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海峡两岸记者西藏之旅


  2000年10月4日 20:30 分四套播出

  主持人:这期节目我们将继续报道前不久由国台办和全国记协组织的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西藏的活动。

  千百年来受到无数人顶礼膜拜的布达拉宫已经成为西藏的象征。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拉萨红山上建造了最初的布达拉宫。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又在红山上建造了白宫大楼,后来经过多次曾建、扩建形成今日的规模。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及以后历代达赖喇嘛的驻锡地,也是西藏政教合一权力的中心。

  布达拉宫建筑以木石结构依山奠基,最高殿宇海拔3700米,主楼13层,高115米,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其中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精美雕塑、独特的唐卡画、各类典籍、无数壁画、难以计数的佛塔、法器、供品、价值连城的珠宝,使它具有无与伦比的特殊文化价值,1961年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海峡两岸记者跟随导游尼玛次仁先生走进了布达拉宫。

  尼玛次仁(布达拉宫导游):灵塔殿就在中央,最高大的是五世喇嘛的灵塔。这个灵塔高度有12.65米,镶嵌有各种天然宝石,有一万八千八百多颗,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在第四排台阶,也就是佛龛网状下面的第一排的中央,有一个白色的像鸡蛋一样的宝石。这个据说是在大象脑内天然生成的夜明珠。五世灵塔的左右各有四座白银的佛塔,是称为八大圣世佛塔,这个灵塔殿后面的墙壁上有非常著名的经书墙就在这个背后,藏有用金汁写成的金字的《甘珠尔》、《丹珠尔》等大藏经一共有两千多部,是布达拉宫最著名的经书墙。这里面的书用金子写的经书非常非常好的经书,一个人只能扛一部,所以说它非常的重,都是用金量非常大,非常非常地珍贵。这里就是五世达赖喇嘛当年在1652年进京见清朝顺治皇帝的情景,一共有十多组壁画这里面。除了五世达赖喇嘛出访内地以外,还有十三世达赖喇嘛在1904年到北京去晋见过清朝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1952年还是51年,十四世达赖喇嘛还到北京去见过毛泽东等咱们现在原来的领导人。这里面还有最大的特点,号称释迦牟尼所传播佛教各个地方合金的佛像和佛塔基于这个殿一身。因此这里面的佛像和佛塔来自于印度的、尼泊尔的、克什米尔的、中国内地的、蒙古的、西藏的、还有少量的不丹、锡金这些地方的。咱们中国内地来的佛像这里面最多的是明永乐时期的。

  位于拉萨市西郊的罗布林卡在藏语中意为“宝贝林园”,始建于1755年,是七世以后历代达赖喇嘛处理政务、消夏避暑、居住休息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也被称作“夏宫”,现在已辟为公园。这里有人民政府于1954年为14世达赖喇嘛修建的行宫——达旦明久颇章,意为“永恒不变宫”,为了尊重历史,如今宫内仍然基本保持了14世达赖喇嘛出走前的原貌。

  在日喀则,人民政府也于1954年为十世班禅大师修造了一座新宫——德庆格桑颇章。1989年元月17日,十世班禅大师专程来到日喀则,主持扎什伦布寺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的开光大典,10天之后,因劳累过度导致突发心脏病,就圆寂在德庆格桑颇章。

  记者团在西藏采访期间,所到之处都感受到了藏族人民正在过着幸福的新生活。在拉萨市郊的当巴乡乃琼村,海峡两岸记者采访了两户藏民家庭。其中一户的女主人叫阿桑,她告诉记者,她家四口人,80年代开始搞多种经营,现在家里有三辆桑塔那租出去干出租,两辆农用车跑运输,留一辆夏利轿车自用,全家年收有两、三万元。

  而位于大昭寺寺外的朗孜夏监狱则是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的一个缩影。正是这种新旧两个社会的对比是今天绝大多数藏族人民拥护共产党的基础。

  热地(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我在旧社会我们那个地方叫佣人,身上留下一块块伤痕。我在旧社会农奴主家当牛马,没有吃的,这样我的一个弟弟在旧社会被活活饿死了。

  列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旧西藏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有5%的这掌握了西藏所有的生产资料。我心里这样想,当年拉萨城区不到三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两万多一点,不到三万人,所谓的拉萨也就是现在的八角街、大昭寺那一块,连布达拉宫都是当时拉萨的西郊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些地方全是沼泽地。刚才热地书记讲了,当时西藏人口不到100万,就 100万吧,到现在255万,那究竟发展了,还是没有?

  9月12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这天晚上,自治区有关部门为来自海峡两岸的记者们举办了一次欢快、温馨的节日晚会。两岸记者在拉萨渡过了一次距离月亮最近的中秋之夜。海峡两岸记者也对记者团的记者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访问。

  记者:在大陆、雪域高原过这个中秋有什么感想吗?

  张秀曼(台湾华视记者):我觉得本身每一个可以过中秋的节日的人都非常的幸福,更何况是来到平常人很少来到的地方,对我个人而言,我前一天才过生日,接着又过中秋节,所以等于说双重的意义。

  吕明华(台湾《明日报》记者):我觉得在雪域过中秋的话,当然第一个感觉就是很特别。

  范丽青(新华社记者):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一起跑到这么远的圣城来过这个中秋节,两岸的记者聚集在一次,我觉得大家非常的愉快,一点也没有隔阂。

  蔡婷玉(台湾东森电视记者):今天晚上台办准备了这么好的节目,刚刚看了以后觉得很高兴,这个中秋夜觉得不寂寞。

  郑固固(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心里有一种相同的这种民族的情,这种同胞的情,这种情应该说是非常非常浓的。

  陈世莉(台湾中视记者):西藏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它有很特别的宗教,它是一个特别的民族,还有民族文化,我觉得来这边曾进了对西藏的了解,非常有意义。

  记者:和台湾记者一起过中秋,你有什么感想?

  赵兹(经济日报记者):我觉得这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作为两岸新闻界的同行,这两年随着两岸交流的密切,新闻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是两岸人民和新闻界大家愿意看到的。我希望这种交往以后越来越多,让我们今后能过更多的中秋。

  记者:这几天的采访,你觉得收获怎么样?

  吕明华(台湾《明日报》记者):两岸能够一起来到西藏这个地方采访真是难得,我想两岸今后的新闻交流应该会更加地密切,这样有助于两岸人民以及各方面的相互的了解,我想两岸大家原本都是同一个民族。

  杜圣聪(台湾劲报记者):西藏的文化灿烂,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跟台湾岛内的文化大家多交流、多沟通,相信可以以撞出非常不错的质素来。谢谢。

  张秀曼(台湾华视记者):我第一次跟大陆的记者这么长时间的相处。我想跟二位还有其它的大陆记者我觉得我们都建立很好的友谊,在这边大家相处都非常的愉快,大家也互相帮忙,我所以我很珍惜这个缘分。

  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人才摇篮”的西藏大学,是一所拥有七个系,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和历史专业共18个本科专业,1个师资培训部,5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建校15年来已经为国家培养种类人才9000多人。它的高原宇宙射线研究所、中国藏研究所在世界都享有盛誉。为适应国家开发西部的需要,学校正在从师资培养向为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转型。据一起采访的台湾记者说,拉萨师范学校这样的办学条件已经不输于台湾任何一所同类的学校。

  藏医药学源远流长,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地道的药物资源。西藏民主改革以后,藏医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到1999年底,全自治区已有独立藏医机构17个。

  藏成药的开发和研制成绩也十分显著,已被列为西藏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自治区藏药厂作为西藏最大的藏药生产基地,可生产35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十万公斤。全自治区现有21家藏医厂,生产的药品占领了全区藏医药市场,部分名贵藏成药畅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内地600多家各级医院的医疗用药。部分藏药还远销世界许多国家。1998年西藏医药专家还应邀赴我国台湾参加了传统医学学术交流会。

  藏毯主要用牦牛绒、牦牛毛和绵羊毛绒等为原料,质地平整柔软,色彩艳丽,密实保暖,可铺可盖,携带方便,经久耐用,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生活必须品;其中又特别以卡垫最具民族特色,在西藏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记得刚到拉萨的第二天,自治区徐明阳副主席在向海峡两岸记者介绍情况后表示,希望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将祖国的明天托起。

  徐明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诸位作为新闻记者,无论是来自台湾的朋友还是中央新闻单位的同志,在藏采访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更新鲜、更丰富、更深刻的见闻和感受。台湾和西藏作为中国版图两端的高度敏感地区,也都户负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重大历史使命。在经济合作方面,进一步把西藏资源优势与台湾经济技术实力结合起来,实行优势互补、共同开发,这是西藏与台湾在各个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我们热切盼望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让中华儿女在祖国大家庭中迎接辉煌的21世纪,共同将祖国的明天托起。

  参加采访的海峡两岸记者似乎还没有从初到西藏的兴奋中平静下来,短暂的联合采访活动就要结束了。由于有了10天的感受,如果再用几个词组来形容对西藏的印象,反而到不知从何说起,西藏美丽的风光、神秘的宗教、精深的文化、神奇的医药、优美的歌舞、热情的人民……,真是太多太多;然而西藏留给记者们最深印象的可能就是“变化”,古老的西藏在变,在发展,而传统却仍然得到尊重,得到保护,智慧的藏族人民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除了采访的收获,也许最令两岸记者难忘的就是这10天结下的友谊。大家希望今后这样的机会更多,希望台北再见!

  主持人:海峡两岸记者共同采访,相互交流,并通过媒体进行客观报道,的确有助于两岸民众之间的了解和认同,希望今后这种交流能够在双向、良性和互动的基础上蓬勃发展。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