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历史中国     魅力中国     今日中国         



[济南]《鼓子秧歌》2003-023(144)


  编导:章晶 郭幼鹏 摄像:梁涛

  这些年,商河县的鼓子秧歌越来越火爆了,隔三岔五就要被人请去演出或参加比赛,这不,明天,商家村的秧歌队又要被请进省城里去演出了,山东省艺术学院的舞蹈教授刘志均老师,提前一天下乡辅导来帮助他们排练。

  商家村的男女老少都是鼓子秧歌的爱好者,村里没有参加演出的妇女早早等在场边,观看村里男人的排练。

  鼓子秧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行于黄河下游一带,最初是庆祝治水胜利,人们拿起面盆雨具,欢呼跳跃,后来,人们又在图腾信仰,狩猎采集,战争阵势,生产劳作等活动中提炼出动作,创作出这种舞蹈,可以说,它是黄河文化的宝贵遗产。

  采访:山东省艺术学院教授 刘志均

  “宋代河南大旱,河南的老百姓就逃荒要饭,顺着黄河流浪到了鲁北地区,那时候鲁北地区没太有人,于是就在那儿开荒种地,当第一季收获的时候,大家高兴啊,就庆丰收,庆丰收用什么方式呢,他就想看老家的那个民间舞——“秧歌”。”

  鼓子秧歌的舞蹈动作讲究勇猛刚劲,具有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美。

  采访内容:

  “这伞的角色它的道具分三样,一个是伞,一个是小孩鞋,一个是酒盅,这三样,把这个小孩鞋系在这儿,然后这个伞插在这里边,插在这里边以后它可以转,这样转。

  鼓子秧歌的另外一种道具是手鼓,据说是由古代战争中的鼙鼓演变而来。”

  采访内容:

  “它叫鼓子,鼓子秧歌的鼓子就是这样叫起来的,这个鼓子是秧歌里边的主要角色,就比如说这样打,它本身就是鼓子的动作,再一个它的声音很振奋人心,再加上那个大鼓伴奏的,就是惊天动地。”

  商河县是驰名中外的鼓子秧歌之乡,这里的鼓子秧歌表演人数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它以恢弘磅礴的气势,雄健优美的舞姿,变化莫测的舞蹈阵容和浓郁的历史文化风韵,展现出山东大汉英武矫健的阳刚之美,从而被誉为中国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典型代表。

  在商河县杨庙村有一个叫李传贞的老人,他是商河县著名的领舞,在秧歌队里的角色叫“头伞”。他18岁就跑头伞了,22上岁就上北京,他曾经在1955年和1980年两次参加过到北京中南海的演出,受到过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89年他又随县里的秧歌队去成都参加了中国民间舞蹈会演,获得了一等奖。如今他年岁已高,对鼓子秧歌的热情不减当年,经常在村子里教晚辈学跳鼓子秧歌,父传子,子传孙,商河县的鼓子秧歌便是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他们传下来的不仅仅是具体的舞蹈动作,还传下来中国北方农民与各种天灾人祸作斗争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因为鼓子秧歌最初是人们与泛滥的黄河水作斗争,取得胜利以后在丰收时所跳的舞蹈,所以他的舞蹈阵容里便有模仿水流和漩涡的阵势;又因为它在长期的演变过程里吸收了古代战争中排兵布阵的内容,所以队形里也有兵阵和交战的舞蹈动作,从头至尾,整个场景在不停地变换,据不完全统计,鼓子秧歌的队伍阵容竟然达到了100多种,所以让你看得眼花缭乱。

  采访内容:

  “它这个跑场子的演员是流动的,而且这个演员的动作呢,比如伞它是转的,它是在流动当中做动作,鼓子、棒、花都是在流动当中做动作,通过动作来展现它的个性。”

  “鼓子响,脚底痒,”在这黄河下游的齐鲁之邦商河人民的鼓子秧歌以其粗犷豪放的阳刚之气,成为山东三大秧歌之首,并名列中国北方四大民间舞蹈之一。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