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线上故事         



我的笔不能离开大地而独自运行


  6月9日,是这样的一个夜晚,外面下着雨,余秋雨踏入央视国际网站,与等候已久的网友在线倾谈。一个半小时点对点的交流中,充盈着嘉宾与网友对文化的思索、对人生的思辩,仿佛一个深刻而热烈的文化论坛、又象是一次颇具人文色彩的心灵对话。聊天的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得很快,临到结束时,秋雨用了这样的告别语:“有一个网友跟我说,聊天的情景使他想起了,我在岳麓书院演讲的情景,那天也是细雨绵绵,所有的听讲者,穿着雨衣静听了几小时。这儿没有雨衣但是确实让我忆起了几年前的动人景象,我会一直记住这一个下雨的下午和夜晚。余秋雨会一直和你们在一起。” 体味这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重温一下余秋雨的故事。

  关于自己

  曾历过年轻网友难以体味的苦痛与艰辛

  1966年,对于余秋雨是一个不幸的年,这一年,秋雨家里的大人死的死,关的关,家里断绝经济来源,所有的经济重担都压到了作为19岁大儿子的他的肩头,他迫不急待的希望下乡劳动,能挣得一点钱来救助衣食无助的全家,当时他在农场夏秋季节天天挑担,两肩血肉模糊,严冬季节跳入湖水浑身冻僵。谈及当时的感受,秋雨说“我心里并不抱怨,因为我养活了我们全家。后来形势好转,我用最艰苦的方式补习。”难怪6月9日下午秋雨在中央台《艺术人生》栏目做谈话节目,主持人拿出了他们家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余秋雨一看就热泪盈眶,词语哽咽。

  写作最初是为了让生命获得一种精致的表述方式

  面对着网友卡洛对于写作的困惑,秋雨说:“我一直没有立志走写作的路,初中时候迷绘画,高中的时候迷哲学和外文,始终不是写作。走上它的原因非常特殊因为特殊不值得一谈,做一个喜欢读书却不喜欢写作的人其实挺好,我希望你永远成为一个没有压力的快乐读书人。一个人写作的目地多种多样,我写作开始是为了让生命获得一种精致的表述方式,是不是给别人看到在其次。我仅然能用如此美丽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内心,时间长了内心也会美丽起来。后来随着年岁的长大我开始承担某种社会道义责任,写作就不仅仅是为了表述个人的生命了,更多的希望读者分享自己的精神成果。”

   不识字的祖母随口叫出 “秋雨”并非笔名

  一个网友十分关心余秋雨这个名字是笔名还是真名?秋雨坦言道,这个名字不是笔名,秋天下雨的一天生下了我,不识字的祖母就随口叫了一个名字,她认为一定要请庙里的和尚重新改一改,但是庙里和尚起得的名字和村里的三个人重复,因此就勉强用了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今天留住了半个多世纪前那一点湿润。

  秋雨还顺便想告诉网友他没有用笔名写过文章,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了祖母给我的那一点直率和朴实。

  毅然辞去官职 实验着高层文化思考的沟通工作

  秋雨曾边翻译边写作完成了好几部学术著作,在这之后又当了好几年高等学院的院长,在大家都觉得一帆风顺的时候他却毅然辞职,不再保留半点官职,独自出行进行艰苦的文化考察,并且实验把高层文化思考用广大读者都能接受的表述方式进行沟通,这种考察越走越远,只走到世界各文化故地的废墟。对于这样一个经历,秋雨自言,基本上给予正面评价。  

  优秀的文化商人?我不应该冒领这个荣誉。

  对于有人把秋雨看成是“市场化的文人,是文化商人。”,秋雨并不认同,他说:“我不知道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所以无法说出自己明确的看法,文化商人是让文化走向市场化,还是对一个文化人的贬义的称呼、我个人的行为还没有涉足商业,如果我的书有很大的销售量,那么这等于把一切畅销书与文化商人打了等号,这无论是在商业学和社会学上都是说不通的。如果说出我书的出版社有很好的营销能力,那么他们才是优秀的文化商人,我不应该冒领这个荣誉。”

  喜欢的散文最好有生活阅历,有一些苍苔斑驳的中老年心态

  对于网友关于好的作品必须和人生经历挂钩的疑问,余秋雨说,在青春勃发的时代也能写出诗情洋溢的好作品,好多年青早逝的诗人早就说明这一点。但是我所喜欢的散文最好有一些生活阅历,有一些苍苔斑驳的中老年心态,这只是我个人的爱好,年青的作者可千万不要以小装老,徒说忧愁。

  我的笔不能离开大地而独自运行。

  余秋雨:关于《文化苦旅》创作的初衷已经在这本书的自序里讲了部分,更完整地写在《行者无疆》的自序里。那是一种对我以前的学术生活的告别去面对更辽阔的文化天地,可以设想在15年前当我面对这块既不忍割舍又满目苍桑的土地,我确实带有一种无以言表的沉痛,到了《山居笔记》沉痛转变为思索。后来随着这块土地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我的笔端感觉也随之而渐渐变化,我永远是大地温度的感受者,我的笔不能离开大地而独自运行。

  思想与建议

  一个多小时的点对点的对话中,余秋雨教授还就文化的出路、中西文化的差异、自身学识如何提高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诚恳的见解。这一串串闪烁着灵气、充满着哲思、透着睿智的文字,就像是给读者又奉献出了一篇意蕴深厚的散文。

  文化的最后结果是教化社会或化解矛盾,它和广大民众息息相关

  余秋雨:对大家的讨论很感兴趣,人的生命各不相同表述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千差万别,能够在接受上擦到一点儿边已经非常荣幸,更何况我有那么多全方位的知音,那么这对我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有不同的看法才是正常,关于是商人还是勇敢的文人的说法很有智慧,我到要反过来说,在如此激烈转型的时代,居然还有那么多文人为自己的文化与社会完全隔绝而沾沾自喜这才是真正的“勇敢”他们怎么没有想到文化的最后结果是应该教化社会或化解矛盾,它应该是和广大民众有关的,如果和广大民众有关的文人都被称之为商人的话那么古今中外广受欢迎的文化名人都要被划入商人的范畴了,那么寂寞的文化圈还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西方文明,当代中国文人已能够走得更从容,更大气

  余秋雨:我走在欧洲的大地上面对着这些曾经欺侮过我们又启发过我们的国家,想,中国人总与可以用最平等的心态来观察这片土地了,自从香港澳门回归中国与欧洲的恩怨已经了断,我们可以用唐唐正正的东方文明的视角来发现他们的历史暗伤,现实隐忧,特别是和中华文明的互相理解的可能性,所以应该说比前代中国文人走的更从容,更大气。

  我们长期缺少心理健康方面的社会性治疗

  余秋雨:我们国家文化领域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有心理健康有关,某种意义上我们都面对着大量的心理疾病,可惜的是我们长期缺少心理健康方面的社会性治疗,所以把心理问题看成是学术问题,道德问题、是非问题,其实一大半都不属这些问题的范畴,我看到一些年青的文化人在电视上发言的语调、表情、眼神、用词,首先感觉的是心理健康问题。   

  在烦忙的间隙中翻几页文学书,让灵魂补氧

  一位网友问秋雨“在自修和应付‘工作任务’之间我该怎么办?” 余秋雨答道:“我现在不太清楚小学教师的日常生活安排,但是你既然喜欢文学还是希望你抽时间把这个爱好保持下去,不要被形式主义的工作任务挤垮。工作任务是很难推拒的,你一定要为自己的灵魂留出一点透气的空间否则就成子一架工作机器,多么委曲。不管在多么烦忙的间隙中有那么一点时间翻几页文学书,其实是在让灵魂补氧。”

  平庸与杰出的界限就在于有没有抓住缝隙来学习

  余秋雨:抓住一切缝隙来学习,一个人平庸和杰出的界限就在与年青时代有没有抓住学习的缝隙,天赐的学习机会不会有。我本人就是在几乎无法获取任何知识的环境下,如饥似渴的获得点滴知识的,直到今天如此年老还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这才有资格和你们交谈。因此该怎么办,其实答案只能有自己来做主。  

  写作和媒体做为一个两个绝对对立的概念,是暂时现象

  余秋雨:写作在我的生活中很重要,我上媒体非常少,我为此而感到羞愧,现在文化构架并不存在文化人对于媒体居高临下取舍权,而媒体却具有对转型前文化队伍的选择权和改造权,媒体对我的部分选择是对我参加自我转型的肯定,但是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文化人能和媒体建立更亲密更融洽的关系,甚至亲密到不存在相互间的关系,两者已融为一体。写作和媒体做为一个两个绝对对立的概念,是一个暂时现象,比如,我现在通过网站与大家交流这究竟是写作还是媒体呢?都是。写作无媒体,它难到自娱自乐吗?既然报刊杂志都是媒体所以我认为这两个概念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程序,而不能做谁轻谁重的比较。

  优秀作品的多与少,跟评判坐标关系大大

  面对着网友“为什么目前中国文学没有出现优秀的著作!” 的尖锐发问,余秋雨说,社会转型意味着有两个座标:转型前的坐标和转型后的坐标。你所说的优秀二字我想大概是根据转型前的坐标得出的,以转型前的坐标来看社会转型期的作品确实很难发现优秀,所以我们一方面等待优秀著作出现,一方面更等待新的坐标的出现。否则的话一直会处于坐标和作品两不相符的状态。我同意版主的话其实现在有很多优秀的作品,由于大家还缺少发现他们的眼光和评判他们的语汇,他们被埋没了,这是转型时期最常见的现象。到什么时候社会多数读者都公认有几部作品是优秀作品了,那就证明新的坐标大体已经建立,文化转型已经基本完成。所以转型的关键不在于作品而在于坐标,但是作品可以带动坐标。

  文学作伴,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

  余秋雨:在健康不佳的情况下有文学作伴应该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文学如果仅仅停留在学校里,它的魅力就太局限了,它应该跟随很多人一辈子,给成功者以灵魂上的安静,给失败者以精神上的安抚,给病患者以生命上的陪伴,所以我真诚的祝愿你早日恢复健康,还祝愿你永远与文学结缘。

  关于文学的深层含义,简单的说就是全人类的人性结构

  有网友想请余秋雨谈一下关于文学的深层次含义,余秋雨答道:这个问题本身就比较大,我在《艺术创造工程》这部早期著作中,以很大的篇幅讨论过这个问题,今天说起来可能会太长,如果简单的说就是全人类的人性结构,但它又不是哲学和宗教学意义上的那种人性结构,而是带有很大的未知性和形式感的那种结构。你看我一说就复杂了,如果真感兴趣就找找我那本书吧。  

  一部好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基本应该是正面的

  余秋雨:文学作品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绝对地,等比的,随着个人因素和客观因素的不同而产生重大差异。但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基本应该是正面的,它是不同时代的人情感交流的唯一渠道,而不同时代人的情感也就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全人类情感。其它的影响往往很难进入情感领域。 (央视国际 海萍改写)

  余秋雨简介:

  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中国大陆著名的文化史论学者、作家。上海写作协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宁波大学客座教授。

  所著《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秋千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余秋雨台湾演讲》等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籍排行榜前列,是目前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中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由此进入余秋雨:文学与人生在线网谈BBS版

  由此进入余秋雨访谈录:没有终点的文化行者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