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大陆航天腾飞期盼两岸合作


  2000年11月27日20:30分 四套播出

  主持人:11月22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白皮书对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原则、发展现状、未来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介绍。为了让观众朋友对航天白皮书的有关内容能够有更为深入地了解,今天我们的演播室请到了中国航天界的两位专家,国家航天局的官员孙来燕博士,这位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副院长马世俊研究员。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走向腾飞之路的,1970年4月24号中国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近几年,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了使用。

  与此同时中国独立自主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在载人航天方面,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选拔了预备航天员,1999年11月20号至21号,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主持人:航天技术我们总觉得它是一种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高精尖的技术,我不知道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

  中国国家航天局官员孙来燕博士:实际航天的活动,我们说的是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实际离我们还是很近,就是说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说无所不在,比如我们说,每天看电视,利用卫星进行电视的转播,广播包括我们偏远山区进行远程的教育,比如天气预报,那我们就要用气象卫星来监测天气,转播天气预报,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球的,当然还有其它方面,像我们搞测绘,比如说我们同巴西去年10月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如果是说我们用卫星来对国土面积进行勘查、照相,那么用700多个图片就能把我们整个国土面积覆盖了,而如果过去没有卫星,我们用飞机拍摄航片,那么就要用100多万张航片才能把整个国土面积覆盖,所以它确实也发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那么在其它的,比如说,海洋找渔群,渔群在哪呀,那么利用卫星进行观察、追踪,也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可见,航天技术是覆盖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知道中国的航天事业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自主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中国政府发表航天白皮书,意义在哪里呢?

  孙:我想意义很重要,也很重大,因为这次国家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发表关于航天的白皮书,中国航天的成就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去年11月20号、21号我们国家成功发射和回收了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这确实是对我们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是巨大的鼓舞,极大地振奋。

  主持人: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孙:确实是这样的,它能起到一个号召力和凝聚力的作用。我想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相互派一些学者,派一些学生开展空间科学方面的一些交流活动,这样也增进我们海峡两岸人民相互之间的了解。

  主持人:那么马院长目前海峡两岸在航天领域的交流活动开展的情况怎么样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马世俊:我们同台湾之间在空间技术方面应该说还是进行了一些技术交流,台湾搞空间技术的,他们的空间技术研究院到我们空间技术研究院来访问过。我们把我们的空间技术情况,我们卫星技术这方面发展的情况都向他们做过介绍,同时,我们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也到台湾进行技术交流、访问,双方应该说现在在技术这方面都是相互之间做了一些交流,但是从卫星研制这个角度来讲,台湾他们也在搞卫星,同时他们也发射了卫星,据我们知道,它是跟美国、欧洲进行了一些实质性的合作,我们空间技术研究院也愿意和台湾空间技术研究院进行不光是在技术方面的交流,同时的话,还想在卫星的研制这方面也可以进行一些合作,只要是我们有的东西也可以不妨利用他们一些先进的地方,同时我们还可以为他们做一些卫星上一些部件也好,一些设备也好,在卫星研制方面,我们想和台湾一起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

  主持人;这次发表航天的白皮书也是一种最真诚开放的心态,欢迎海峡两岸在航天技术上的合作。

  马:台湾我们在这方面确确实实还是很愿意跟他们进行合作的。

  主持人: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国际卫星商业发射服务领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中的情况。

  1986年夏天,美国休斯公司和中国长城公司签定了第一个卫星发射合同,以此为契机,中国建立起国际标准的测试厂房等硬件设施,改造了机场、公路,提高了管理水平,满足了发射外星的条件,1990年4月7号,体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由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火箭顺利升上太空,中国成为继美国、欧洲空间局之后第三个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成员,火箭的生产研制由此引入商业运作机制,1992年,按澳星发射合同的要求,我国新型大推力火箭长二捆仅仅用了18个月就研制成功,这是我国第一个贷款研制的火箭,市场带来的不仅仅是火箭设计周期的缩短,对火箭的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2年12月15号,澳星发射失败,痛定思痛,中国航天提出了一系列新措施,经过市场的摔打,中国航天逐渐走向成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1990年到1998年8年间,长征火箭家族又新增了“长三乙”,“长二丙改”等四个新成员,这相当于前20年发展的火箭类型的总和,并具备了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的发射能力,开放了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融发射和各种服务保障于一体的综合发射场,卫星测控也实现了由陆地到海洋,由国内到国外,由海上测量到海上测控的飞跃。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世界上75%的人口享受着中国发射的卫星提供的服务,中国航天在国际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

  主持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目前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经济,那么发展航天事业在我们国家整个发展战略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

  孙:我想应该这么说,航天是我们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讲中国航天,包括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确实对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里,提到了未来的发展,我们谈到了未来10年和20年的目标,实际把它可以概括成一个我们要实现一个“211”工程,这个“2”呢,也就是从我们空间技术层面来阐述的,就是要形成一个卫星公用平台,还有新一代的运载火箭,两个型谱化系列,这是“2”,那么“1”呢,实际讲的是空间应用,就是要建成一个天地一体化的卫星综合应用体系,就是建成一个体系,另一个“1”,实际谈的是空间科学,实现空间科学升空探测和载人航天的计划,所以我们可以概括成“211”工程,那么我想这个目标应该是振奋人心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应该也是一定能实现的。

  主持人:马院长,我注意到在白皮书中还提到,中国近期的发展目标当中,中国将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这方面的情况怎么样呢,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马:我们载人航天计划正在进行,主要是无人船的飞行试验,在无人船飞行试验取得非常可靠,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航天员就会送上天,我相信,我们大家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我们的航天员遨游太空,到时候我相信会在全世界引起很大的震动。

  主持人:那么这个计划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时间表呢?

  马:这个时间来讲的话,我现在不好说哪一天,或者说哪一年,我只能说在21世纪前5年左右这样的时间。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非常感谢今天二位嘉宾光临我们的演播室,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这次发表的航天白皮书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实力和水平,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愿望。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