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京腔京韵连两岸


  2003年6月4日星期三播出

  主持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艺术,为人们所深爱。在台湾,往往京胡一拉,民族的感情就会油然而生。近年来大陆的京剧团体多次派团赴台湾演出,而不少的台湾演员也到大陆来拜师学艺,在两岸京剧界留下了一段段的佳话。今天我们演播室邀请到两位嘉宾,他们是中国京剧院的院长吴江先生和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耿巧云女士。

  主持人:那首先请问吴院长,我们知道中国京剧院是从1993年率先开创了这种两岸京剧交流的先河,至今每年几乎都要去一次台湾,台湾的有关团体也会到大陆来进行交流演出。今天我们特别想提一提在2001年2月份我们曾经选派了京剧《红灯记》到台湾去交流演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曲目安排,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中国京剧院 院长 吴江:《红灯记》应该说是中国京剧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作品,影响也很大。作为艺术的成果,尤其是优秀艺术的成果,对两岸来讲,对两岸的艺术家,对两岸的人民来讲它是共同的财富。所以说为争取《红灯记》到台湾去演出,台北的很多政界的,包括一些教授,一些知名人士,像朱慧良女士、贡敏先生许许多多的这种朋友,非常热情在推动这件事情,通过各种会议,各种法律方面的,就终于在2001年的春节成行了,我们那年是大年初一到的台湾。

  这是中国京剧院在台湾上演《红灯记》的热烈场面,为了让台湾观众欣赏到《红灯记》的独特魅力,中国京剧院组成了100人的强大阵容,《红灯记》中所用的场景、道具也都是从北京专程运到台湾的,《红灯记》中的优美唱腔,李玉和一家三代英勇抗日的爱国情怀,引起了台湾观众的共鸣。

  现场观众:我感动得,激动得都站起来了,鼓掌不已,演得好,而且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我想台湾的年轻人更是应该好好看看,我准备回去发动大家来看。

  主持人:那耿女士,您觉得像这样一个现代京剧的曲目在台湾它会有这种听众吗?

  国家一级演员 梅花奖获得者 耿巧云:刚开始我们也有一些担心,怕这种戏,因为京剧,现代京剧《红灯记》是第一次到台湾,而且现代戏也是到第一次到台湾。那么当时我们也有些担心,怕我们台湾同胞们好像有点不太接受,因为政治色彩非常浓这出戏,那么当时也是通知我们说去,后来又不去,反正通过很多周折,最后还是终于去了。去了以后,当时我们也是院长演出之前做动员,说如果演到中间,如果观众不喜欢,我们不要乱,我们不要慌,我们就把幕拉下来,我们就不演了,就停止。但是没想到就是我们安排了四场,一场比一场热烈,一场比一场受欢迎。

  主持人:那院长,您认为这个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就说台湾的观众是抱着什么样心态来看这出戏的呢?

  中国京剧院 院长 吴江:抗日战争的时候,如果说以后国共两党是有矛盾,有冲突,政见是不同的,但是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国共两党是合作的。有一次演出完了以后所有的观众都站起来拥到台前,拥到台前,有的人在那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主持人:演出的效果到底怎么样,我想耿女士最有发言权了,当你在舞台中央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台下的观众他们情绪是怎么样?

  国家一级演员 梅花奖获得者 耿巧云:我感觉非常热烈,而且我们的唱段他们非常熟悉,有时候唱着唱着底下的观众跟着一起唱,而且尤其是在演到第五场《说家史》的时候,底下特别地安静,鸦雀无声,这时候我听到很多朋友就讲,这时候有很多老兵就是默默地落泪,在擦泪,所以比较受感动,打动了观众,而且观众反馈给我们的就是掌声、热情,也看出来他们对我们这个戏的肯定。

  主持人:用掌声,也有用聆听这种方式表达对戏的喜爱。在你的印象当中,当你唱到哪一个唱段的时候,观众们的这种掌声最热烈的。今天能不能给我们再现一下当时的那个唱段呢?

  国家一级演员 梅花奖获得者 耿巧云:好的,我就唱一小段大家非常熟悉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主持人:真是一段非常美的唱腔,虽然这个剧带有一些历史的色彩,但是唱腔本身,这个艺术本身它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没想到这个《红灯记》到台湾的演出是经历这么多周折,也出现那么多让我们感动的情节。那么让我们再来回顾,我们从1993年中国京剧院开始到台湾演出,那么最初的时候是经历怎样一个过程才能成行的呢?

  中国京剧院 院长 吴江:近十几年来,两岸的这种文化交流从演出开始,逐渐的我们派教师过去,我们派导演过去,给和他们一起拍戏,甚至有些新编的戏、新创作的戏,两岸的学者互相交流,教育上的互相交流,一直到共同演出,共同组团,十年过去我想至少剧目近百个以上,超过了百个以上,而且其它的方式的交流合作,那就更多了。比方我们派过去教师,就去学校,国光、复兴去教学,去年王金璐先生和他的弟子赵永伟还到国光去,连带着教学,还要演出,也去了很长时间。

  主持人:应该说两岸京剧界的这种交流、合作已经进入一种深层次的阶段。耿女士在台湾期间有没有去观察一下,像京剧在台湾它有没有群众基础,除了对大陆京剧喜爱之外,它在本地的本地化发展状态是怎么样的?

  国家一级演员 梅花奖获得者 耿巧云:它的团也很多,京剧团。尤其是我觉得他们唱青衣梅派的魏海敏,还有花脸叫王海波,因为我从他们的身上我就感觉到他们特别特别喜欢,特别热爱京剧事业,尤其像魏海敏,她是唱旦角的,我就感觉,她是梅葆玖老师的学生,她的唱、念、作、武、就非常讲究,扮相也特别漂亮,唱腔也学得特别到位。

  中国京剧院 院长 吴江:梅花奖二十年在北京的演出她还来参加了,她是第一个在台湾获得大陆梅花奖的演员。

  京剧在中国被称为国粹,形成于北京,是迄今为止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被称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它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也拥有千千万万的京剧爱好者,这其中也少不了海峡彼岸的京剧艺术家。王海波女士,人称台湾第一女花脸,由于演唱黑脸包公响誉海内外,她扮相刚勇角色传神,是海峡两岸京剧界的知名人士,曾拜山东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方荣翔先生为师,谈到她的从艺生涯,她说,台湾很多人都喜欢京剧,她的丈夫田文仲先生就曾是她的忠实观众。

  台湾京剧演员 王海波:我们也就是因为他也喜欢戏,而且那个时候因为我唱花脸,台湾的报纸登我的新闻或者在媒体上都喜欢用我的花脸照片,所以会变成说,别人不知道我长什么样子,然后没有人追。然后我的同学很多都结婚了,象魏海敏,他们都结婚了,然后我没有人追也蛮急的,后来就来了这么一个人追我,那我就想说,就交吧。王海波提到的同学魏海敏女士,也是台湾的京剧艺术家,主攻梅派京剧,多次获得海峡两岸京剧界的大奖,1991年她拜梅葆玖先生为师,也成就了海峡两岸京剧艺术家合作的一段佳话。

  台湾京剧演员 魏海敏:我记得老师,我们在香港1988年的时候,就曾经说拜老师,老师也听我唱过,他就答应了,但是那个时候因为两岸还不相通,我没有办法到北京来,在1991年的时候,我就专程到北京来拜师了,举行一个很盛大的拜师典礼,当时所有的前辈们,先进们都到了现场,我觉得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可能很多来这边学艺的人,他不仅仅是为了演出,更多是一种自发的爱好,一种喜爱使他们有这样的一些举动。那么现在我们再来聊聊关于京剧艺术本身的问题,比如说两岸京剧在唱腔上,在流派的传承上有没有各自不同一些特点?

  中国京剧院 院长 吴江:应该说继承的还很原汁原味,很讲究的。比方讲我们旦角的踩跷,我们解放以后就废除了,年轻人都不用了,但是你到台湾去看,它的武旦,它的花旦不一定台上都用,但是要练这种功,他说这种传承,要把它传下去。

  主持人:那么就耿女士您所饰演的像《红灯记》这样的一些角色,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这种唱腔它具有什么样艺术特点?

  国家一级演员 梅花奖获得者 耿巧云:艺术特点,我唱的是荀派,我学的都是讯荀戏,花旦。花旦戏他表现的都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少女,表现的少女比较多。那么它的唱,荀派的唱就是比较婉转,而且它有一种像勾了芡一样的,很俏丽,很浓。所以它每一个行当都有每一个行当的特点。

  主持人:确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有关它的艺术特点,我想它应该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我们还记得两岸京剧界合作有一个非常典范的例子,就是台湾的传奇剧团排演过莎士比亚的名著《麦克白》的京剧版,而且中国京剧院与之合作,成功地把它推上了舞台,那么这个具体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院长给我们介绍一下?

  中国京剧院 院长 吴江:2001年《红灯记》剧组去过以后,我们在台湾的时候就和吴兴国当代剧场的,吴兴国的先生,搞的《欲望城国》,改编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这个戏他和魏海敏共同唱的,我在台湾看到他们带子以后,我挺受触动的,所以就决定,我们请《欲望城国》到北京来,请他们的几个主演来教我们,和我们的主演一起联合,借他们的全套服装,借他们全套的舞台设备,到北京来,联合共同在北京,当时在保利大厦也是演了三场,在艺术界反映是相当强烈的。

  主持人:应该说像《欲望城国》的这样的一个合作,堪称一种范例,一种合作的范例。透过这种成功的这种两岸合作这种运作,作为演员来说你怎么来看,就说两岸京剧界未来在合作方面还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我们还可以做哪些事情?

  国家一级演员 梅花奖获得者 耿巧云:我觉得像这种的合作特别好,为什么?因为有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而且台湾有它们的思想,它们设计出来的东西,然后和我们大陆的人,合作在一起,都有一种新的东西出现。我觉得这样的机会是非常地好的。

  中国京剧院 院长 吴江:实际上这种交流应该是一种互动的,是应该有来有往的,我们去的比较多,我们的很多团体都陆续到过台湾了,但是大陆的观众也应该更多的了解一下台湾的演员,台湾的京剧演员他们在演些什么,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合作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我们的交流,使两岸人民都从心上,我觉得连得更紧,能够共同地对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向明天的发展,都能够通过共同合作起到一个推动作用的。

  主持人:听了今天院长一些话确实让人很振奋。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观众朋友能够静下心来听听京胡的那一声韵味,听听京腔的那一种美好的给人的感觉。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讲究的是唱、念、作、打,京剧艺术在两岸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两岸业界的合作将使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编导:陈曦、翟钰)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