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同乐五洲》的节目定位与把握
其实,洋相一词最早的含义专指外国人的相貌和举止,当然,由于当时中国的闭关锁国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式,洋相一词在国人口中渐渐地有了贬义,并且越来越浓厚了起来,而洋相一词的涵盖,也不再只局限于外国人了。出洋相,在今天的含义已经完全成了出丑、露怯、做怪样、闹笑话的同义词。
《同乐五洲》既然把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推到了节目的前台,并使之成为节目的主角,那么,它的宗旨便无疑应该是让外国人尽情地出洋相,而且,我们笼而统之的外国人,其实都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度,他们相互之间也无疑都是外国人,因此,我们不但要让他们出洋相,而且还要让他们洋相百出。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出洋相,就是让他们尽展自己异国的风采。
外国人来到中国,要入乡随俗,要说中国话,要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进而或许他们还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和热爱。这是一个极其有趣也有意味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中外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与融合、对立与趋同的过程。因此,当我们在节目中让外国人尽情展示自我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既让他们展示了如何与中国文化融合的一面,同时也让他们展示了如何在中国文化的包围中保持自我的一面。应该说,两个方面都很有意味。
当一个外国人以流利的汉语来表达的时候,这本身就很有意味,而当他(或她)表示出已经不再习惯于外国人那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而完全习惯于中国式的礼貌和委婉的表达方式时,这种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很有意思吗?
当然,相反的情形也同样很有意思。同样的一个能够以流利的汉语来表述的外国人,他却用汉语表示他完全不能接受中国人的某些交友习惯,例如,当他兴致勃勃并充满温情地给中国朋友打电话时,中国朋友却会很自然地问道,你有什么事情吗?这种对于我们来说很司空见惯的事情,却使这位外国人极不适应,并且很受刺激。因为,他的思维方式依然延续着自己的模式在前进,作为朋友,难道只是在有事情的时候,才能互通电话吗?难道不能为单纯为友谊而通通电话吗?
还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外国人头一天在菜市上买菜只花费一元钱,而第二天他买同样的菜,菜贩子却要了他十元钱,令我们感到意外和有意思的是,他却并没有想到那是菜贩子欺负外国人的一种欺诈,反而从另外的思维角度,也就是纯粹外国人的思维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结果,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否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类似这样有趣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也因此,外国人以他们自然、放松并且极其本真的展示,为我们的节目,也同时为广大的电视观众,提供了极大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当然,人们并不希望在电视中所看到的那些外国人,个个都无所不知,个个都是中国通,人们也希望看到他们露一些局外人的怯和出一些不伤大雅的洋相。然而,《同乐五洲》决不单纯是老外的欢乐总动员,更不是出洋相的快乐大本营。我们更希望的是,《同乐五洲》能够带来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思想互动,而且,这种思想互动应该是有益的、积极的、较为深刻的。
当外国人展示他们如何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和趋同的一面时,我们希望人们能够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某种沾沾自喜,而更应该从深层次去反观中国文化的优与劣、长与短,正如鱼不能发现水一样,发现水的重任则在非鱼的身上。从外国人那里,我们可以体味到旁观者清的智慧和乐趣,可以从镜子以外的角度审视自我,这的确应该说是某种乐事的。
而当外国人展示他们如何与中国文化相碰撞和对立的一面时,我们则希望人们能够从中领略到外国人独特的思维角度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并能够从中汲取有益的、积极的、乐观的、幽默的营养。特别是他们开阔、自然、幽默的心态,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和把握,因此,我们便不会把那些低级趣味的出洋相作为节目的看点,尊重总是相互的,当我们把丑化和戏弄别人当作乐趣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恰恰是在丑化和戏弄我们自己。所以说,我们的节目坚决摒弃那些要外国人出洋相的东西,我们不会像是某些低俗的相声那样,以相互的人格侮辱为噱头。那样的趣味是浅薄的,经不起推敲的,同时也是完全没有幽默感的,那绝对是我们所不齿的。
《同乐五洲》就必须真正做到同乐,不仅仅要与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同乐,同时还要与外国朋友同乐。欢乐,本就应该是大家所共有的。当然,我们还希望这乐是哲理的、智慧的、会心的,而不仅仅是浅层次的、表面的。在笑声中,不仅使人们抛却了烦恼,而且还促进了理解、沟通和相互的尊敬。当然,话还要说回来,《同乐五洲》不是上课,不是教科书,因此,它必须好看,必须让人轻松,必须寓教于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