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两岸记者见证新三峡—关注移民与城市建设 


  日前由国务院台湾事物办公室、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以及国务院三峡办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记者三峡联合采访团”在整个三峡库区进行了为期8天的联合采访活动,在前两期的节目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两岸记者共同关注的三峡大坝建设、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等问题,在三峡库区的采访过程中,两岸的记者还是将目光集中到了三峡库区移民、和长江沿岸的城市建设上,那么他们对移民和城市建设有什么样的疑问和感触呢?

  7月8日,两岸记者的三峡联合采访活动从中国最年轻的一个直辖市—重庆开始了,两岸的记者很快的进入了工作状态,三峡地区的移民工程进展如何?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否支持三峡工程建设?是两岸记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据测算,三峡库区最终移民将会达到120多万人,涉及库区的20个县、市、区,被淹没的陆地面积为632平方公里,移民补偿总投资为400亿元人民币。早在20世纪80年代,三峡已经开始移民试点工作,先后探索出了就地后靠,投亲靠友,外迁等多种移民方式。

  为了让两岸的记者实地了解三峡工程移民情况,两岸的记者驱车来到了湖北省秭归新县城的一个叫“银杏新村”的移民点,这个移民村距三峡工地只有10几公里,村里现在有30几户人家,1998年的时候,因为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在三峡工程淹没水位以下,他们采用了原地后靠的方式,向山上迁移了近十公里,政府对他们进行了生活安置,建房上采取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分户建房的办法,他们的新生活就从这里开始了。 来到这个新村,两岸的记者看到了一个农民正在晒菜籽,这位农民姓王,家里有四口人,在原住地的时候就是靠耕种土地来维持基本生活的。

  记者:是你自己种的庄稼,是吗?

  王:对。

  记者:你现在还在种庄稼吗?

  王:还在种。

  记者:在什么地方种?

  王:后面是我的农田。

  记者:现在有多少地?

  王:现在给我们解决二亩地。

  他向记者介绍说,搬迁到这里以后,土地的收成仍然是生活费用的基本来源,虽然新分到的土地土质不如原来江边的好,他们还是尽量选择一些适宜在坡地上种植的红薯、油菜等作物,收成能够维持日常的家庭开支。因为现在居住的地方距离县城骑自行车只要20几分钟,他也和村里的其他人一起,农忙之余到城里去打工,家庭年收入比在原住地增加了近七、八千元。

  他有两个孩子,现在都还在上学,新村附近就有中小学,孩子们再也不用每天走几里的山路去上学了。

  记者:现在搬过来以后,这附近有学校吗?

  王:有学校,有学校。

  记者:他要走多长时间,是走路还是?

  王:赶车只有八到十分钟就到了。

  记者:还是很方便。

  王:很方便。

  移民工程中,涉及的中小学搬迁数以千计,为了保证移民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政府采取了“移民先移校”的方法,搬迁一所学校的投资一般在三、四千万人民币左右,新的学校往往都是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和优美的环境。因为学习环境和条件的改善,这些新学校的升学率逐年上升,生源也增加了,是搬迁给这些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两岸的记者来到了2001年搬迁到巫山新县城的“巫山中学”,当年为了建设这所学校投资了4000多万元人民币。校长给我们介绍起了学校在搬迁的前后出现的变化。

  同期:

  校长:我们老校宅,老城的时候,只有现在新校的还不足1/3,37亩,现在通过移民这个机会我们搬到新城这个条件就发生很大变化,有了标准的运动场,在老城时候我们只有两千多学生,现在比起了将近5千学生,今年我们升学率98%,上重点是百分之三十几。

  巫山中学目前既有高中也有初中,由于生源每年成倍地增加,现有的校舍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增长的需要,学校计划将高中部将被分离出来,建设单独的巫山高中,新校址已经选好,马上就要开始动工。

  除了关心移民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两岸的记者还十分关心移民搬迁以后的居住情况,他们现在的住房面积与原来比较起来有多大的变化?记者采访到了重庆涪陵区平原村的一户移民家庭。主人张国明今年65岁,现在他们一家5口人目前住在三层小楼房里。楼房面积有300多平方米,一楼是客厅, 二楼有三个房间,中间一间也是客厅,是其他两间是卧室。客厅里摆放着电视、音响设备和沙发。原来张国明一家5口住在一个用泥砌成的房子里。搬到这里以后的生活让他们全家都十分的满意。

  移民 张国明:比过去好得多,比过去强得多。原来我住的是盖的瓦,土房子,墙都没有用砖,就是用泥巴、板子做起的。

  据了解,移民搬迁给库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机遇。移民的生活与先前相比,出现了很多的变化,在土地方面的数量略有增加,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同时移民的住房条件也大为改善,大多数移民利用房屋拆迁补偿费用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另外移民也促使很多农民转变观念,到城市去务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但是在对移民工程的采访过程中,两岸的记者也都深刻地感受到了,移民工程如此的浩大,对国家、对移民本身,都是一个阵痛的过程,如何促使移民的思想观念的转化、如何保证移民的配套工程建设,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在关注移民工程的同时,两岸的记者在顺江而下的采访过程中,还考察了库区城市的建设情况,让两岸记者惊讶的是,三峡工程的建设给库区的城市建设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重庆的变化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是中国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近3100万人。直辖五年重庆发生了很多变化。以交通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3万公里,长江、嘉陵江上架设的大桥现已达到20座。另外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相继建成了人民广场、解放碑购物中心、两江滨江路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那么两岸记者最关心的就是,重庆的城市建设与三峡工程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对重庆市市委书记黄镇东和市长王鸿举的联合采访中,记者们纷纷提出了他们关心的问题。

  他们向记者介绍说,三峡工程的建设给重庆的市政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三峡工程建设改善了重庆的旅游和航运条件,为重庆开辟了更广阔的融资渠道。从2000年至今,重庆市的GDP以每年1%的速度稳步的增长,到今年的上半年,重庆市的GDP已经达到了10.9%,

  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给重庆引来了大量的投资者,最近两年重庆每年协议利用外资都在七、八亿元人民币左右,两岸的记者在参观采访了重庆地区的其他城市和很多企业,如中国最大的民营摩托车生产基地—重庆力帆集团、重庆长安—福特汽车制造厂、涪陵的娃哈哈公司等重庆地区著名的民营和外资企业,重庆新的发展和变化引来了众多的投资者,这些投资也给重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当我们问起曾在两年以前到过重庆采访的台湾记者,这次来重庆的感受是什么的时候,台湾记者告诉我们。

  同期:

  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 李雅慧:人家说三年三变样,不过重庆是一年一个变样,因为整个经济发展可以是蛮快的。

  台湾TVBS电视台记者 杨钊:重庆变化非常地大,也非常地进步,就是大楼也好,街道也好,其实可以看出来,三峡大坝建成基本上对重庆有帮助的,有益处的。

  带着对重庆变化的惊讶和赞叹,两岸的记者来到了地处江汉平原的湖北省,湖北省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人口5960万,居全国第8位,长江自西向东,流贯湖北全境1062千米,湖北承东联西,承南启北,既有东部地区的开放和技术优势,又有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是一个中枢地带。湖北省的省会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两岸记者的联合采访活动的最后一站,就是武汉。为了让两岸的记者更好的了解湖北省的发展变化,湖北省省委书记和省长接受两岸记者的联合采访。

  当记者问到湖北省该如何利用特有的地域优势发展经济的时候,他们回答说,发展经济最关键的就是要放开思想,湖北是长江沿岸的大省,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善了湖北的投资环境,只要放开了思想,湖北的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为期8天的海峡两岸记者三峡联合采访团的活动,在武汉结束了,两岸的记者都觉得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对两岸的记者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进行已经有11年的时间了,这次的三峡联合采访活动是两岸刚刚经过SARS袭击以后的第一个大型活动。

  两岸记者三峡联合采访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两岸的新闻交流还在继续着。就像一位台湾记者说的那样,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交流,才使两岸的关系拉的更近,才使两岸的人民增加了了解,让两岸人民的心走的更近。(记者:陈曦 摄像:张宇)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