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阳开车1个多小时就可以到韩城了,不过您如果选择走韩城——合阳——华阴这么走的话,从北京做直达韩城的旅游列车就行,下午上车,第二天上午就到了,大约14个小时吧,非常方便。韩城呢,自古就是关中到山西要道上的重镇,也是古都西安东北边的门户。也是司马迁的故乡,是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俗各异的地方,快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韩城的黄河行鼓是非常有特色的,起源于金元时期,那个时候是祭祀用的,但是现在在春节的时候,闹社火的时候,烘托节日气氛用的,而且那个时候,韩城好多黄河大汉组成锣鼓队,进行比赛。那时侯是非常热烈的,你一定要来看看。
黄河行鼓,鼓点非常激跃,就像黄河水一样波涛汹涌,而且充分体现了陕西大汉尤其是韩城大汉的粗犷和豪迈。
韩城还有一个从汉代流传到现在的民间活动,那就是秧歌了。男女老少都能扭上一段,唱上一曲。韩城的秧歌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就是唱秧歌,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来到韩城一定要听听唱秧歌。
唱秧歌的曲调是在农民秧田的对唱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时高时低,抑扬顿挫。人们把生产劳动、民俗乡情、爱情故事,都写成秧歌,唱着自己的生活。
在韩城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母亲河——黄河,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黄河就在西边,司马迁祠墓就在这里。
当时司马迁受朝廷排挤,就倡导子孙改姓,司马的司前面加一竖是同学的同,马字前面加两点就是姓冯的冯,这两姓啊,现在都有这样的说法:“同冯不分,同冯不婚”。沿着石条铺砌的司马古道,凹凸不平的石道印记着千余年来仰慕者攀登的足迹。来到韩城听说这么一句话“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说明韩城出文人的地方。
这棵树在两米多高的地方均匀的伸出五个枝杈,叫“五子登科柏”,韩城还真的有一个五子登科的故事:在宋朝的时候有位老奶奶,五个儿子都取得了功名。所以后来,有考大学的,都来这里摸摸这棵数,如果您来了,也别忘了抱抱它啊。
这棵树就在明代建筑集中的文庙里,离司马迁祠墓只有5公里,而只与文庙一墙之隔的古街道,一定会让你收益非浅的。
来到韩城啊,处处让你感到文化的气息,这条古街道有300多副对联,有鞋店的、药店的,从对联中反映了很多的内容,走过这条街道,你会长很多见识的。
古色古香的建筑,是不是有点眼熟呢,其实韩城被称为是“大韩城,小北京”,好多是模仿北京的建筑,像离城里9公里的党家村就是非常典型又别具特色的。党家村的地理位置特别好,依塬傍水,所以670年了,屋顶上是不落灰尘,不长草,非常奇特。我们下去看看。
村里主要是党、贾两族,320户人家,由于当时党家村非常富有,经常有外地入侵,村里防御设计非常巧妙,都是丁字路口,没有十字路口,便于看护。而住的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这里的四合院是长方形的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而且都是上仓下房,上面是储物用的,下面是居住用的,而且老人是住在门房里的,而两侧的厢房是晚辈住的,上房是供奉祖先和接待贵客用的。
党家村的门楣上啊,都有登科、耕读地、庆有余的字,其实,门楣的内容有很多,有警示的、有信仰的、还有希望的等等……走过党家村的四合院,我深深的感觉到那浓浓的古风古韵,从砖雕的家训到门两侧的对联……难怪有人说这里是东方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相关链接:
1、来到韩城,别忘了看看漫山遍野的花椒林,再买一些花椒带回去。上等的大红袍花椒要30元一斤,不过个大、色鲜、味足,很正宗的。
2、韩城招待贵客的第一道菜是馄饨,看,只有我们平常吃的1/3大,有意思吧。来了可别闹误会了。品一品韩城的小吃,羊肉合烙、胡泊等等,会让你回味无穷。
(记者 邵天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