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生活中,每当碰到一些社会不合理现象或不文明的行为时,我们总是慷慨激昂,可很少有人去深究这风气的形成和我们每个人又有什么关联?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最近我们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反复播出了一些公益广告,这些公益广告就力图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来唤起大家的道德意识。
从2001年11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在各频道的黄金时间播出了思想道德公益广告,每天播出不少于22次;这些思想道德公益广告,是由中央文明办、国家工商总局、中央电视台共同组织制作的,是中央电视台历来推出的公益广告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李伟(中央文明办协调组组长):制作和播出优秀的思想道德公益广告,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贯彻落实中央刚刚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一个具体举措,也是我们宣传思想工作探索新的方法、新的途径和新的手段的一个有益的尝试。我们试图用广告这么一种特殊的形式,和广告本身特有的一些广告语言和广告艺术手段,来传播宣扬我们需要提出的一些先进的思想道德,使它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王晋杰(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督管理司副司长):我们在组织、开展公益广告活动中,感觉到借用广告这种传播快、受众多的这个特点,认真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地传播国家的大事,规范人们的言行,促进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公益广告的意义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广告,所以这次思想道德公益广告征集活动,吸引了国内七十多家广告公司竞相参与,共收到各种创意九百多条,经过筛选已制作完成了五条,其余创意经过论证后也将陆续投入制作。
王晋杰(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督管理司副司长):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国工商系统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同时在当地精神文明办的指导下和组织下,广泛地发动全体广告人参加,制作了一大批创意新、内涵深、制作精的公益广告作品,它发布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些广告抛弃了空洞的说教,浅显易懂,用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来唤醒人们心底最温柔、最善良的意识,看过之后回味良久,让人感到受益非浅。
市民:那个公益广告做得很好的,这个应该是对大家最有教育意义的,搞的形式比较活泼,大家也愿意看,容易记住。
市民:画面和用词方面都让人觉得特别亲切,给人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
市民: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这种应该大力地加以宣传,因为提高整个公众那种道德素质,从更深远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种措施。
这次中央电视台思想道德公益广告的大力推出,是为了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的内容包含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二十个字: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说起公民道德建设,也许会有些人认为那是国家的事儿,我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了,事实是这样的吗?
前门的长巷四条胡同,现在是北京有名的文明胡同儿,可就在一年多以前,却连胡同自己的居民都不太喜欢这儿……
杨淑芹(北京前门街道长巷第二居委会原主任):当时我们这胡同儿是“脏、乱、差”,脏的是我们那个垃圾桶,就在厕所那地儿。乱是我们这儿煤棚子,几乎是在这一片的一家一个,那个高低不平破煤棚子。再一个是自行车太多,好的坏的全有。
不仅仅是环境卫生上“脏、乱、差”,由于住房紧张,几乎每个四合院里都住着十来户人家,日子久了,邻里之间也难免会有些矛盾。于是,长巷第二居委会在居民中开展了一项“胡同是我家,人人都来关心它”的活动,要求大家行动起来,为有一个清洁文明的胡同而努力。
他们首先从粉刷胡同,统一翻盖新煤棚入手,并且在每个四合院的门上都针对住户情况写上了对联,为了这对联,擅长书法的侯老师义务写了二十多天。
侯老师:就图一高兴,大家伙儿心情都挺高兴的,咱都住的街里街坊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胡同面貌大为改观,居民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和文明的环境相适应,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和睦了。
刘大妈:自打搞这活动以后,团结得特别好。我们这一家回民吧,他们大家都特别尊重我们,把这窗户这儿自动就给堵上了,所以没有窗户,我们就闻不见味儿
长巷四条的居民们通过关心胡同,关心他人,也进一步关爱了自己,他们第一次感到,思想道德建设和自己居家过日子的联系如此密切。
那么,在我们平常人的生活里,大家的道德意识又怎么样呢?下面是《生活》记者在北京街头随意抓拍几组境头:
镜头一:下车没有上车快!!
镜头二:草坪?公厕?
镜头三:人与车的危险游戏!!
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些生活小节,实际上却反映出一个人公共道德水平、文明意识的高低,也正是因为它们的随处可见,于是就有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那么在人们眼里,现代中国人的道德状况到底怎么样呢?
市民:普遍下降了。
市民:我感觉还行。
市民:这几年看起来逐步还是提高的。
市民:人们的道德水平,还有一种公众意识,现在是一种上升的趋势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家对国人的道德评价基本上持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人们的道德水平日益下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代人的道德水平呈上升趋势,是真实人性的体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陈立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后面包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的标准。有些人喜欢以过去的,五、六十年代的状况为标准,他们认为那个时代的道德状况是最好的。有些人他不用这个标准来看,他觉得发展市场经济给我国的道德变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的内容,更加符合时代前进的潮流。
感叹道德滑坡的人认为,无论时光怎样流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不能丢,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需要千万个雷锋那样的好人。而赞同道德水平在提升的人则认为,虽然我们需要奉献精神,但今天不该再以过去的道德标准作为衡量尺度,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过去一些不切实际的道德口号已不再能为大家所接受。
市民:每一个人都会有雷锋行为,但是不会像雷锋那样一生都会做,像雷锋那样一生都会做好事。
市民:我们觉得德育课应该更加接近现实。
市民:人很多时候是想做好事,但是不敢做,我就怕做了好事,别人反而会笑话我。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所受的传统道德教育与现实情况产生了反差,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导致了一些人基本品德的缺失。另外,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冲击了原有的道德体系,部分人心理失衡,于是出现种种行为上的偏差。
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基础道德迫切需要重新构建,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要求。
陈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思想道德建设也是要先打基础,就是重视基础建设,我觉得公民道德恰恰是抓了基础建设。
主持人:看来,公民道德建设和我们每一个人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大家都抱一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整个社会就可能乱成一团。而社会要想进一步发展,我们要想生活得更好,就必须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真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记者:张庆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