施为三千元,合计为一万四千元补助。建得较早的黄婆井村,由于额外追加了每户三千元的建房补助,几乎每家每户都加上了自筹的一部分资金,盖成了两层楼房。

  采访:黄婆井村民 梁家猛

  那个风都刮得掉的,那个瓦片风可以刮掉是吧,现在刮大风也刮不掉,是哇,下雨也下不倒,这个房子比那个房子要好了十倍。

  采访:南岸新村支书 王汝觉

  感谢党中央,感谢人民政府,使我们的老百姓来讲呢,永远脱离了水患,不但是永远脱离了水患,而且使我们老百姓来讲呢,居住的条件大大地改变了。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就现在的状况来说,应该是往前至少推进了50年。

  最为村民们所称道的,其实还是道路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刚才王汝觉所说的居住条件,应该包括了这一些。

  采访:黄婆井村民 魏军

  现在出门穿那个布鞋,都不要紧,出门呀,原来就要穿那个水鞋呀,这么高的,还要搞这么深,摩托车都没办法,没办法推进去的。

  魏军所说的是他们的老村庄,只有烂泥巴路。其实三年前整个立新村,坐汽车到永修县城,要绕道走很远。如今有了跨河大桥,又修了水泥公路,到县城只有10分钟左右。

  魏军的父亲魏正球,黄婆井村52岁的村民,一家四代10口人,有3个儿子,这次移民建镇,每个儿子名下都各自建了新楼房,享受国家补助合计超过5万元。全家居住面积,由原来的两户200平米,增加到了3户540平米,房屋质量,更是由木板结构转为钢筋水泥。

  采访:黄婆井村民 魏军

  “环境,总环境这东西,哪怕你有钱都做不到的”,做不到,总体做不到,你个别做到是没什么用的。总体没这么好,是不是。

  “路没这么好吗,现在的路几好呀,要致富,要修路哇,哈......,”不是说我们这一家这样说,整个移民建镇所有的村都是这样说的,特别好。

  最近,在广东打工多年的魏军夫妇回到了家里,花4千6佰元新买了摩托车,骑着它到永修县城只需要10分钟。他们已不打算再出去,准备在县城找事做了。

  魏军的儿子就在家门口的黄婆井小学读书。这小学当然也是新建的,他和小伙伴们的学习条件自然也是今非昔比了。

  2001年6月2日是个特别的日子,继98年在围堤上之后,江泽民主席再次来到立新乡,来到了黄婆井村,看望这些昔日的灾民。他还走进了魏正球的家里,高兴地问长问短。

  今年6月10日,朱鎔基总理也来到了立新乡,在新迁入的南岸新村访问了农户。

  很久很久以前,黄婆门前有一口井,她经常打来井水,款待过往的路人。客人当中有一个神仙,看到黄婆待人新切,生活却很清贫,就往井里投了七粒糯米。于是黄婆打上来的井水,从此变成了美酒,她就因此富裕了起来。

  传说中的这口井恰好位于一个新建中心村的门口,它就被命名为黄婆井村。昔日的荒山野岭一下子变成了美轮美奂的新村庄,倒也有点象是神仙所为。

  黄婆井的故事表达了当地人民发家致富的美好愿望。但不论是神仙还是国家,都不能包办一切,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当地政府和农民自己去努力。这几年,在移民建镇的过程中,九江市和永修县提出了“迁得出,稳得住,富得快”的政策导向。前面两点已基本完成,只有“富得快”还在实施当中。

  采访:南岸新村村民 邹美华

  生活比搬家以前,现在是差不好远,差不多。

  采访:九江市委书记 刘积福

  下一步呀,我们市委市政府呀,就是跟你们县委县政府一起来商量,怎么让你们住上了新房子,还要尽快地富起来,我们就是扎扎实实地帮你们商量这么个问题。

  在立新乡这样的传统粮棉产地,青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家的要想致富并不容易。但一些新动向,却也能给人留下印象和启发。住在魏正球隔壁的梁家猛,搬迁新村之后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加大了投资力度,鹅鸭养殖规模增长了十多倍,达到了几千只,还开办了孵化场。

  采访:黄婆井村民 梁家猛

  我们养这个种鹅是养来孵小鹅,这个鸭子也是孵小鸭,发展这些农户去养,我们这个政府投资我们两万块钱呢,我们这个鹅苗发给人家是优惠到3到5毛钱一个,但是政府资助我们,我们要带领这里广大的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南岸新村的邹新华,去年开始专业养牛,所养线牛很快发展到80头。他还从国外引进黄牛良种,学到了人工授精的技术,着手繁殖第二代西门答尔黄牛。

  南岸新村的花卉苗木基地,尽管开办不到一年,但从各方面看起来,更象是一个大手笔生意。浙江客商郑雪春,在这个项目上已经投入了70万元。他看中了这里的土质,更看准了当地的政策支持和知名度,对这一项目的发展和村民的致富前景充满了信心。

  黄婆井、南岸新村的种养大户,是否对一般家户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还有待以后观察,俣这两个村的各方面情况,在江西长江沿岸的众多移民新村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统计,江西省长江沿岸有38万6千农民,迁进了这样的移民新村,国家为此投入政策性资金14亿元。2002年9月21日,中秋节这天,黄婆井村和南岸新村,破天荒地迎来了四百多位来自武汉的游客。至此,筹备了好些天的黄婆井、南岸生态旅游区,与云居山、柘林湖作为同一旅游直线,正式登台亮相。

  新村的建立,道路的畅通,游客的到来,给多年来饱经水患的立新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里的农民,也将在沉稳与躁动的交替之中,接受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