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
在网上键入“户口”两个字,我们会发现有375907个网页记录,与之在一起的词往往还有“放宽”或“松动”之类。2001年,中国的户籍制度掀起了一场改革运动,从上海到广东,从河北石家庄到河南郑州,各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或深或浅地试探着这一计划经济制度的残留标志。即使在政策最为严格的北京,也开始松动户籍坚冰,登报招聘不再明示户籍要求,符合条件的外地私营企业主可以申请北京户口。
从1958年中国第一部户籍管理法规颁布实施,中国人就开始生活在户口里。四十多年后,一亿多中国人离开了户口所在地,寻找和选择自己的新生活,虽然自古就有“人挪活”的说法,但户口以其强大的力量成了人员流动的障碍。
外地打工者:都是同样凭能力,凭本事吃饭,为什么就因为你出生在北京就比别人高出一等。
然而,在社会和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制度变迁必然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进化。2001年5月,“粮油关系”退出历史舞台,区别市民和农民的重要指标“商品粮”成为历史名词,而在10月,“农转非”也淡出历史,只要愿意,你可以在全国所有的镇和县级市自由入户。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我们相信,户籍改革解放出来的,将不会只是人本身。
廉租房
小孩:我想住上大房子
虽然外地人落户北京需要纳税300万,但在北京市民中,还是有3万多个家庭依靠领取每月285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过日子。在天气一天冷似一天的初冬,一批特困家庭又一次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这一次,他们得到的是廉租住房。
廉租房住户:感谢政府。
对于这些在市场竞争中被甩在后面的公民,廉租房无疑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空间,高收入者购买商品房,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房,最低收入家庭申请廉租住房,在2001年,这一相对完整的房地产供应体系,开始在中国得以得以体现。政府的资助同时也是每一个纳税人的爱心,作为纳税人,我们期待着广厦千万间,每个人都各得其所。
快速离婚
在这个讲究提速的年代,离婚是否也该提高一下效率呢?这是2001年10月底北京某报的一条新闻,说离婚手续有望修改,协议离婚不用携带单位介绍信。一时间,“快速离婚”叫响开来,一个多月后,到北京市的试点单位石景山区民政局登记离婚,就已经不需要单位介绍信了,从申请到拿到离婚证书,这个过程只需三天。
办理离婚者:以前听说离婚要带单位介绍信,到这儿一咨询,不需要,感觉挺方便。
看来,取消介绍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改革前吹吹风。据国家民政部负责人介绍,随着新《婚姻法》的实施,与之配套的《婚姻管理条理》也将随之修改,修改的原则就是“简化程序、方便群众”,只是,修改稿能否通过,还有待讨论。不过,改革前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看来,一张介绍信,给人的郁闷还真不少。不管离婚是否需要追求时效,公民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却是大势所趋,人们需要抛却的,可能还不只是一张介绍信。
探视权
某女士:我现在孩子也要不回来,孩子也见不着,我到底该怎么办?
无论是经历了一场马拉松,还是半个小时法庭搞掂,解除婚约的两个人都可以潇洒的说上一句,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可是,如果两个人之间站着一个孩子,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
某先生:离婚判决书上没写着看孩子,所以我不让她看,我也合法。
其实,这位先生所说的法,是1980年颁布实施的老《婚姻法》,如果抚养一方坚持不让对方看孩子,另一方也没辙。然而,在新《婚姻法》中,第一次规定了探视条款,于是,由探视权引发的官司,在各地纷纷出现。
刘云燕(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法庭审判员):我们的判决如下,被告每个月最后一周的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在妻子居住地由原告陪同进行探视。
对于探视权之争,用时间的硬性规定自然可以告一段落。然而,孩子与亲生父母间的眷恋,却无法用时间来简单衡量。两个人的孩子不是一个人的私有财产,既然婚姻无法挽回,当父母的就应该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将孩子最需要的爱给孩子,这既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过去和未来负责。
相邻权
有人说,人就像刺猬,寒冷的时候可以聚集在一起取暖,但又不能靠得太近,否则,身上的刺便会扎着对方,在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每个人的生存空间,确实是越来越小了。
玻璃幕墙一度是现代化的象征,然而,它却窥探了对面居民楼内的隐私。
市民:白天是放大镜,晚上是照妖镜,千家万户,千资百态,都给照出来了。
热闹的市场没有给邻居带来方便,“透明”的厕所反而让人尴尬不已。
市民:每天男的,女的,全部蹲上,真是不雅观。
即使是优美的琴声,听得久了,同样让人心神不宁。
市民:真是受不了。
在1987年开始施行的民法通则中,就明确授予了公民的相邻权,然而,在2001年,各地的相邻权案子此起彼伏,老词汇成了新热点。城市发展得太快了,以至于挑战了人们起码的休息权、安全感和隐私权,人类需要私人空间,但城市却在见缝插针地搞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并非世界最高,但城市病却一点也少,当然,城市病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更多的相邻官司。
加薪
干一年的工作,挣十三个月的工资,在2001年,这样的好事让中国5000万公务员碰上了。新年的第一天,公务员们就开门见喜,领到了加薪的红包,加上国庆节的又一次工资上调,公务员的工资增加了 30%,而这已经是1989年以来的第五次加薪了。
公务员:给公务员加薪对国家对公务员福利的体现,也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
公务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相对的提高。
公务员:我想这是反映国家的物质水平提高了,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成果。
对于公务员的加薪,有人说是为了刺激内需,有人说是为了高薪养廉,还有人站出来反对,认为公务员并不是最需要加薪的群体。不管怎么说,涨工资给公务员带来的,是愉快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说是连续涨工资,可如今的公务员,也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么好当,责任大,要求高不说,每年年底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便会让在岗的人时刻保持危机感。最新消息,今年全国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又比去年多了89.5%,当然,这应该与加薪有点关系。不过,话说回来,对于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们,人民群众自然有理由要求他们,薪水加上去了,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也应该加上去。
带薪休假
轻松周末、休闲假期,旅行社的广告词总是让人心动。 这几年,老百姓对自己的休息权利越来越重视,继大礼拜,七天长假之后,2001年,又有人开始呼吁,能不能给点假期让自己支配,体验一番国际流行的“带薪休假”。
市民: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因为时间自己可以自由支配,而且还有钱花。
其实,1995年我国颁布的《劳动法》就明确地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1年以上享受带薪年休假。”但是,除了一些政府机关以外,能够实行这项法律的单位并不多,尤其在一些私营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职工更是和“带薪休假”无缘。
市民:中国人有很多时候还不习惯非得要休假,可是外国人他到了时候,他准备休假的那个时候,他就把所有的工作一撂,电话一关,电脑也不开,反正这就是我的假,这是应该我享受的。
市民:我觉得作为职工来讲,这应该是应有的福利。
合理的休假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长假虽好,但所有人的假期都赶到一块,自然到哪儿都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住旅店、买车票更是难上加难,休假可能比工作还累。如果带薪休假得以有效落实,城市职工的节假日会由现在的114天增加到120多天,一年中将会有 1/3的时间用于休闲,“黄金周”的压力也没那么大了,普通百姓的休闲生活自然是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大龄考生
80岁也能上大学,2001年4月,教育部放宽了报名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条件,取消“未婚,25岁以下”的限制,于是,在7月里,一批大龄甚至老龄的考生勇敢地吃上了高考改革的“螃蟹”,与那些十八九岁的孩子们一起,潇洒考一回。
巩健基(山东考生):我有一个梦啊,五十多年前我就想上大学,可是参军以后,这个梦暂时没能实现,我自己独立作主张,我坚决的勇敢地要报考大学。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哪怕他已年过古稀。据了解,今年高考,全国共有16000多名考生年龄超过25周岁,其中,60岁以上的考生有10人,年龄最大的73岁。“活到老、学到老”,大龄考生们为这句古训做了个最生动的注解,而一个崇尚终身教育的社会,无疑是一个更加开放、更有文化底蕴的社会。
近几年,关于高考改革的消息不断,有“三加X”、春季高考,网上阅卷录取、报考社会化等等,从2003年,高考的时间将从七月提前到不那么炎热的六月,高考制度更多地注入了公平和对孩子的关爱,不过,以后享受这份关爱的就不仅是孩子了,还包括那些“爷爷考生”们。
(记者:张士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