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A:昨天,我们在《生活突破》系列节目中,给大家介绍了2001年十大城市市民对中国国际地位和贸易国际化满意度的调查情况。
主持人B:大多数人认为2001年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更多的人看好了未来贸易国际化的发展。
主持人A:不错。但是加入WTO以后,社会保障业的发展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对社会保障的关注度是相当高的.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调查结果。
2001年春冬两季,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委托零点调查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10大城市,对8964位居民就个人总体生活满意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社会保障满意度在2001年春季,被调查的市民认为社会保障对他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比率是0.37,到冬季提高到了0.42。社会保障在市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中列第三位。2001年春季,市民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分值是2.9,2001年冬季的满意度分值是2.96,这项指标在所有调查分类指标中位居倒数第3位和倒数第二位。说明2001年市民对社会保障的感受并不是太深,还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在调查中发现,市民对目前社会保障不太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群最多。2001年春季认为社会保障不满意的占31.3%,到了冬季下降到26.5%,2001年春季认为社会保障比较满意的占35.1%,到了冬季下降到33.2%。
主持人A:虽然调查数字比较枯燥,但它集中反映了市民对当前社会保障措施的总体感受。
主持人B:不错。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总体满意度有略微的上升,另一方面高满意度群体与低满意度群体之比由2001年春季的37.5%比36%,上升到2001年冬季的38%比40.8%,说明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改善还是有所体会的,只是不同的职业的人对于社会保障的体会不同罢了。
主持人A:对。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2001年冬季不同职业的人对社会保障的体会究竟有什么不同。
如果把从业群体划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国家机关及社会团体、国家事业单位和其他企业员工8个类别的话,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社会保障满意率最高的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占51.6%,对社会保障满意率最低的是私营企业员工,占39.1%。通过社会保障和单位性质的交叉分析表明,所在单位的性质与市民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单位性质对比(图表)
低满意 一般 高满意
国有企业 33.2 20.5 46.3
集体企业 30.2 24.4 45.3
私营企业 36.8 19.7 43.5
外资、合资企业 28.7 22.4 49.0
个体 39.1 17.2 43.8
国家机关及社会团体 28.4 20.0 51.6
国家事业单位 30.5 22.1 47.4
其他 33.3 19.7 47.0
主持人A:刚才我们对2001年社会保障满意度的调查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特别请来了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唐钧同志,另一位是国家民政部救济救灾司王振耀司长。首先感谢二位嘉宾来到我们的演播室,那么,这些调查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主持人A:好,刚才我们一起对2001年社会保障满意度的调查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这些调查数据都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演播室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两位嘉宾,我要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的司长王振耀先生。这位呢是中国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唐钧先生,刚才我们大家已经看到了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它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唐先生我想先问你一下, 你对这种变化有何评价?
唐钧(中国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恐怕有些制度对老百姓的需求满足的程度还差一点,比如说现在的医疗保险制度可能是反映比较强烈的。 当然这个里面也不完全是医疗保险,还有比如像整个医疗体制、药品流通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而在这三个方面中,老百姓对医疗的这种担心程度是最高的。我们最近(有一个)社会学所(著)作了一本社会蓝皮书。根据里面的调查反映,老百姓担心的问题当中,医疗是放在第一位的。我觉得有了一个好身体,干什么都好办,对不对?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面对全球化的背景。中国加入WTO,当然也有好处,但这些很多好处可能在一个长时间的表现出来。目前我们面对非常大的就业压力,失业问题就比较凸显出来。其实这里面还涉及到现在下岗失业的这一块,都是集体的国营的这一块下来了,在以前计划经济老的社会保障体制下面,实际上他们是交费的,他们是社会保险交费的主要力量。可是这部分人急剧的减少造成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还有包括医疗保险制度很大的困难。其实,我们从这个调查问卷中,也能看得出它这个调查结果发现,2001年的春天和冬天老百姓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就是有变化的。
主持人:是上升了,所以我想请问一下王司长你觉得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王振耀(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的司长)我觉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去年年初保障的是少部分人,到去年的冬天 也就10月份以后,则是绝大部分都已经纳入了保障范围。这样一个现象,是很有关系的。这个本就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领取证,他们可以凭这个本每月按时的领到差额补贴,去年年初它只有382万人进入了保障范围。10月份以后,由于国务院采取了重要的措施,拿出15亿来支持地方扩大最低生活保障面的覆盖面。结果,现在纳入保障范围的已经达到了1189万人。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大同煤矿工人,有4万工人确实是相当贫困。在2001年的春天,他们没有纳入保障范围,当然这4万人意见就非常大了。到了去年的10月份以后,根据国务院的这个部署,这4万人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这儿我想呢,这个满意度仅仅从低保这一项,就是量的增长,也就是全国绝大部分的低保对象,现在,都基本上开始纳入保障范围。我想就这一点来说,恐怕这些保障对象,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度,我想会提高一定的满意度。
主持人A: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让每个市民都会考虑老有所养的问题,所以他们对社会保障的期望值是相当高的,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市民对未来5年内社会保障的预言。
观众1:我相信以后生活水平提高了,什么病都看得起。
观众2:农民也有失业保险 我预测未来应该是一个家庭式的养老院。
观众3:退休的(社会保险)务必得到位别等以后医疗保险改着改着怕没了,不是大病统筹吗?
观众4:我觉得还是以自己为主,这肯定是这样的因为中国的这种国情,我觉得人口基数太大。
观众5:社区会在社会保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农民应该有最低的社会保障 这是一个 第二个就是应该有医疗保险,第三个就是养老生活保证金。
观众6:国内外各种各样的保险机构特别多了,这样我想上什么保险就能上什么保险。
主持人:这些预言是百姓对未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憧憬和期望。那么列前5位的语言是那些预言?
老百姓不再为医疗保险发愁。
国内将出现新型养老院和养老机构。
国内国外保险业竞争加剧,将会有更多的保险产品可供选择。
社区将在社会保障中发挥主导作用。
农村居民开始拿到养老金。
主持人:为什么老百姓对未来社会保障的预言前五位是这些呢?
唐钧(中国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我觉得这里头反映了全球比较一致的趋势,就是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多元化趋势。所以将来的社会保障,从广义上来讲,它不是政府一家在那儿操办,而是全社会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它不光是市政府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大家都来参与社会保障这个事业的建设。
王振耀(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的司长):那我觉得大家的生活都会得到更好的保障,是这样,我想这五个方面呢 老百姓把它放在首位 这五个方面确实都和人民个人生活密切相关。 特别是个人生活上的保障,比如讲医疗的保障是大家最愁的,然后是商业的保险,实际上这个保险就是保自己的平安,保自己的养老,保自己的医疗,保自己的各种各样方面的安全。另外还有农村农民的保障,咱们国家现在有8亿多将近9亿的农民,他们能不能和市民一块,也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我想这是牵涉到一个公平的问题,所以你可以从这五个憧憬和向往中,看到我们这个社会在发生着非常积极的变化。这些预言,是不是也预示着我们未来的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呢?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中国社会发展,你比如说,城乡的户口制度的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所以说现在已经在,浙江、广东这样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在很多发达地区是一个发展趋势,恐怕有的地方现在已经实行了。
唐钧(中国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原来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单位,那么将来则是社区。单位现在就是管生产不管你生活,那么生活这一块有社区来管。原来我们的想法可能是一下子单位的人全部变成社区了,但现在看起来不是这样,比如说退休的,这些老年人一定会到社区,下岗失业的这些人也会到社区。所以现在迫切的需要是对这些人提供很多的服务,比如星光计划。还有我们刚才讲的依靠社区来解决一些就业问题,这些我们都在做,这些我觉得跟社会保障都是密切相关的。
在将来谁是给你最大帮助的人的调查中,认为家人的比率最高,2001年春季的调查占51.9个百分点,到冬季上升到52.5个百分点。在谁是未来最能依靠的人的调查中,认为个人是未来最能依靠的人的比率最高,2001年春季调查占50.7个百分点;到冬季却下降到45.2个百分点。
主持人: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百姓)对未来五年社会保障的预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列在前五位的预言都是什么。 我们还有一份调查结果 ,现在我们看了两组数据,如果我们把它放在一起对比一下,你觉得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唐唐钧(中国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我觉得人们的自我保障意识越来越强了。因为社会在变化,原来我们在计划经济这样一个体制下,那么政府对我们的劳动收入,进行一些必要的扣除,它承诺了给我们所有的保障,所以我们靠政府就行了。那么现在市场经济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保障,应该是首先由你自己来负责,在你自己对自己负责有困难的时候政府和社会才帮助你,我觉得这样是比较完整的。
主持人:那么王司长怎么认为?
王振耀(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的司长):我从另一个角度我老觉得在中国的文化的传统中,家庭的保障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对家这个概念超过任何一个民族。它这个概念在强化,并且将来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用他的工资和企业来缴纳,产生这样一个社会保险肯定是占主体性的地位。另外,我们还想听听两位你们对未来中国的社会保障预言一下会有哪些变化。
唐钧(中国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我觉得养老、医疗和失业这三大保险 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打了一个非常深厚的基础。这样一个大厦已经起来了,好像还只是一个框架,我们把它完善起来。
王振耀(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的司长):要建立整个最低生活保障为依托的社会救济体系, 那还有要发挥社会广泛参与。建立起一种社会方面的社会互助体系,未来五年,我也希望(社会保障)是一个有非常光明前景的。
主持人: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两位对未来中国社会保障的一个预测,其实我们不难想象,中国未来的社会保障体系,会越建越完善,越来越规范,而且会越来越公平。到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