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历史中国     魅力中国     今日中国         



[镇江]《竹编》2002-117


  编导:高跃 摄像:高嵩 高义刚

  十月初,正是稻谷成熟的季节,江南的人们忙着,收割着自己半年的心血。等稻谷进了家,他们又不闲着的拾起了几乎人人都会的竹编。

  采访:竹编艺人 耿月薪

  “我们农村的东西,民族的东西做成工艺品,让下一代的小孩欣赏。能看到斗笠,他不知道农村的斗笠像什么样子,也看到鱼笼,能做成一个新的工艺品,放在家里欣赏。”

  “这些都曾是当地人常用的。”

  “我从小就喜欢竹编,爱好这个,八岁的时候,就用小刀做成小东西、小玩艺。”

  耿月新家住在镇江扬中的良善村。出生在竹匠世家。

  采访竹编艺人 耿月薪

  对于古老的文化,我们能不能学学它呢,就拿着人家的古老艺术品就看,看了就练,慢慢我对它有兴趣了,就通夜不睡觉了,就把它通通记下来,以后我就看到什么图案,我就不用底稿,看到南湖船,一看就会,我就把这个图案也不用记我就编出来,什么鸟类、花瓶类,各种各样的花都能编出来。

  耿月薪,从小就和竹子打交道,以竹为生,打竹席、编竹筐。

  采访

  “我手上拿的刀吧,最大的有三斤到四斤,这刀,这么长,很重的,就劈竹子,最小的有这么小。”

  改革开放后,耿月薪凭着一双手,和他精湛的竹编技艺,赢得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镇江的扬中是个产竹的地方,村前村后,无竹不成村,房前屋后,无竹不成户。

  耿月新爱竹子,他的生活与竹同在,是竹子给了他今天的一切,而他也付与了竹子新的生命,新的价值。

  采访:耿月薪

  “我对竹子的感情是很深的,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要细看看竹子,叫什么品质,这个竹子怎么生的。它的粗度、高度我都要看看,细看。”

  1997年,耿月新从全国各地引进优良竹种,在扬中试种获得成功。

  耿月新有着一手精绝的竹篾手艺。一根一米左右长的竹子在他手里,只见刀上下翻飞,一会就变成了片片竹篾,又大又重的竹刀在他手里也变成了精妙的工具。

  耿月薪说,他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竹子,发现只有一种叫慈竹的竹子,才能让他这样得心应手的摆弄。

  一根慈竹,在耿月薪的手里,可以劈出上万根竹丝来。

  他不断的更换着刀具,但也都是很普通的刀,就靠着这一把把的刀,竹篾,就能被老耿片得比纸还薄。

  这是老耿用缝衣服的针,自己设计的工具,用它可以把纸一样薄的竹篾,再分割成细丝,这些竹丝,比头发丝粗不到那去。但耿月薪就是靠这些细竹丝,才能完成他的下一步创作的。

  耿月新已经是五十四岁的人了,他每天都要到制作室和工人们一起编上一会,

  他按照经线纬线的传统编制手法,用黑白相间的竹丝记录着脑子里想象的图案。

  54岁的他干起活来,神宁气定,手灵巧得绝不输给年轻人,他的作品就是在这一丝丝、一条条,千丝万缕的竹丝中诞生的。

  为了继承和弘扬我国的“竹文化”,耿月新先后成立了“扬中市月新竹编艺术研究所”“扬中月新竹艺厂”专门从事竹编工艺的研究和创作,同时也使自己的竹编工艺品生产形成了规模。

  这是耿月薪创作的竹编精品《百帝图》、《五百罗汉图》。长度都在十米以上,是用八千万根竹丝编织而成,它造型各易,神态不同,五千年来的百位皇帝,在耿月新竹编作品里齐聚一堂。

  这幅“农家乐”,是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他童年生活的写照。 坐在院子里和儿时的老伙伴们,一边聊着天,手里一边侍弄着他的“作品”一根根竹丝,在他手里千变万化,一会是只小斗笠,一会又变成了一只小鸟,他的日子过的就是这样的随意,但随意中透着一种追求。

  1997年六月“中国民间艺术家精展”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耿月新以高超的竹编技艺和作品的精巧构思,跻 身于“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的行列。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