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天籁之音——海峡两岸少年合唱艺术交流


  2003年6月22日星期日播出

  主持人 李红:有一个被称作是两岸中国人民共同的骄傲的合唱团,这就是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这个合唱团是1983年由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杨鸿年先生创办的。1992年,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第一次踏上宝岛台湾演出就引起巨大轰动,11年间这个合唱团共4次赴台湾演出,每一次演出都在台湾掀起了热浪,给台湾人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那么就两岸青少年合唱艺术方面的交流,今天我们的演播室请来了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创办者兼指挥杨鸿年教授和杨教授的夫人——合唱团艺术指导兼钢琴伴奏唐重庆教授。

  这是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1998年在台湾演出的盛况。这个合唱团由杨鸿年教授于1983年8月创建并任常任指挥。二十年来,在杨鸿年教授的严格训练下,合唱团成为了一支具有很高音乐素质,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著名儿童合唱团,被誉为世界七大童声合唱团之一。1998年7月,这些被称为来自长城的小歌手的孩子们,带着他们甜美的歌声和美好的心愿第三次来到台湾进行为期两周的演出。每次赴台湾演出,他们都要排练许多新的曲目。这次他们为台湾观众带来的既有祖国大陆和台湾的传统民歌,也有代表合唱水平的无伴奏合唱以及不同风格的外国名曲。真挚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祝福都浸透在这泉水般纯净的歌声里。

  杨鸿年,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祖国大陆著名的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指挥风格热情奔放、细腻入微,指挥的曲目范围广泛,表现力丰富。杨鸿年教授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以及他在训练合唱方面的技术与修养,深受国内外专家的一致钦佩,被国际上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妙的大师。唐重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钢琴教育家,1986年兼任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

  主持人:杨教授我们知道,合唱团曾经四次赴台湾演出,而且每到一处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据说这个门票很早就已经卖完了,您能不能给我们回忆一下当时演出的盛况?

  中央音乐学院 教授 杨鸿年:作为合唱团我们是第一个去的。我们在台北演了两场,然后在台中、台南、高雄、台东一路演下去的。在台湾首场演出的时候是人山人海,爆满,票早就没有了,有的就是挤进来的,甚至有一些听众,他在台北买不到票,那么我们车往台东、台南走,他赶到台中也没有票,到了台南也没有票,结果是打动了剧场的人允许他们买站票,就在台北听不到,他到其他地方也想听到,引起非常大的轰动。

  台湾观众:非常棒!上次演的时候我也来听了。来过三次吧。我连这次听了两次。非常好。

  台湾观众:非常好。对,非常好。好棒啊。

  台湾观众:好棒啊。我们也是合唱团的。

  台湾观众:大家听了非常亲切。你听掌声就晓得了。掌声如雷,反应非常好。

  主持人:我们在去台湾演出的时候,在曲目的选择上还是非常有讲究的,那么据我们的观察,台湾的少儿合唱团跟我们大陆的少儿合唱团在演唱风格和水平上有没有什么不同?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教授 唐重庆:台湾的合唱团他们唱的作品还是蛮丰富的,我们接触到的爱乐合唱团,还有荣星合唱团,华新合唱团,这都是儿童合唱团,那么就说他们的作品有一定难度。

  中央音乐学院 教授 杨鸿年:台湾的合唱团百分之九十几都是业余的。它的特点一是,业余的是主体。第二个老师是专业的。和我们大陆的合唱团来比,台湾的普及水平高于我们大陆,普及度,按人口比例高于我们大陆。因为我们大城市还比较发达,可是我去过很多边远地区,那就比较缺少,比较困难,它这方面比较平衡。

  主持人:杨教授改编了很多台湾的歌曲,那么改编的台湾歌曲也在台湾演唱,是否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改编歌曲都是哪几首?

  中央音乐学院 教授 杨鸿年:我改编的作品,对台湾的作品来说有几类:一类是真正的民歌,像《丢丢铜崽》那就是真正的民歌,《天乌乌》就是真正的民歌。 第二种是校园歌曲,流行比较广的。还有一类就是目前,还有影响的一些流行歌曲。像《感恩的心》,像大陆也都在传唱的。因为我们改编把它提升了很多。大概分这三类。这三类当中呢,在台湾最受轰动的还是台湾的民谣和早期的创作歌曲和校园歌曲。

  2001年,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第四次到台湾演出。这次他们的演出地点主要集中在台北地区。合唱团的每一场演出都受到热烈的欢迎,孩子们高难度的演唱技巧、和谐纯美的音色另观众惊叹陶醉。和台湾荣星少儿合唱团合唱的一曲《大海啊,故乡》,更是把两岸孩子们的心连在了一起。而孩子们演唱的台湾民歌《捉泥鳅》和台湾校园民歌《外婆的澎湖湾》更是激起了阵阵掌声。歌声架起了两岸交流的桥梁,歌声传递着真挚的友情,歌声胜过千言万语,歌声凝聚着民族的亲情。

  主持人:唐教授我们这四次去宝岛台湾演出,能不能给我们谈谈两岸小朋友交流的故事?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教授 唐重庆:这个就太多了,我们每次去,除了在一起演出这些活动以外,还经常会有一天或几天,是把孩子接到台湾的家庭,跟他们一起生活,就是合唱团员的家庭。所以这样呢,就是孩子之间的交流就更密切。

  中央音乐学院 教授 杨鸿年:1993年,有个暑假,刚刚放暑假,有一位人敲我们家的门,我一开门,他就向我鞠一个躬,说我是从台北来了,这是我女儿,我想把她交给你们,就在这儿读书,然后呢就是又可以参加你们合唱团,我当时很震惊,我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个合唱团?他说你们到台湾演出,我们全家人都买了票去听音乐会,听了音乐会就在打听怎么能找到你们,可你们已经到台中,到其他地方演出去了。所以我们买了你们的CD,还买不全,因此回去孩子就每天都听,一定催我,要我带她到北京来找到你们。今天我们就是找你们拜师的,很有意思。她星期六赶到(北京),星期天参加音乐会,她来上台。她父亲也上台讲他心里面的话,第二天早晨回台北上课去了。到意大利就更有意思了,我们去参加比赛,我们约好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大家到意大利,从意大利比赛回来时候,在北京机场她就不出来了,我们派一个同学送她上到香港的飞机,这样的事情,很叫人感动。

  这就是当年的那个跟杨教授学唱歌的台湾孩子孙君仪,如今她已经是北京大学数学系二年级的学生。

  北京大学数学系台湾籍学生 孙君仪:中央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他们的声音特别洪亮,特别漂亮,犹如黄莺出谷。这对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地震撼。我觉得那时候受到的冲击。觉得人的声音能够那么漂亮。

  合唱艺术深深吸引了年幼的孙君仪。她告诉记者,1992年观看少儿及女子合唱团在台北的演出后,她就对歌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她加入了台北爱乐儿童合唱团。1993年的暑假,父亲带孙君仪到大陆拜杨鸿年教授为师,她利用暑假的两个月接受了严格的训练。虽然孙君仪后来并没有读音乐专业,但是少年时与音乐的一段缘分,深深地留在了她的心中。她说是合唱艺术,把她带到大陆来的。

  北京大学数学系台湾籍学生 孙君仪:我觉得来这边,就像类似在家读书,只是到比较远的地方。然后偶尔通个飞机,就可以回家。

  中央音乐学院 教授 杨鸿年: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我们合唱团的孩子,卢晗,小啊,才九岁,到台湾的时候,回来以后每个人要写日记的、要写总结,写感想的。她写了一篇带有幻想性的感想,她说我从台湾回来以后,我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到海峡两岸中间的海水没有了,这两块地连在一起了。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台湾的小朋友可以随时到大陆来,我们也可以随时到台湾去,这该多好啊!我感到很欣慰,我没有白活,也没有白累,就是孩子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主持人:有人说,童声是最美的,因为那是天籁。但愿这天籁能经常穿越海峡,飞到宝岛,让两岸的青少年能够在这天籁之音中有更多的交流。(编导:欧阳群)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