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两岸建筑师共话公共空间建设


  2002年12月10日星期二播出

  主持人 李峰:近日,由《世界建筑》杂志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建筑师公共空间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他们就台湾“9·21”地震灾后重建及传统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参观了建筑作品“长城脚下的公社”。

  近日,由《世界建筑》杂志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建筑师公共空间论坛”在北京举行。参加这次论坛的有30多名大陆青年建筑设计师,和来自台湾的40名青年建筑设计师,以及在校的建筑系学生。此次交流活动的人数是近年来两岸建筑界交流活动中最多的一次,他们是两岸建筑设计师中的精英人物。台湾青年建筑师代表团团长夏铸九先生对记者讲了此次交流活动的成因。

  台湾大学建筑系 教授 夏铸九:在今年春天的时候,我有机会访问清华大学建筑系,跟王路,王教授《世界建筑》杂志的主编,他送我一本书,叫《青年建筑师》,我就问他,我说这个青年建筑师怎么界定,他说最关键的是没有超过46岁,我大概把台湾的状况做了一点说明,王教授和冯主任就说,我们是不是找一个机会让海峡两岸的年轻建筑师能够有一个机会交流。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公共空间,也许这个名词大家并不是很熟悉,但是生活中每个人都拥有公共空间,同时大家也在积极改善着自己活动的公共空间。如,我们住宅中的楼梯、走廊、客厅、阳台等就是自己、家人及客人共有的公共空间,而城市中的广场、道路、商店、学校、公园等就是全社会共有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人们共享的场所,交流的场所。

  《世界建筑》杂志社 主编 王路:有关公共空间,我觉得重要的是它怎么样在今后的设计当中,结合现在建筑的这种创作,城市的规划,怎么样考虑人的使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怎么样真正在设计的时候让老百姓能够参与进来,让老百姓觉得这一块公共空间是属于大家的,是我可以接近的,而不是我纯粹在这里给人家看看。

  台湾青年建筑设计师此次带来的设计作品,很多是“9·21”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设计方案。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了7级以上的地震,台湾许多民宅和公共建筑都遭到毁坏。灾后台湾有关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台湾青年建筑设计师也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如何将遭到毁坏的公共建筑的功用重新发挥出来,这是台湾建筑设计师探讨的主题。来自台湾的邱文杰教授讲了他关于台湾“9·21”大地震教育园区的几项设计方案。他将一个遭到地震毁坏的游泳池改建为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喷泉水池。

  台湾建筑设计师 邱文杰:就在游泳池两边把它切开,然后把另外两片的围墙拆掉,直接跟校舍区连接,就变作一个场地。在这个地面上,我植入了9、2、1三个水柱,9本身,2本身,1本身用不同的喷泉,特殊的效果,慢慢让游客,让小孩子可以去玩。也希望从当年受创蛮厉害的事情,现在已经要恢复正常了。

  邱文杰先生的设计重新利用了遭到毁坏的游泳池,是台湾城市公共空间灾后重建中一个非常成功的设计,它既具有实用性,又有纪念意义和欣赏价值。台湾建筑设计师龚书章先生向大家展示了他设计的几所灾后重建的学校。

  台湾建筑设计师 龚书章: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新学校重新被设计,重新被实现了,这是令人很高兴的,它的实现成果不会再是像过去一样刻板的形式,它是依据台湾的山水,依据城镇的个性,做出来一个好的教育空间。我自己所设计的这几所学校,第一个我们注重教育理念付诸建筑空间的实现,意思就是说,注意它公共空间与教学空间之间互相的融合。

  台湾的建筑设计师也非常关注北京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台湾代表团团长夏铸九先生就以台北市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例,提出对北京市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看法。

  台湾大学建筑系 教授 夏铸九:我看台北因为快速发展过程中是有一些教训,倒是值得北京避免犯同样错误,就是城市的公共空间非常忌讳的是大而无当,或者是变成了纪念性过强,而少了市民的参与性,生活的那种趣味、丰富性少了,这个城市的市民的特色是值得我们搞规划与设计的,从事建设的人,要特别留心,特别敏感。我觉得北京似乎是一定要把握这一次奥运的机会,让城市的基础建设整个地体制改造,然后尤其是让所谓的都市服务,就是这些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像交通、像饮用水,像城市的气候,这种微气候等,都要把握这次机会做一个彻底改造。

  夏教授还谈到了城市交通的问题,他认为城市交通不能完全依靠私人轿车,而应该重视城市铁路的作用。

  台湾大学建筑系 教授 夏铸九:公共建设上,尤其是城市的公共建设上,最大的挑战,第一个就是交通,我看城市的交通全世界没有一个例子,城市的交通是靠私人小轿车能够支持的,第一条就是公共运输也叫大众运输的系统,地铁,轻轨,公交车,需要互相支援,编成一个绵密的公共运输的网络,我觉得2008的奥运,可以借这样的机会把地铁和轻轨,尤其是轻轨,我觉得轻轨作为一个辅助的工具我觉得是值得特别强调的,因为它无污染,省能源,载运量又相对比较大,然后“杀伤力”也小,跟城市生活容易共融,而且它的工程的规模没有那么大,不需要上天下地,“开膛破

  肚”,而且容易跟公车专用道共享路权,相结合,只要在城市交通管理上做一点因应的配套措施,轻轨其实是值得鼓励。

  北京市一直非常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轻轨也叫城市铁路,相当于地下铁路向地面的延伸,因为轨道重量比普通铁路轻,因而被称为轻轨。目前北京市投资共65亿7千万元人民币修建城市铁路,设计标准与地铁一样,但是成本造价比地铁少得多,一公里的地铁造价高达6亿元人民币,而城铁是1亿7千万元。北京市城市铁路西线在今年9月28日通车运行,全长20.62公里,时速50公里。北京城市铁路的东线也正在加紧施工当中,预计明年能通车运行,届时全长40.85公里的城市铁路将全线贯通。北京市城市铁路的建设为北京市民提供了快速、经济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市道路交通的压力。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先生,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崔恺:应该把有限的投资,投在更多的接近于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而所有这些场所的营造,又不需要花那么多钱,我比较反对这种过度奢华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气氛,实际上现在很多专家也提到,大量的绿地、草坪,大量的花岗石的铺砌,我觉得并不是营造公共空间的一个好的办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师对公共空间认识的明确,越来越多人性化的公共建筑拔地而起。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住宅中空间的设计,如房间里客厅、走廊、卧室的格局安排,面积大小等。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小地先生以生动的图例,介绍了北京人住宅公共空间的变化。朱小地先生的图例告拆我们,对于居住在四合院的老北京人来说,这个四方的院子就是一个家族的公共空间。解放后出现的排房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那个时代,由于经济水平较低,大家对居住空间还仅限于对居住面积等方面的要求,而促进人们交流的公共空间,在住宅环境中没有体现,人们主要在工作单位和城市的公共空间里交流。到了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对居住环境、居住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住宅中客厅面积增大,住宅小区中设备、设施越来越完善和丰富。

  住宅中的公共空间关系到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它不同于城市的公共空间,它与居住者的喜好有很大关系。展示完各自的设计理念后,两岸建筑设计师就去实地考察建筑作品“长城脚下的公社”。台湾代表团从北京友谊宾馆出发,乘车来到八达岭水关长城脚下,别墅群“长城脚下的公社”就修建在这片山坡上。“长城脚下的公社”是SOHO中国有限公司开发的,占地8平方公里,一期共有12件建筑作品,包括1幢俱乐部和11幢别墅,分别由12位亚洲建筑设计师设计,每件作品都以超前的设计理念表现出住宅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结合或者分离,完全体现设计者对住宅中公共空间的理解和想象。此项目的主题是建造一个私人住宅的当代建筑博物馆,希望通过具有实验性的举动,影响中国的建筑师、开发商和消费者。它获得了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建筑艺术推动大奖”。代表团成员首先在韩国设计师承孝相先生的建筑作品公共俱乐部里集合。再从这里沿山坡而上,参观了台湾设计师简学义先生的作品“飞机场”。这幢别墅外墙全部铺上了青石,所以房子的颜色是青灰色,它的外型模仿了飞机场的廊桥,所以取名“飞机场”。房间分三层,最外层是走廊、客厅,第二层是卫生间,第三层是卧室和厨房,充分体现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分离。台湾设计师林洲民、龚书章先生对记者讲了他们对这件作品的看法。

  台湾建筑设计师 林洲民:简学义在台湾,我想他是一个把事情做得很简单,把生活诠释得很好,都融入到空间里的建筑师。这个案子,我想它是在他的整个建筑设计过程里面,其实对他来讲,是另外一个空间实验。我觉得这个空间蛮好的一个地方是,它基本上很尊重这个地形的状态,所以他自己提到说,要把整个房子提高,让那个自然景观可以从后面一直延展到下面去。所以对空间的延伸来讲,蛮好。刚刚好,他在做这个实验里面,他在这个空间延伸里面,他加了两道墙,这两道墙其实是跟原来的设计有一点相反,这个我想是他自己的概念。这个概念把开放空间、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隔开,而且中间有两道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道廊,接近开放空间的廊有天花板是比较暗一点的,另外一道廊被两道墙夹住的时候,反倒是亮的。所以它在空间层次上的处理,从下面到上面,从前面的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一直在很简单地讨论生活的空间层次。

  台湾设计师 龚书章:是个蛮实验性的一个作品,我觉得就从旅馆的观点来讲,很特别。它把居住空间和客厅完全地分开,使得私密性和公开性都能够并容,是一个在空间设计上的突破,也能够运用到外面的景,也能够注意到居住人的使用的私有性。

  随后,大家又参观了泰国设计师堪尼卡女士的作品“大通铺”。在这里,导游向我们介绍这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共享”。这件作品分三层,一层是宽敞的客厅和观景平台,适合集体聚会和聚餐。

  导游:这边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良好的观景平台。看这边,咱们出来看一下,比如说远眺长城,当然今天没有太阳,如果有太阳的话,碧空万里,还有新鲜空气,这些都是在城市里面无法享受到的,所以说设计师给我们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场所。

  房间通过家具和饰物表现了泰国的特色。二层是四间卧房,和卧房并排的是洗手间和卫生间。第三层是平台。每个房间的面积都很大,充分体现设计师空间共享的概念。台湾设计师夏铸九先生说,这样的设计理念对于重视隐私的中国人来说,不一定能够接受,这里比较适合办一些朋友间的聚会或者聚餐。由此看来,家庭住宅里公共空间的设计是依据主人的喜好而定的,而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则要体现公众性。

  这几天的交流、参观活动,不仅让台湾的建筑设计师对大陆的建筑设计有了直观的认识,一同来参观的台湾建筑系学生也感叹大陆建筑业的市场之大,机会之多,他们觉得与大陆相比,台湾的天地实在太小了,设计师设计的都是一件一件的小作品,而大陆设计师着眼的却是一条街道、一个城区甚至更大规模的设计。

  台湾淡江大学 学生 罗胜玮:都可以学到你们很多建筑师,对于整个大方位的掌握。做这样的事情是很让我们向往的一件事情,在你们这边得到了很多新的启发,视野开旷了很多。

  主持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空间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到自己的住宅,大到城市建设,大家都希望能拥有更多更富有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这次以公共空间为主题的两岸建筑学界的交流活动,使建筑设计师更加重视公共空间的概念,相互间的启发,将有助于他们设计出更多适合工作、生活、交流的公共建筑。(编导:罗怡)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