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闽南文化节在泉州举行


  2003年2月20日星期四播出

  主持人 李红:元宵节期间,由全国侨联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民系(闽南)文化节暨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在著名的侨乡泉州举行。文化节期间,不仅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而且还举办了“闽南文化论坛”和“泉州百个家族移民台湾族谱展”等多项活动。

  2月14日晚上,古老的泉州城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来自海内外的一千多位嘉宾参加了中国民系(闽南)文化节暨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的开幕式,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出席并宣布文化节开幕。

  国务院副总理 钱其琛:中国闽南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开幕。

  开幕式后举行了以“闽南风、‘海丝情’”为主题的大型民俗踩街活动。由4000多人组成的踩街队伍,伴随着铿锵的威风锣鼓声,在不时绽放的高空焰火的照耀下,向人们走来。

  以突出闽南特色和“海上丝绸之路”内涵为主线的踩街队伍绵延上千米,如浓墨重彩绘就的民俗画卷。“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的惠安女,象征美好生活红红火火的火鼎公、火鼎婆向海内外嘉宾展现出了古城民俗精华,展示绚丽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艺术风采。人们无不为泉州这座千年古城的今日风流而陶醉。来自台湾的江进木先生告诉我们。

  台湾金沙山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江进木:泉州这里给我的感觉是个古城,所以这里所表达的,人民百姓所表达出来的很洋溢,我觉得很有过节的气氛,这些文化渊源都差不多。我觉得台湾这些(习俗)如果要追溯的话,也好像在泉州这方面。

  在雄浑的节奏中,舞龙、舞狮、拍胸舞、迎番货等30多个民间艺术节目,与现代气息浓厚的彩车装饰相结合,让这充满地方特色的踩街活动,洋溢着异域风情,把泉州这座“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那种兼容并蓄,各种文化碰撞融合的盛大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民俗学会秘书长陈健鹰先生告诉我们,踩街活动是闽南民间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市民俗学会 秘书长 陈健鹰:历史上我们这边经常把对祖先的崇拜,对神的崇拜看得很重要,节庆的时候透过庙宇的一些组织,所以做一些装神,迎神赛会的活动,过节的话,各个不同的社区,大家一起共同参与一些活动,把神抬轿抬出来,然后前呼后拥地,都有一些表演的阵头出现,所以这个跟过去历史上的迎神赛会是有直接关系的,只是现在的话,神没有出现了,大部分都是过去表演的团体,这些演艺的队伍出现了,所以整个闽南社会元宵节的话,就像是一个我们中国的狂欢节一样的。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部,历史上一直是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南宋时期泉州就已经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往来,缔造出了历史上的“东方第一大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而泉州与台湾更是一衣带水,两地人民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信仰相似、习俗相近。所以闽南地区与台湾在很多习俗上几乎完全一样。来自香港的施祥鹏先生刚刚从台湾回来,他告诉我们。

  恒兴基立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会主席 施祥鹏:它(台湾)的习俗跟我们可以说是完全一样,没有什么,一些风俗习惯,特别是一些民情民俗,好像我们过八月十五中秋,还有春节,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的元宵佳节灯会,举行的规模也是很大。

  文化节期间正逢传统的元宵佳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始于汉成于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如今人们依然保存着吃汤圆、猜灯谜、闹花灯等民间习俗。在泉州的文庙灯会上记者看到,上千盏红灯笼将文庙广场装饰一新,在寒冷的夜里将点点暖意传到观灯人的心里。有不少市民在灯谜前冥思苦想,猜中了就兴高采烈地去领取一份奖品,猜不中,也高高兴兴地笑一笑,图的就是那份参与的乐趣。文庙内的花灯更是流光溢彩。一踏进大门,迎面象征吉祥如意的“三羊开泰”灯,就吸引了不少民众驻足观赏。水塘里漂浮的盏盏荷花灯,长廊上悬挂的精美宫灯更是引人注目,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吸引了不少观灯者纷纷在灯前留影。

  泉州市民:每年晚上都会过来看一下,这边挺热闹的。

  泉州市民:元宵节都是有这种点花灯,然后每家小孩都是提着灯出来玩。

  泉州市民:泉州人有这么一个习惯,元宵节带家里的人都来逛一逛、游一游。

  当地的民众告诉我们,现在人们赏花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间习俗,而成为一种艺术享受,因为闽南地区的花灯无论从造型还是工艺上都有它独到之处。泉州文化局的朱星火先生向我们介绍说。

  泉州文化局社文科 科长 朱星火:这一种叫彩扎灯,彩扎工艺,它这个基本上的骨架是用竹篾编的,那么现在有的也用铁丝编的,上面再蒙上绸布,有的是蒙上纸,然后写上字,画上画,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有这种花灯,那么再有一种传统工艺呢,就是刻纸灯,像这盏就算刻纸灯了,它就是用纸板,然后放在坫板上,用刀把它刻出来,你看,那每一个图案,上面写一个福字,那里面都是用针尖把它刺穿,所以这种都是极其费工的。

  精湛的制作工艺,极具地方特色的造型,让泉州花灯名扬海内外。应台湾同胞的邀请,泉州花灯先后四次去台湾举办展览,并受到了台湾民众的欢迎。

  泉州文化局社文科 科长 朱星火:一次灯展是吸引了将近三十万的观众,可以说从春节到正月十五,天天人流不断,有的人特意从台北跟基隆赶到鹿港来看花灯。

  这是在台湾过元宵节时的情景,无论在台北还是台中、高雄,民间闹花灯的活动都十分热闹。家人一起吃一碗象征幸福团圆的汤圆,然后一起出门看花灯,到寺庙里祭拜神灵,而活泼的年轻人则把自己也打扮成了花灯的一部分。

  台湾民众:大家身体健康,元宵节快乐。

  台湾同胞告诉我们,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保留至今是因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让天兵在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听说后,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并让人们在那一天,每户人家都要张灯结彩、燃放烟火。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人们就这样躲过了灾难,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施放烟火。因此闹花灯的习俗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台湾中华美食交流协会 理事长 施性贤:在家里有带孙子到外边去逛一逛,看看花灯,有时候开车出去,去中南部去逛一逛。

  放天灯是台北县的平溪一带的习俗。天灯又称孔明灯,据民间传说,这是因为天灯的外型和画像中孔明的帽子相似,因而得名。还有种说法是天灯就是诸葛亮发明用来作通信用的。据说天灯放的越高,一年的好运气也就会越多。

  文化节期间还举行了泉州百个家族移居台湾族谱展,族谱展共收集原泉州府各县四十二个族姓一百个家族族谱,共有一千多册。虽然展出的只是泉州家族谱牒的一小部分,但族谱中有关移民台湾的记录却已经相当丰富和翔实,从中人们可以了解到泉州人的祖先,早年是如何渡海到台湾的,泉州人在台湾的拓垦与商业活动、泉州人对台湾文化教育与艺术传播的贡献以及永难割舍的族亲关系与乡土情结。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王连茂馆长向我们介绍说。

  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馆长 王连茂:明清时期,泉州人迁移台湾的多,每一个家族都有,他们虽然是离开了,但是他一直是家族的成员,每一次家族的修谱,他的名字都要记录下来。

  据了解,泉州先民迁居台湾由来已久,特别是明清时期,大陆人民向台湾的几次移民高潮中泉州人的人数最多,他们的后人主要分布于台湾西部沿海地区。据1926年台湾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台湾汉人83%的祖籍在福建,其中泉州籍的居民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4、8%。泉州海交馆的叶恩典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其中的部分族谱。

  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学术部 副主任 叶恩典:鉴湖张姓第二十四代的张士箱,他在大陆考试的时候没有录取,然后他就东渡到台湾,在那边取得功名以后,就分配到漳州当司训,就是搞教育的,后来他的儿子,也到台湾去参加科考,他的孙子也去参加科考,后来的这些子孙现在基本上都住在台北的新庄和树林这一代,他们家族不想把他们的族人跟大陆分开,所以他们在财产分配上,都是把泉台两地的产业进行分配,你有产业在大陆,就要有一些人在大陆来管理,那有一些产业在台湾,你台湾也一些人在管理,那这样就永远不会断。

  记者:这个家族有回来过,寻找过自己的族谱吗?

  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学术部 副主任 叶恩典:有啊,找到了,在晋江湖中,找到以后,他就每年都带一些台湾的族人到大陆来。

  来自台湾的蔡金星先生知道自己的家族是从石狮迁居台湾的,可是在迁到石狮以前的族谱却没有找到。

  台湾鹿港城隍庙 主委 蔡金星:我们的祖先是二百年前到台湾的,一百年前中断,中断的原因可能是日本已经占领台湾的时候就断掉了。

  蔡先生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自己家谱的最早记录。虽然这次仍然没有找到,但他说,他会继续地寻找下去,他认为搞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因为这样可以让台湾人找到自己的根。

  台湾鹿港城隍庙 主委 蔡金星:这样很好,可以找到自己的根,绝对很高兴。

  在族谱展的现场,记者还见到了这样的一幕,金门县的许金龙先生,特意携带金门县许氏6本族谱和VCD族谱五片共九十四部到泉州海交馆参加族谱展,并将所带族谱赠予该馆。为此,泉州海交馆特别增设了一个金门族谱展区。许先生告诉我们,这套族谱从搜集资料到完成,一共用了25年的时间,它详细地记录了许氏家族的情况。

  金门爱心基金会 理事长 许金龙:从我的远祖,从河南开封府一直到我的祖先到了福建,由福建的泉州再到同安的石圭,有一个村,再迁到金门,整个就这样一个延续是如此来的,再有金门传到台湾以至海内外。

  谈到赠送族谱参展的原困,许先生说。

  金门爱心基金会 理事长 许金龙:正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也是符合了两地促进民族情、同胞爱,就是透过这样一个史料,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文化特性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闽南文化节期间还特意举行了闽南文化论坛,来自祖国大陆各地和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四十四篇,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做了主题发言,他们以“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对闽南文化的生成与发展;闽南文化与两岸关系;闽南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闽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与交流。

  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 常务副会长 郭俊次:主办单位在元宵节,在闽南地区的泉州,举办这个闽南文化论坛,我是觉得非常有意义,在这个阶段上,在这个时代上,有它特别的高度意义。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主席 林兆枢:我认为,这次的话动是成功的,这个文化节能得到了海内外、两岸同胞积极参与,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方面。第二个成功方面,就在于利用了我们传统佳节,元宵节这个时机开展这个活动,让闽南文化有个比较充分展示。第三个,我觉得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在闽南文化节期间,看到了自己的祖籍地,现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这种祥和的气息。

  主持人 :中国闽南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圆满地落下了帷幕。但是那历史悠久的南音、高甲戏等地方艺术的风采韵致,那万人空巷的踩街盛会,精雕细琢的花灯展览,却都还在牵动着海内外游子的情思,因为天下闽南原本就是一家人。(编导:王海涛)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