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人物·评论         



《激情燃烧的岁月》作者石钟山解读“石光荣”


  《激情燃烧的岁月》不是为父亲一人作传,而是再现一代有理想主义支撑、具英雄主义气概的纯粹军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生活。

  “石光荣身上有父亲的影子”

  石钟山出身军人家庭,是父亲的五个子女中最小的儿子。《父亲进城》中的石光荣是否作者父亲原型或有几分父亲的影子?石钟山承认“石光荣身上确有父亲的影子,至于影子占多大比例?不好说。”1981年,石钟山父亲从某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位置离休,副兵团待遇的父亲与12位老干部住在一个干休所里。石钟山将这些老干部的戎马生涯和离休后的生活点滴集中在石光荣身上。

  石钟山对文学的爱好得自医生母亲的遗传,文学对父亲而言是“瞎耽误工夫”。1989年,石钟山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1991年至1997年,他被组织抽调给部队首长做传。7年接触老干部,如上将洪学智、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等,影响了石钟山日后创作的父亲系列——《父亲进城》、《父母大人》、《父亲离休》……“老干部经历不同,性情各异。”石钟山说,“那股劲都一样。”什么样的劲儿?石钟山用如下生活细节描述父亲的——劲。父亲是真正的职业军人,他说自己生是部队的人死是部队的鬼。离开部队在他是不能想象的事。对我的经常跳槽,父亲因为不理解所以不满意。在他看来,军人是最好的职业,军人保卫着和平下的一切,如做生意,他说:“没军人守着,做个屁生意。”父亲期望他的子女在部队一辈子,父传子业,当将军。

  1981年,不满16岁的石钟山在内蒙赤峰当雷达兵。其环境恶劣,石钟山形容“一年刮两次风,一次风刮半年”。家庭背景与艰苦环境的反差让石钟山委屈,“调动,就是一个电话的事”,但他知道父亲永远不会拨通“能让他过得舒服一点的电话”,他反而会教训我:“我13岁当兵,什么苦没吃过,我求谁了?!”

  父亲13岁加入抗联部队,20多年与战争相依存,战场是他的生命底色。他说打仗“打的就是精血”。父亲在职时,最愉快的事,排兵布阵,站在沙盘或地图前研究假想敌。遗憾的是,烂熟于心的作战部署在和平年代派不上用场。尽管英雄无用武之地,但这并不影响英雄日日热血沸腾地操练。父亲喜欢带兵喊杀,尽管没有目标,但爱听士兵在训练场上的声音,这声音,他听了踏实。安静的日子,父亲过得窒息。70年代,部队备战备荒,以防“美苏”两霸,父亲相信他会赶上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一信念和等待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父亲是在残酷的战争中优胜劣汰出来的——身体好、脑子好。石钟山钦佩在行军打仗的空隙间自学测绘的父亲,其水平不比测绘学院出来的专业人才差。过去基本是粗糙的手绘地图,父亲用火柴棍丈量后,布阵误差最多不过二三百米。父亲记忆力惊人。他口述的亲历战争对比史料相差无几。

  石钟山对离休前父亲的记忆是“风风火火,老板着脸,经常半夜回家。正常回家时,他要睡觉,一声关灯,全家卧倒。他以‘大一统’的方式统帅着全家”。打仗激情融进父亲的血脉,打仗之外,一切为附属品,包括老婆、孩子。他重大家(部队)轻小家,小家对父亲就是客栈。过日子、钱,对他没概念。对子女,他没有刻意教育,只是按照自己成长经历管束下一代。石钟山记得,少年的他与伙伴互扔石头,互用绷弓子射击,互用树枝抽打时,父亲视险若安,他认为“男孩小时淘气,长大了有出息”和“不打不成才”。母亲不认同,于是父母爆吵,互相指责对方“孩子早晚毁在你手里”。

  “吵架是两种文化的冲突、生活习惯的冲突”

  对父母婚姻,石钟山说是革命的需要将他们捆绑成革命夫妻。那个年代,情感绝对让位组织。几十年夫妻,父母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中冲突着,磨合着。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事实上,几十年的努力,谁也没改造谁。父亲被时代塑造成一架工作的机器、打仗的机器,母亲丰富细腻的感情活动与父亲——金属的碰撞,结果可想而知。几十年,父亲称母亲为某某同志。工作家庭浑然一体。

  时代造就了父母“疙疙瘩瘩”的婚姻。谈婚论嫁初始,母亲首先视“石光荣”为首长然后是丈夫。石钟山采访的许多老革命的婚姻,女方早年对男方的感情是敬畏大于爱情。他们没有经历正常序列的感情活动,先恋爱后婚姻,他们的婚姻属拉郎配。这种战时的婚姻模式倘以今日语言讨伐其理论上的不合理,不如细究其存在的合理性。今天,石钟山听一些服从组织决定的白发满头、子孙成群的老太太对革命婚姻的态度——认命。认命并不等于她们对丈夫没感情。“一日夫妻百日恩,都过了一辈子了……”

  小时候的石钟山恐惧父母吵架,怕听到他们摔东西的声音。成人后的石钟山分析吵架原因:“两种文化的冲突、生活习惯的冲突。”父亲出身农村,大老粗,母亲来自城市又是医生,两种不能调和的文化。”农村文化带到部队,则成了部队文化的一部分。干休所13户人家,每家家境大同小异,共同背景出身农村,脱下绿军装的老干部回归黑土地是很自然的选择。茄子辣椒西红柿,玉米高粱全种齐。春种秋实,是父亲在打仗无望日子中的希望。他看蔬菜的眼神像检阅部队。他喜欢会种菜的警卫员,是农民出身的,父亲就说:“好,毛主席就是农民,我也是。”在子女婚姻大事上,父亲原则:门当户对即找战友的孩子或工人农民,这样的亲家他放心。大方向定了,子女婚姻及家庭,父亲不管不问。他只关心子女工作,有什么进步。人性温情,父亲身上少有痕迹。如果战争年代,尚可理解他的铁面铁血,和平年代,则让人不可思议仍在他身上燃烧的战争激情,他的言行就像一架过时的机器隔绝于时代。

  父亲不懂啥叫“培养自己的人”,他的所有下级没沾过父亲丁点“好处”。父亲不许家里人用他的车,如果用了,他就交油钱。现今请客吃饭,讲究饭桌上谈内容,父亲排斥有内容的饭局。他保持着战争年代的吃饭速度,速战速决,然后起身:“你们吃,没啥,我先走了。”

  石钟山电话问候父亲时,父子对话几乎千篇一律。父亲说:“有组织、有大夫,都挺好,你还有啥事?”至于儿孙情况,父亲很少打听。石钟山对父亲被战争机器过滤掉的人性温情,内心一直苦涩。他在《父亲进城》中表达了拯救父亲的欲望和与他沟通的渴望。

  “从生活中来的东西,大家认,编故事,过眼云烟”

  现年81岁的父亲身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抗美援朝。他曾经置身生活中心20多年。离休后,从生活中心撤向生活边缘的他时常观看“军事布防挂图”,摆弄军刀、地图、军功章等。父亲愿对子孙乐道战利品的来历:“这把刀是哪个战场缴获的……”有时,他背着手,眼望远方,一两个小时不动,家人清楚,他在怀念和温习激情岁月。

  父亲爱好跑步、下棋、看足球。在战场上跑了20多年的他,惯性使他难以止步。他通常跑步上下班,快到办公室时,姿势、速度像冲刺。他不在乎旁人议论:“像冲锋陷阵”、“像救火”。他不习惯坐车。下棋是静的战争、足球是动的战争。模拟战争,填补了父亲无仗可打的失落。干休所里的老干部下棋,其阵势,不是二野叫板四野就是四野挑衅二野。休棋时,他们的话题离不开战争:“你哪次战役指挥得好,死人少,哪次不好,失误在哪……”中国足球队的战绩,父亲不满意,“国民党、小日本、美国大鼻子都让老子踢跑了,一个球咋就踢不赢呢?!”不开心时,父亲就去看菜地。

  父亲爱听军号,熄灯号、起床号……一张光盘满足着他对军营生活的留恋。

  《激情燃烧的岁月》热播全国,人问石钟山,你父亲看没?石钟山语气肯定:“他肯定不看,他也不清楚我现在干吗。”电视频道,父亲的选择是:新闻联播、军事新闻、足球和天气预报,报纸就是《人民日报》。他固执地认为,新闻、天气是真的,其他都是扯淡。电影他只认黑白片,《上甘岭》、《南征北战》是真的,彩色片是假的,不认。

  石钟山说《激情燃烧的岁月》不是为父亲一人做传,而是再现一代有理想主义支撑、具英雄主义气概的纯粹军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生活。他们视祖国重于泰山的高远境界、对人民负责的牺牲精神及为人处世的阳刚之气,像一面镜子照出当今一些人热衷蝇利蜗名的熊样。

  石钟山因为熟悉石光荣们,因而较好地把握了石光荣代表的这一群体。编导又准确地添加了忠于生活的细节,真实遂让观众认可。石钟山承认“从生活中来的东西,大家认,编故事,过眼云烟”。

  石钟山不讳言“如今电视剧制作流程,相当比例的制片人出一个好卖的题材,如吸毒、三陪女……几个编剧分头一纂,至于道德教化,制片人认为是电视台考虑的事,他考虑的就是赚钱。至于人物是否有血有肉、生活场景是否真实再现、命运走向是否合乎逻辑,编剧对金钱比对文字更有追求——有血有肉不如卖血卖肉。如此贻害社会的剧情出世,参与者皆大欢喜,而被污辱和损害的是社会道德。

  石钟山迄今发表军旅作品500多万字。《激情燃烧的岁月》点燃的全国激情激励石钟山在塑造血肉之躯的路上——走下去。(作者李彦春)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