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专访海湾战争亲历者——孙渤(一)


  2003年2月21日星期五播出

  主持人 李峰:一场战争改变了他的一生。孙渤,这位13年前亲历了海湾战争的中国外交官,现在每天都在与病魔搏斗,面对海湾地区战争阴云的再次密布,孙渤又有着怎样的感想呢?

  孙渤,山东省烟台市人。现为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贸英语部主任,副教授。他曾于1989年7月至1990年8月在中国驻科威特使馆任商务随员,1991年3月,他又重返科威特参加重建被毁中国使馆工作,是首批海湾战争结束前重返科威特的6名中国外交官之一。在海湾地区工作时,由于他频繁出入战场而患上怪病,后来被确诊为“海湾战争综合症”。他是我国官方公开承认的第一例“海湾战争综合症”患者,伤残等级为一等公残。

  主持人:孙先生自从2月15号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对您的专访叫“战争之痛”节目之后,海峡两岸观众反响非常强烈。我听说您最近几天,非常繁忙,主要是要接待很多的记者争相来采访你,是吗?

  孙渤:是的。在把这个节目播出之后,广大观众本着对和平的期盼,对战争的憎恶,和对我个人的关注,纷纷打来电话,电话是此起彼落,从早上响到晚上。这么强烈反响是我没想到的。

  主持人:当时您接了这么多电话,以及来访,他们问你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孙渤:说你身体怎么样?后来说战争真那么可怕吗?

  1990年8月2日,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日子,这天凌晨2点,伊拉克大举入侵科威。那一天正是26岁的孙渤作为中国驻科威特使馆商务随员到达科威特的一年零一天,就像千百万战争的亲历者一样,孙渤开始了噩梦般的生活。

  孙渤:战争爆发,首先是战略要地争夺为首要任务。看皇宫、国防部、外交部、通讯大楼、机场在谁手里,我们要看。

  记者: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

  孙渤:一路上,慌不择路了,汽车往沙特方向跑,因为我们的方向是安全(的方向),我们往战争的方向跑,他们往逃离战争的方向跑,撒起欢儿地跑。街上丢车跑的也有,都慌了神了。我记得我们刚上海湾大道,和他们的坦克(相遇了),正好夹在坦克里了,后面是坦克,前面也是坦克。我只是觉得后面坦克大炮已经越过我们的车,伸过来的感觉。前面我不怕,我后面不长眼睛,我就怕坦克撵上来。

  突如其来的战争让科威特人猝不及防,很快,科威特的要害部门被控制。而紧接着爆发的巷战让孙渤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与这场战争联系在了一起。

  孙渤:在下午的时候,在我们不远的地方,很近的地方,就发生了交火。再出去会怎么样就不知道了。

  发生在科威特的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尤其是美国立即做出反应,大批兵力向海湾地区集结,随时可能升级的战争让科威特这个战争的旋涡更加动荡起来。

  孙渤: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以后,美国就扬言要用B52轰炸机趁伊拉克没站稳脚跟之际,进行地毯式轰炸。伊拉克说你轰炸,我不怕,只要你轰炸,我用神经毒气,把科威特人轻而易举灭得干干净净。

  记者:怎么说?

  孙渤:生化武器要伤神经,不痛苦的话,让你在不痛苦中死去,有的要烂你的皮肤,甚至毒气要伤你什么部位的毒气都告诉了,这样的毒气都有可能释放。

  记者:当初你们议论这些的时候,感觉到恐怖吗?

  孙渤:非常恐怖。可以实话实说,为什么呢?我们没有防毒面具。什么叫惊弓之鸟,度日如年呢。惊弓之鸟鸟没死,它害不害怕?那种情况下,战争的恐怖,对人的毅力是一种考验。

  在一天紧似一天的恐怖气氛下,孙渤体会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折磨,而就在一次外出执行任务的途中,孙渤遭遇了令他终生难忘的生死时刻。

  记者:发生了什么事?

  孙渤:两声枪响。

  记者:谁开的枪?

  孙渤:后面的伊拉克士兵。

  记者:到底离你多远?

  孙渤:我想象不出,就是爆裂清脆的枪声。远的可以想象,再近的可以想象,再再近的就没法想象了。我只觉得听不见的感觉。

  记者:你当时感受到什么?

  孙渤:蒙,浑身蒙了,到现在耳朵弱听,我一直侧着耳朵听你讲话。

  两颗子弹擦着孙渤的耳边飞过,这两声枪响不仅让孙渤的左耳听力几近丧失,一种刻骨铭心的恐怖更是深深地印在孙渤的脑海里,多年来挥之不去。

  孙渤:我就觉得火车并轨的声音,就是当时放枪的声音,一模一样的声音。

  记者:十年了还记得?

  孙渤:到现在,像这种惊慌,对我生命,我经不住突然什么响,到现在都是这样的。

  记者:我们想知道你当时的感受?

  孙渤:特别想家,特别想家,特别想没有战争的日子。

  主持人:据您的记忆,当时海湾战争爆发的时候,还有多少中国人是在科威特?

  孙渤:包括台湾同胞、香港同胞,和大陆同胞,总数是在大约5000人。

  主持人:他们主要是做什么样的工作?

  孙渤:从事劳务、商务的一些活动。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也有不少的台湾朋友,他们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孙渤:当初的台湾同胞据我了解,是一个“中华工程公司”,好像是在科威特机场跑道的一些什么项目,在做这个事情。

  主持人:当时在你的记忆当中有多少的台湾朋友是到中国的大使馆去寻求庇护呢?

  孙渤:“中华工程公司”应该是100多人。伊拉克士兵进到科威特以后,在战争状态下,法律失去了秩序的情况下,形势十分险峻。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同胞就向台湾在科威特有个所谓的利益代表处,它的领导叫葛庭森。可是这位领导跟着亚洲一个国家的使馆走了,他对台胞的答复是,“我这个代表处,力量有限,自身难保,你们自求多福吧”。这个福哪求呢?台胞认为,大陆台湾一家人,患难之时见真情。他们找到了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

  小片:孙渤说他还是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见到这么多的台湾同胞。当时挤在使馆商务处的有100多位台胞,大多是女眷和儿童,其中还有一位是快要临产的孕妇。当时床位严重不足,即使是地铺,使馆的工作人员也把最好的位置留给了台湾同胞。

  孙渤:有人提出来过,大陆同胞也是同胞,台湾同胞也是同胞,为什么优先照顾台湾同胞?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大陆同胞应该受到保护,这是我们的工作,但是作为台湾同胞,他们游离海外,没有得到,我们想关怀他们,他们没有具体地得到这种关怀,已经很久远了,1949年之后这么长时间。哪怕我们同样受到危害了,也要重点保护他们。

  由于局势的不断恶化,中国政府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撤离中国在科威特的侨民,孙渤与5000中国侨民在战争的噩梦中煎熬了17天之后,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

  记者:路上看到了什么?

  孙渤:路上水电部烧了,国防部都是交战过的地方,都好多难民在那里,乱乱糟糟的,不知道多少天不让出去。在进到伊拉克,拄拐杖的人多了,断胳膊断腿的人多了,争着要我们的东西的人多了。

  记者:有什么危险吗?

  孙渤:在撤离的后半期,我们遇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因为是两千公里,恰恰是在巴格达到约旦的路上,当笔直的大路的时候,像船在平静的大海的时候,你的倦意就上来了,这个时候出事的人太多了。我的同事李国林,我说小李子,我累了,你揪我的头发,这是咱俩的安全,抓头发,吃大蒜,把好几瓶风油精弄在毛巾上,和陕西农民一样扎起来。求生的渴望和劳顿在斗争着。可是当第二天的凌晨三点钟,我们总算走出了伊拉克的边境,走出来了。到约旦,当我们在约旦的机场,经过一个山坡,刚刚越过了一个山坡,就看见约旦的飞机场,突然看到三架大型波音747飞机,尤其在机尾上看见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眼睛一亮,这是家,家里人来接我们来了。那个时候看国旗和平时看国旗不太一样。这个比喻不知道对不对,就像在外面受了委屈的孩子,突然他的妈妈出现了,要哭。

  主持人:后来留在这个使馆的台湾朋友们,他们怎么撤离的?

  孙渤:考虑到台湾同胞着急离开战区的急迫心情,尽管中国有5000公民,就把他们安排在第一次,第一批,那个数字也比较好记,是1818人,就把他们安排在哪里,应该说前怕狼,后怕虎,前后是最危险的时候,就把他们安排在中间,最受保护的地方,安排在那里。台胞很激动。

  主持人:当时他们能不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一种特别照顾?他们的反应是什么?

  孙渤:他们也非常感动。特别是在后期我们撤离过程当中,他们做出了很具体的帮助,帮助了我们很多很多。大家说,你有难我帮,我有难你出力,这种像兄弟俩在一起的感觉很舒服的。我想给你讲个具体的事情。当时在科威特有百万外国侨民,他们要紧急撤离,紧急撤离路线大约2000公里。在温度高达50度之上的气温,地上沙漠温度六、七十度了。在那个情况下,要撤出来,走是走不出来,车是希望之舟。在这个情况下,没有了车也就没有了希望,生活的希望。既然我们救助了台胞,台胞也考虑我们大陆同胞的安危,在他们给青岛中建项目组,给了两辆大卡车,这两辆车是救命车。后来据已经过世的青岛项目组的马长清经理讲,他告诉我,这个车在伊拉克的时候,在出境的时候,已经让伊拉克人给劫走了。台胞伸出的救援之手,真体现了危急之中兄弟相帮的感觉。

  主持人:他们最后怎么样回到台湾的本岛呢?

  孙渤:实际上在离开之前,我们和台胞的关系特别融洽,他说了,这下可好了,我们撤咱们一块儿撤,我们可以到北京看看故宫,看看长城,他们觉得有了我们就有了主心骨,还可以到大陆来看看,那个心情我们可以理解。正像我们,包括我在内,有一天能让我看看日月潭我也很兴奋,这个心情是一样的。在这个情况下,他们私下说,我们一块儿撤。台湾当局,可能出于他们的一些特殊考虑,就派了飞机早早在安曼国际机场等候他们。所以说我们的台胞和大陆同胞正式分手是在约旦和伊拉克的边界上,当时分手的时候是非常非常激动的。

  主持人:现在还有没有联系和这些朋友?

  孙渤:我特别想他们。2001年10月份我开始吐血,12月份我在住院的时候,偶然一个机会给我针灸的有台湾来见习的学生,我特别高兴,我现在见到台胞就觉得特别高兴,就总是跟着这段经历有联系。我说你帮我打听打听,“中华工程公司”的经理叫丁光渝,渝是重庆简称,我说你找到丁经理,那个女同学我忘了名字,特别善良,打电话去找。后来特殊原因我出院了,再也没接上茬。其实我也特别想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他们现在还好吗?如果能托你们节目,问候他们一声,我们也非常想这样做。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我们的节目通过这个电波,让台湾朋友知道你的情况。告诉他们你现在的状况。

  孙渤:我要感谢你这个桥梁。

  主持人 :在海湾战争中的那段经历,使孙渤与台湾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孙渤说他一直惦念着那些有过生死之交的台湾同胞,他盼望着能够有一天到台湾看看那些老朋友。在下期节目当中,我们还将对孙渤进行采访,请他谈谈对战争刻骨铭心的感受。(编导:高辉、安倍含)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