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放眼世界看照片     打开天窗读照片     话里话外聊照片     感受生活拍照片         



读照片——罗斯·科菲2000年奥运会悉尼主体育场的建筑摄影日记


  随着我国申奥成功,奥运会场馆的设计和建设也会紧锣密鼓地开展。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跟奥运会场馆建设有关系的摄影师。他就是澳大利亚建筑摄影师罗斯·科菲。他的作品被称做建筑摄影日记。

  万丈高楼平地起,再辉煌的建筑也是由一砖一石搭建起来的,人们常常会为一座宏伟建筑欢呼,却很少有人有机会亲眼见证整座建筑从无到有、拔地而起的全过程,现在我们有这个机会了。这两位先生站的是同一地点,只不过中间间隔了两年半,他们身后从荒地变成了一座大体育场——2000年奥运会主体育场,为他们留下这两幅珍贵照片的就是澳大利亚摄影师——罗斯·科菲。

  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万名观众就在这个大型现代化体育场里渡过了激动人心的时光,这是个了不起的体育场,它有巨大的拱形桁梁和布局合理的座椅,可以让每个观众全身心地投入进来,分享快乐。体育场设有125个私人封闭包厢和160个露天隔离式团体包厢,还有宴会厅、餐厅和诊所,各项设施齐备,方便舒适,人们有充足的空间自由活动。围绕着体育场甚至还安排了五十二个小酒吧,有总长约五十公里的专门管道向它们运送新鲜啤酒,人们可以把一整天的时间都扔在这里,却像在家一样,没有什么不便……

  这座现代化大型建筑是怎么建起来的?这无论如何是一件值得纪录的事,澳大利亚人最终选择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悉尼摄影师来完成这个任务,他就是罗斯·科菲。科菲从小喜欢摄影,曾经当过自由撰稿人,擅长拍摄人像和商业照片,有时也会拍一些纪实题材的作品,相比之下,一座建筑的施工过程似乎显得枯燥了一点,怎么拍这些冷冰冰的螺丝、钢筋和混凝土呢?罗斯·科菲从开工那天打下第一根桩子起,直到全部完工后接待第一批客人,全程跟踪拍摄,在两年半时间里,他几乎成了6000名建设者中的一员,天天都在工地上忙碌。

  悉尼主体育场的设计给人一种细长精美的感觉,实际上,这个奥运史上最庞大的体育场是由2万卡车强化混凝土和12000吨钢筋组成的,这些原料堆起来就是一座小山,把它们组合成一个现代化高速运转的体育场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罗斯·科菲的照片抓住了这项大工程的复杂性和其中有序的混乱……

  当工程的几个部分同步进展时,一部让人眼花缭乱的工业歌剧上演了:运送混凝土的卡车川流不息,脚手架上的工人忙忙碌碌,起重机不停地传送一捆捆强化钢筋,卡车司机、混凝土搅拌工、装配工、脚手架工人、管道工人,还有其他任务不同的建设者,它们散布在工地各个角落,发出各种声音,组成了一支合唱队,而焊接工则为整部演出增添着闪闪的光芒。

  为什么这些关于建筑施工的照片能给人美的联想?相信很少有人会乐意欣赏一堆工地的影像,但是在罗斯·科菲的这些作品里,他在忠于事实的前提下做了最大的努力来使照片显得更艺术化。你会发现,他回避了常见的粉尘和建筑垃圾,选择了表现主体最美的角度,就连选择黑白照片都是有目的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悉尼体育场的八层座椅全部摞起来,将穿越平流层延伸进太空25公里;它的跨度足够4架波音747客机并排停放,最高的地方相当于14层楼;整个体育场的面积相当于115个网球场……看到这里你就能想象人山人海的轰鸣和震动,他们的气味、热度和兴奋。罗斯·科菲把这一切信息传达得淋漓尽致,不过,促使他完成这项挑战的不仅仅是体育场本身,更重要的是参与施工的6000名建设者。他们忘我地工作了两年半,完成了一项创举并为之自豪,建设这座体育场提升了他们的荣誉感,因为他们的创造和贡献,一座伟大的建筑诞生了!而他们早已经融入其中,所以,当工程结束时,他们会留恋地呼吸这里的空气,一再打量每一块砖石、每一寸草皮,不停地拍照留念……他们可能永远体验不到在这个大体育场里享受欢呼的感觉,但是,这座阳光普照、充满希望的体育场就是他们的荣誉勋章。

  罗斯·科菲和他的被摄对象一起,为这座梦想般的建筑增砖添瓦、注入血肉,他们将永远被定格在人类历史的这一光辉时刻。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