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A:说着2002年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就要到了,每年一到这个时候,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都不过分。
主持人B:是啊,据教育部学生司统计:去年全国有近46万人参加考研,被录取的却只有12万人左右。
主持人A:哎,不过我听说外面有很多考前辅导班,你要是想考研,倒是可以去看看,说不定能有点帮助。
主持人B:我可听说这类辅导班有不少问题,我们的记者就碰到了想考研的邱小姐,她可被这些辅导班给愁坏了。
考研日期临近,各类"冲刺"、"串讲"辅导班纷纷打出广告招揽生源,在某文化公司工作的邱弘小姐就是在众多的广告面前花了眼。
邱弘(某文化公司职员):我参加工作几年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总觉得自己学的东西不够用,就想考研,想找一个补习班,寻思着有个老师指导一下,自己有个学习的方向,结果看了这么多考研补习班的招生广告之后,反而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辅导班多了,选择也多了,对考生应该是好事才对,可邱弘为什么又犯了愁呢?原来她是在走访了几家招生报名点后,看到了这样一份广告。
邱弘(某文化公司职员):当时看着广告上面写的(老师)都是考研命题小组的小组长什么的,当时吓了一跳,就觉得这补习班也太厉害了?竟然连命题的老师都能请来讲课,你说这能相信吗?是真的吗?
不过也是,对于一个边工作又想上学的考生来说,如果辅导老师对考研十分熟悉,甚至参加过命题,当然就多了几分胜算,于是夸张、篡改老师的身份就成了辅导班招揽学生的惯用伎俩。
某辅导班招生人员:那余XX肯定是原来的命题教授嘛!原命题教授嘛!
记者:多长时间了?他是什么时候在命题啊!
某辅导班招生人员:他退休了,退下来两年了。
但是,当记者拨通了这位老师的电话时,得到的答案却大大出人意料。
记者:有一份是这么写的,它是写余老师,教育部政治理论命题组任副组长、组长。
余老师:是,我80年代是当过。
记者:80年代当过?
余老师:那个时候是国家教委,命题组里我先是副组长,后来是大组长,现在按规定是不能辅导的,那是有严格规定的。
80年代的命题组长被改编成了两年前才退下来,且不说是不是他们不知情的缘故,单单这种广告的做法就已经说不过去了。
李方午(中国广告协会信息咨询部主任):这个也有问题,比如说:是教育部XX组长什么的,按照广告法是有规定的。第一不能用国家机构的名义来做广告,你不能说是哪个部;第二他是这个部里的公务人员,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主任干事、主任科员,也不能够用他的名义或形象做广告。如果要是这样,这本身又触犯了广告法的这些规定。
在我国的广告法中对印刷品广告有严格的要求:
①必须在印刷品上注明"广告"字样
②必须印刷广告主的名称及地址
③必须注明印刷厂家的名称和地址
此外,教育类的广告还须具备办学资格和广告发布权,并在消费者要求查看时能够出示。
李方午(中国广告协会信息咨询部主任):对,这个广告什么都没有,这就很难判定它是一个合法的广告。
中国广告协会还提醒大家:广告本身形式的不合法,也就很难保证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去年参加过辅导班的谢小姐,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谢小姐:参加过,刚开始说的特别好,说什么名师任教什么的,我一报名一去,好家伙!昌平在上课呢,而且人特多,四五百人挤在一块,广告里说的有名的老师一个都没到,特坑人。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在六、七份不同的辅导班广告中,却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它们的上课时间相同、地点相同、授课老师也相同,原来,不同的辅导班虽然各自招生,但上课却是合在一起的。
去年考生:当时报了名去上课,一看不是那么回事,屋里边满屋都是人,大概有一千多号人吧,人挤人的,什么也听不见,老师在上面讲,你听不清他讲什么。
去年考生:上课的时候人特多,在里面黑鸦鸦的一片,尤其是我戴眼镜吧,在后边也看不清楚。
记者:你觉得当时培训班的效果好吗?
去年考生:没什么效果,一千多人在一块听课,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近几年每年虚假广告的投诉约1.4万件,占整个投诉案件数量的2.3%,并且这一比例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李轩(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与法律事务部):为此,我们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三点:第一点就是当你去交钱报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审查对方的资格,有没有办学许可证、有没有营业执照;第二点就是你一定要实地考察一下,是不是像广告中承诺的样子,有一流的服务设备、有校舍,有他承诺的那些老师;第三点一定要索取正规发票。另外还要特别提醒消费者注意一点,就是你要告诉学校,将广告中的承诺写入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违约的责任。
主持人A:看来虚假广告还真是害人不浅!
主持人B:是啊!不过在考研这样的大事上,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想走捷径的往往会害了自己。
主持人A:当然,如果你也要参加补习班,那一定要擦亮你的眼睛,还要记住中消协的提示,这样,将来万一受骗,才有维权的依据。
(记者: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