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线上故事     网友投稿     线上互动         



倾尽家产 留下黄河移民恋恋乡情


  一位从未摸过照相机的农民,忽然有一天不仅端起了照相机,而且还办起了中国第一座移民纪念园,其中展出他的摄影作品近4000张。为了这个梦想,他倾尽全家积蓄,并已负债50万。目前他正在继续筹资,准备投入纪念园的第二期工程。

  2002年的7月,河南省渑池县南村乡青年农民杨栓朝,顶着如火骄阳,在为他那收藏家园之梦继续奔走,尽管他沉债在身,但他追求的脚步却是那样的轻盈。

  一、跪下的老太 激起他的惊世之梦

  1998年,黄河小浪底工程第二批库区移民开始搬迁,15万黄河沿岸群众陆续告别了世代生息的家园,远迁他乡。家住河南省渑池县县城的杨栓朝并不属于移民范围,但是一次特殊的经历改变了他的生活。

  3月31日这一天,杨栓朝听说老家南村的乡亲就要搬到开封去了,他急忙赶去给亲戚送行。就在那一刻,他见到了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场面。

  当搬家的车队将要启动时,从车队的第二辆车上下来一个老太太。车都要走了,这个老太太下来干什么?当时干部们也不明白。原来老太太家就在路边,她下车后,对着被拆得只剩下的一个门框的家,跪了下来,口中哝哝喃喃地说着什么,伏下身去磕了几个头,又转过身来,口里念叨着对着黄河磕了几个头,这次大家听清了,她说的是:养育我几代人的故乡家园,我最后一次给你道个别,以后我回来再也看不到你了……说着泣不成声。见此情景,车上另外的乡亲们突然都纷纷跳下来,这个村大概200多口人,全都跪到路边,面朝村庄……杨栓朝是轻易不会掉泪的,但看到这个场景,不禁眼泪夺眶而出。在场的干部们也都泪流满面,激动不已。当时杨栓朝想:如果带了照相机就好了,我就能把乡亲们的感情留住。从这时起,被眼前真实一幕深深打动的杨栓朝,决心用照相机为远离故土的乡亲留下一些纪念。

  可自从17岁那年辍学回家,杨栓朝就在县城开饭馆,整天捣鼓的是鸡鸭鱼肉这些东西,照相这种事从没干过,家里也没有照相机,他决定先买个照相机。

  当时一个普通的照相机不过也就是一、二百块钱,杨栓朝却要买个好的,于是第二天他去洛阳买了个700块钱的照相机。尔后,杨栓朝就开着自己的车,在移民区里四处去拍照了。

  当时他根本不会照相,也不懂得照相的技巧,只认为把感兴趣的东西照下来就行了。杨栓朝每拍一些照片,冲洗后都给妻子看。妻子当时不理解,说:“你拍这些有什么用处?”杨栓朝说:“以后你就知道了,这是咱们的历史。 ”

  在开店做生意上小有成就的杨栓朝,对给移民村拍照这件事也信心十足,起早贪黑忙乎了一个多月,一气拍完了50多个胶卷。可是,当他带着这些作品兴冲冲地去请教摄影行家时,得到的评价却大出他的意料。

  二、从悬崖失足 正向滔滔黄河坠落……

  杨栓朝找到了摄影师李永春老师,李永春建议他买一个“佳能五”相机,大概得一万多块钱。杨栓朝认为700多块钱的相机就可以了,李老师笑了:“一万多还是低档次的,我现在手里拿的这个相机是6万多的。 ”

  杨栓朝一想也对。从搞好摄影的角度来说,好的相机是一个基本的条件,但有了好相机后,摄影技巧方面如用光、构图等,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学会并达到它这个标准的。当时杨栓朝想:要办成一件事,必须得下苦功,不会咱可以学。杨朝栓对李老师说:“如果我把相机买回来,那你得教我,我可要麻烦你了。 ”

  凭着一股韧劲儿,杨栓朝开始带着他的宝贝相机走村串户,边拍边学。他把饭店完全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则一门心思钻研起摄影技术。为了拍到满意的照片,他常常会去一些别人不曾去过的地方。可以说,当时移民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杨栓朝全都跑遍了。这让他对家乡有了更广泛的接触,但是意外的事情也随时在发生。

  有天,杨栓朝去拍一个村庄的全貌,早晨8:00钟就赶到现场,因为早晨的光线比较好一点。杨朝栓去了这个村庄对面的一个小山头,架起相机后就准备开拍了。

  为了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和方位,杨朝栓一边眼看着取景框,一边挪动着三角架,当时没有细看下边,只顾选择拍摄的地点了,不想身边是悬崖峭壁,当他来回调整三角架时,突然觉得不好,坏事了!脚下一沉,眼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当他醒来时,睁眼一看,发现自己挂在一棵树上,上面是绝壁,下面是滔滔黄河……

  杨栓朝的第一反应就是:我的相机还在不在?低头一瞧:相机在胸前挂着,摄影包在树梢上挂着,两只脚却只有一只鞋,另一只鞋已掉到黄河里了。杨栓朝想:要不是这棵树,我就这么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栓朝终于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那些即将消失的村庄,和乡亲们离别故土时的情怀。几个月后,这一切永远沉入了湖底,成为人们梦回故土时的一个遥远的记忆。看着杨朝栓的那些作品,让人很难相信他原来是对照相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杨栓朝说:现在可以说,我的付出,我的努力是正确的。

  现在,杨栓朝拍的这些照片,不管拍的好坏与否,再回去重拍是没有可能的,也可以说全部是绝版。

  为了丰富作品的内涵,杨栓朝又开始学习有关民俗与历史方面的知识,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对家乡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其老家所在地——南村的地方历史文化积淀深沉得很。在那里,这次移民移了六个村,在移民期抢救性的发掘中,发现了春秋时期一直到唐宋元明清的历代遗址。东周时期第二代的君主姬灵,第二代的国王就葬在了凤凰山上。现在这座山由此得名桓王山。

    杨栓朝对这一带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包括黄河文化越来越着迷。沉迷其中的杨栓朝逐渐意识到,仅靠拍照远远无法再现移民村的风貌。这时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把代表家乡风土人情的石磨、石碾、黄河奇石和散落在民间的一些文物收集起来。对他来说,这将是一次新的考验。

  三、在古栈道上 他发现了历史童话

  当时杨栓朝跟家人商量说:“咱拍这些照片,收集这些东西,给它盖一间房子,然后把这些东西陈列起来,以供咱们后人及父老乡亲回来能看看,像土话说的有一个纪念物。”

  杨栓朝当时搞收集没有多想,见什么东西都收,后来他想:所收的这些东西,得表现出一个主题。什么最能代表咱们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咱们这个地方的特点?最后他想到了石磨。因为以前黄河两岸交通不是很方便,这些东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杨栓朝当时有一个愿望,他要收集2898块石磨。为什么要确定这个数字呢?这个数字说明已经迁移走了2898户人。本身2898块石磨,这是个很如意的数字,也是个象征数字,是非常有意义的。想到这里,杨栓朝下定决心要把这事干成。可收集这些东西的钱从哪来呢?杨栓朝悄悄盯上了家里准备扩大饭店经营的资金。

  当时他估算下来需要100多万,杨朝栓自己有几十万,差的一点可以向亲戚朋友们借,家里的几十万毕竟是他和妻子十几年来,从摆地摊开始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怎样让妻子支持自己动用这笔钱呢?杨栓朝决定采取迂回战术。他再到库区去时,就把全家带上,让他们在现场的环境中逐渐理解自己的感受。一次,当他开车把全家人拉到了黄河边时,没想到竟得到一个大的收获。

  随杨栓朝同去的除了他的两个孩子、妻子外,还有他的一个朋友,一个作家,几人一块儿去的。

  大约走了20多里,发现一个古栈道。到跟前一看,从前到后大约有两公里长,整个在半山腰上,上面有古人钻的很多窟窿。很明显,这个古栈道就是咱们俗话说的黄河纤夫走的道。

  因为黄河边上类似这样的景物很多,但像这么险的不多,这是杨栓朝第一次发现。他让船工把船靠在岸边,一行人上去看看。不上去看不知道,上去一看发现很精彩的东西——在这个古栈道的石壁上,刻下了很多历代修复这个古栈道的石刻。如有个石刻记的是:正史九年,贺晃率五千人修此道,正史九年刻。正史九年是哪一年?是公元236年,屈指一算,都1000多年了!1000多年,这些文字保存得这么好,确实了不起,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好东西?顺着这往前走,前面更多:邵圣元年九月二十五日,押茶纲大将王佐刊……

  这个发现令杨栓朝觉得非常激动,他在栈道上走了一遭又一遭……孩子在下面等得不耐烦了,不停地喊:“爸爸,你怎么还不下来,你在上面干什么呢?”杨栓朝回答说:“我在看东西,我在与古人对话。”当时杨栓朝觉得产生了一种幻觉:我踩着先人的足迹,古人就在我前面,引导着我去追寻历史的遗迹……

  杨栓朝在那里将近停留了3个小时,他把这些东西一一拍了下来,拍不出来的东西他就把它写在笔记本上,然后带回家去查查资料。

  见杨栓朝如此激动与着迷,一家人终于理解了他的心情。得到家人的支持后,杨栓朝开始抓紧时间抢救散落在移民村各个角落的民俗实物。

  四、负债再负债 推着梦想闯世界

  要收集那些东西并不容易,一台清代的织布机就让杨栓朝颇费了几番周折。

  这个织布机的主人是个70多岁的老太太。当时杨栓朝想:去跟这老太太说说,向她买下来。他上前去问老太太说:你这织布机是不是要搬到新居?新区都是盖的二层小楼,漂漂亮亮的,你把这东西搬进去,也不好摆放,是不是可以给我,我付点钱,把它收藏起来,我想建一个移民博物馆,你们将来可以随时来看。可老太太坚决不同意:这台织布机虽说没用,但已伴随我几十年了,可以说是我祖上传下来的,你给钱我也不卖——你不要再有这个想法了。

  前后去了三次,每次都如此。杨朝栓第四次去时,那老太太都不理他了:你不要再来了,想要织布机,连门都没有。

  杨栓朝记得第二次去时,老太太跟他说过一句话:如果不能带走的话,我最后走的时候,准备把它放在院子里烧了。当地有个风俗:如果家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带不走的东西就给烧了。

  距这个村子搬迁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织布机会不会被付之一炬?是否会成为永远的遗憾?杨栓朝心急如焚,他更加殷勤地往老太太家里跑。

  到第六次去的时候,老太太终于松口了,问杨栓朝说:你真建一个移民馆?要是真的话,能带我去看看吗?杨栓朝大喜,忙对老太太说:可以,我现在就带您去。杨朝栓说着就开车把她带去了。老太太看了后说:“这事是真的,孩子,你可是办了一件好事,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你不是说给我3000块钱嘛,现在我一分钱也不要,我送给你怎么样?”杨朝栓有些不敢相信,问:“这话是真的?”“真的!”老太太说:“我哄你咋了?”杨栓朝听了很感动,觉得黄河边上的父老乡亲真是朴实啊。

  杨栓朝在移民村抢救的物品有:1、从民间收集的部分石器时代文物; 2、代表南村每一户移民的2898个石磨、石碾; 3、南村特产:黄河奇石。

  随着收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杨栓朝不得不一再加大投入。正如当初他的傻瓜相机被“佳能五”所取代,他计划中的两间小屋也升级成了全国第一座移民纪念园,共收集、展出了近4000幅摄影作品和大量史料、文物,到2002年初,这座家园博物馆已基本形成。为此,杨栓朝耗尽了所有积蓄,还欠债50多万元,目前他正在筹集资金启动二期工程。

  带着一个收藏家园的梦,杨栓朝收藏了所有外迁移民的恋恋乡情,他的行动也是库区民俗文化的延续与保存。

  历时11年的工程建设中,共有20万黄河沿岸群众外迁,他们为支援国家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为人们铭记。2001年12月31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全部竣工,年平均发电51亿度,使下游防洪标准从六十年一遇减少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威胁。


  (由《讲述》供稿)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