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放眼世界看照片     打开天窗读照片     话里话外聊照片     感受生活拍照片         



摄影师红杏访谈


  主持人:最近这几年在中国的这个传媒界,出现了一个新的风潮,就是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去关注人文地理这一类型的题材,你是在大家开始关注了之后才开始这种创作的吗?

  红杏:我不知道这个风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是实际上我对这个题材的关注,应该说是从95年开始的。

  主持人:中国整个西北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应该说是一个特别吸引全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的地区,而这个地区之所以会受到大家的关注,可能得益于很多的照片,你被人要求过在某一个地方停下来,为这个地区的旅游做一次宣传,拍一些照片吗?

  红杏:一开始不是被人要求的,就是我到这个地方去以后呢,我感觉它有非常好的人文价值,所以我就会主动地提出来,我能帮你们做点什么吗?然后我就写一些文章,配一些图片在一些媒体上做一些报道。最典型的就是有一个神山,就是玉树的一个比较偏僻的一个地方,属于噶多乡,噶多乡的乡长在当地听说了我以后就找了一个熟人,这个熟人认识我,他就说你能不能帮我介绍一下这个红杏。

  主持人:哪个时候其实他并不认识你。

  红杏:他不认识我,当时我要去玉树的智多那个地方,乡长呢他听说我来了,马上说能不能让我赶快见一下她,我这个朋友说不行啊,她刚刚开车出发往智多走了。结果这个乡长就从街上拦了一辆比较快的好车,三菱吉普,马上就追我们,追出去了几十公里,在路上把我截住了。然后他说我是谁谁的朋友,我是噶多乡的乡长,当时他汉话说的还不是十分好,一个藏族的汉子。他说我特别希望你能到我们神山去看一看,拍一些照片帮我们做一些宣传,我们希望能从旅游这块开发一下,因为我们当地的老百姓也是经济上没有什么其他的收入。

  主持人:但是一个年轻的女摄影师,如果她的外形再显得不是特别强壮的话,在高原上工作往往会给人一种心理上的落差,一方面可能他听说了你是一个挺出名的报道玉树的摄影师,另外一方面如果说他看到你的话,他会不会多少有一点将信将疑。

  红杏:我从他见到我以后,我一下车他的第一个眼神,我就感觉到他可能有点失望,这个乡长当时看到我以后,他就愣了一下,浑身打量了一下,还是把这些话说出来了,最后我就答应他了,我就说没问题。他说,不过那个地方可是海拔也挺高的,我说那个对于我来说不是问题。可是没有车,我说没有关系。我问:没有车怎么走,我们只能骑马,我说那也没关系。他说,你会骑马吗?我说,会啊;他说我们要骑三天马才能把那个神山转完,我说你放心吧。结果他就塌实了。不过大家还是能从我转神山的过程中,那个骑马的照片里看出来,我还是非常难受的。他们当时已经很照顾我了,把很厚的绵褥子搭到那个马鞍上让我坐着,但是我可能是比较瘦,身上肉比较少,我每一张照片都是歪着身子拍的。

  主持人:把马可能也搁的够戗。

  红杏:估计是。

  主持人;在搞这个风光摄影的时候,可能我们面对一个特别大的挑战,就是有的时候摄影师需要靠天吃饭的,到神山去转那三天的时候,你遇没遇到恶劣的天气。

  红杏:第二天天气就非常不好,下了一天的雨,我们原来计划是到神山的第二天早晨,就去拍那个主峰,因为乡长说他希望我们帮他们拍一张主峰的照片。因为没有其他的摄影师专业摄影师去拍过,而且我知道那个神山的主峰,每天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它是金色的,像金字塔一样非常漂亮,当时我也非常想看到金色的神山。结果,第二天就是阴天,下了一整天的雨,然后我说那就只能等了,等了一天。结果第三天的早晨又是阴天,大概是凌晨的时候我们发现天还是阴的,乡长就开始祈祷,不过还好,到了早晨5、6点钟的时候,天已经开始放晴了,在还没有备好马鞍的时候,我就把相机拿起来走了有一公里多吧,到了神山脚下,真的就拍到了金色的神山。

  主持人:那么当这个乡长看到了这张金色的神山照片了之后,他的态度是不是就彻底的改变了?

  红杏:拿到那个金色神山的照片的时候,他第一个动作就是,马上在头上顶了一下。

  主持人:他觉得非常满意。

  红杏:非常高兴。

  主持人:我在一篇介绍你的文章里头看到作者这么写,说每一次红杏回到北京之后,都要往她曾经走过的地方寄数以百计的照片和明信片。

  红杏:对。因为对于这些百姓来说,照片对于他们可能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影像,所以如果你答应了他,但是不给他寄照片的话,在他们的内心会有一种受伤害的感觉,所以我回来后,光纪念照洗出来就是一摞一摞的,差不多得用斤来约。

  主持人:这也就是你为什么到了藏区之后,会到一个小村庄里头去,给村子里的每一家人拍一张合影的一个原因。

  红杏:对。我曾经给一个村子每一家都拍过。当时,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以后,村长还有他们寺庙的寺管会主任都特别高兴,记得那天上午,感觉全村都像过节似的,每一家人都在换上他们最好的衣服,节日的盛装。

  主持人:我在看这些照片上的这些人特别质朴的脸,和特别天真的那种眼神的时候,我会有一种震动。那我可能就会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摄影师,她进行创作的过程,她所获得的成功的作品,究竟是这些被摄对象给她的呢,还是她自己发现的呢?

  红杏:有的时候呢,你会发现你的被摄对象会给你一种无形的东西,这种东西当你拍摄的时候,是用心跟他们的一种交流产生的一种结果,否则的话,你心里本身都不一定喜欢他,你对他又没有任何了解,肯定你拍不出来非常好的照片。

  主持人:在你的镜头里面呢,我看到了不少女性的照片,我看到过一张你在一个帐篷里拍的,三代女性在一起的那样的一张照片。

  红杏:当时拍的是一幅纯牧民的一户人家,我刚好是在夏天,到她的那个牦牛帐篷里,我正好看到,那个女主人在前面熬奶渣,这是他们的一种比较高级的一种副食。她在那儿熬,那个锅里冒出来的蒸汽感觉是非常漂亮,正好她头顶上是牦牛帐篷的天窗,从天窗上打进来的那个淡蓝色的光和熬奶渣时升上去的烟,和到一起,形成了一种淡蓝色的烟雾,罩在她的那个脸部,非常有神秘感。而帐篷里边的比较杂乱的那些背景,刚好因为光比的原因,又被率掉了,我当时就以她的脸部为主,用顶点测光测的光,突出主人的那种感觉拍了这张照片。我觉得当时我还忽略掉了一点,就是她旁边那个小孩和后边的老人,但是照片出来以后呢,我觉得视觉中心点,除了落在这个妇女身上,我突然发现旁边那个孩子也很有意思,因为她妈妈熬的这个吃的,是过节才吃的东西,那个孩子啊就眼巴巴地在那儿看着她妈妈熬那个东西,我觉得这种小的兴趣点,会给一张照片增加很多有趣的地方。

  主持人:在我们看到的跟西藏有关系的照片里面,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镜头当中的人物直视镜头这样的一种场景,能看见一双一双的亮眼睛,在我看那张照片的时候,又是这样的一双亮眼睛,当时你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情景是怎么样的?

  红杏:其实我在拍这些藏区人物的时候,我还真的是特意尽可能地,让他们直视我的镜头,因为我希望通过这种视线,达到一种我们直接交流的目的。当时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她是在一个泥坯垒的房子里面,光线非常暗,她们家只有一扇小窗户,大概半米左右那么宽的一个小窗户,当时她们母女坐在那个小窗前的床上,一束光刚好从窗外打进来,形成一个侧面光,我就想,这种光线,再加上她们母女的那个表情,如果是用点侧光来拍,只拍一个局部的亮点的话,会是一张非常有神秘感的照片,所以我就把他们的姿势稍微调整一下,只测了她的脸最亮的部分,把其他背景上,我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全部略掉,最后拍出来这张照片,我感觉跟我想象的差不多。

  主持人:是油画的效果。

  红杏:对对对,是像油画,以至于好多画油画的画家,他们都特别想跟我要这张照片做样子,用来画画。

  主持人:在我们看到的那一双一双明亮的眼睛背后,它肯定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有的时候甚至是苦难,但是往往,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于命运的一种安祥的态度,我觉得在那张亮眼睛的照片里面,它表现出来的好像就是这种很不一样的东西。

  红杏:实际上当我第一眼看到她们母女的时候,她们最打动我的还真的就是她们的眼睛。在这个地方,1997年刚刚发生过一场非常大的雪灾,她们可以说是这场雪灾的幸存者,而她的表情当中,你完全感觉不到那种苦难之后,那种落寞的感觉,她的眼神非常的刚毅,非常的坚强,包括那个女孩,她的眼睛里都露出那么一种,非常坚韧的感觉,是这个打动了我。

  主持人:最近这些年里面,拍西藏这个题材,或者拍青藏高原这个题材的摄影师越来越多,你靠什么把你的作品和别人的作品区分开呢?

  红杏:因为很多去西藏拍照片的,看到最多的似乎都是风光,非常漂亮的风光,而我呢,其实我一直关注的就是和人的接触,我的图片可能会把很多主要经历放在与人的交流上。

  主持人:给我的感觉呢,你在那个地区的经历已经超越了摄影本身的这种行为,更多的好像是一种人生体验,你用这种人生体验所带来的文字和图片谋生吗?

  红杏:通过发稿啊,通过偶尔也买一些照片,只能说是刚刚好为生,甚至还有一些亏空,只能说是目前为止还是在用我以前的积蓄,和这些比较微薄的这些稿费收入,维持一个一般水平。

  主持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你认为你还能走多远。

  红杏:我觉得我这种题材是一种像是积蓄一样,比如说拍那种商业片,它可能是一种非常现实的东西,今天我拍了马上可能就是几千块钱的劳务费到手了,非常实惠,但是我始终认为我这种题材,不会很久应该是有一些效益出来的。

  主持人:你会不会有那样的担心,假如说你这样年复一年地拍下去,而这些东西又没有以你希望的这种方式出版或者被大家认识,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别的人做同样的题材已经把你超越了。

  红杏:我觉得它不像有些风光,那个山就是摆在那的谁去都可以拍,每一个去的人都有可能拍到更好的图片,但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每一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便是同一个被采访人物,可能不同的采访者也会拍出来不一样的结果。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