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新世纪 新起点--未来两岸关系展望


  2001年1月5日20:30分,四套播出。

  主持人李峰:海峡两岸的观众朋友们新年好!我是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的栏目的主持人李峰。这里是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时间里,将通过卫星传送和台湾中视的著名主持人沈春华女士共同主持今天的连线节目,与双方的嘉宾一起探讨和展望新世纪的两岸关系。春华你好,听到了吗?

  沈春华:李峰你好,声音非常清楚。

  李峰:新世纪到来了,北京到处都很喜庆,不知道台北情况怎么样呢?

  沈春华:台北自然也是到处洋溢着迎接新世纪的喜气洋洋的气氛,我想首先还是要借这个机会跟所有的观众问候一下。第一次有机会可以同时为海峡两岸的观众朋友来服务,觉得非常地开心。同时也感受到了两岸媒体历史性合作的一个新的气氛。我想站在一个新世纪的起点,同时也站在企盼两岸对等而善意的基础上,这次非常难得我们可以透过北京的中央电视台,以及台北的中视公司我们来一个合作。我想首先我就先介绍在台北摄影棚的三位特别来宾。首先介绍的是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的所长张五岳张所长;

  张五岳: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大家好。

  沈春华:继续是东吴大学政治系的教授杨开煌杨教授;

  杨开煌:两位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大家好。

  沈春华: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的教授,也是我们的"立法委员"赖士葆赖教授。

  赖士葆:两岸的朋友们大家好。

  沈春华:我们非常欢迎这三位特别来宾。那么李峰是不是也继续请您来介绍一下在北京现场的三位特别来宾?

  李峰:好,下边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北京演播室请到的三位嘉宾。坐在我这边的是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的所长,刘震涛先生。

  刘震涛:大家好。

  李峰:这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所长许世铨先生;

  许世铨:台湾同胞新年好。

  李峰:这边的一位是中国科学院的著名的经济学者袁钢明博士。

  袁钢明:大家好,新世纪好。

  李峰:从地图上看金门和厦门之间的距离很近,据我了解,一到过年过节不少的台湾同胞就会到厦门来玩,厦门也是台商投资比较集中的一个地方。

  沈春华:在这个新世纪的起点,我们知道台湾的新政府也跨出了50年来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实施了两岸的"小三通","小三通"究竟我们能不能够把它视为是两岸开启一个机制性互动的一个起点,或者是也许有某些人认为的小三通的问题并解决不了两岸真正互通的问题,我想张所长,你要不要先回应一下?

  张五岳:海峡两岸经过长达50年的隔阂,原来的所谓金马这样一个战地要务,如今竟然可以合法地跟大陆来进行所谓的各式各样的经贸交流,这当然代表两岸关系在新世纪是一个很大的意义的。我们当然了解到来说,通其实比不通来得好。目前为止可能"小三通"施行的范围之下可能它是有限的,但是我们需要说能够透过一个主动基调,务实的方式,逐步地循序渐进来推动两岸的关系,我们希望它能够为两岸的关系,特别是两岸的"三通"能够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积极的而正面的意义的。

  杨开煌:我想首先这样的情况能不能叫"通",我们觉得应该先要讨论一下,事实上今天的一切做法事实上是给予往来的便利,还不能算通。因为第一个通必须是有来有往,但今天只有去而没有来,第二,通必须是两岸坐下来,作一些协商,有一些规范,定出这些规范之后,我想那才叫做通,所以我个人比较保留来看这个问题。

  沈春华:我们知道赖士葆赖教授还有赖委员,您从实际的操作面,我想您对两岸"三通"也有另外一层的观察角度。您对"小三通"究竟是抱持一个乐观的起始点,或者是怀疑态度比较多。

  赖士葆:目前,我们大概只能够做到所谓的除罪化,就是以前有罪的,现在没有罪。第二个就是所谓的"操之在我"的部分,所以看起来,整个来讲,短时间它的效果大概不会太大。

  沈春华:我想下面是不是请在北京的许先生你来回应一下。

  许世铨:我觉得所谓的"小三通"是小而不通,说它小因为它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小,这样一个规划远远不能适应现在两岸经贸和人员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我也同意不能说是一个通,现在只能说是一个单方面的除罪化的安排。大陆方面的人员到金马去,从程序上时间上还设置了很多很多障碍,和大陆方面早就提出的。"两门对开、两马先行"应该慢了很多很多节拍,所以我觉得现在的问题是,好像是在台湾方面有些人士,企图用"小三通"来推迟"大三通",我觉得这样对台湾不利,对大陆方面也不能说有利。现在当务之急还是要早一点推动"大三通",解决两岸的共同需要。

  沈春华:我想继续请刘所长也回应一下。就是说,当然我相信很多人会同意说,"小三通"当然是不能取代"大三通"的,可是如果说"小三通"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如果两岸可以有比较善意的互动,它当然可以看作是善意的起点,为什么"小三通"的实施是为了拖延所谓"大三通"的时程呢?所长。

  刘震涛:关于"大三通"是我们1979年就提出来了,正确的说法就是,直接的、全面的、双向的"三通"。这样一个政策是符合两岸人民利益的。现在由于台湾的一些企业家和学者,可以说所谓的台湾老百姓都希望"三通"。那么在这样的压力下面,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种搪塞之举,这个搪塞之举的概念就是企图把所谓的"大三通"往后推,拿出一个所谓的"小三通"来。我说个不太客气的话就是应付一下。因为这个事情是这样,就是说两个地方是金门和厦门都很小的地方,现在台湾当局的一些规定也都是限制性非常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李峰:就像刚才刘所长介绍的情况一样,事实上我们大陆在1979年就提出来两岸要直接"三通",对于这一点许所长你怎么看?

  许世铨:当时提出"大三通",实际上是想推动两岸的经贸和人员的往来,应该说这是大陆方面就做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善意的表达。延迟到现在,我觉得不能"大三通"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但是大家,我觉得还是应该朝前看,从两岸的同胞的共同利益,特别是从两岸的稳定和平发展的根本问题上来考虑,双方应该共同努力,早日推动"大三通"的实现。据我理解,大陆方面政策还是这样,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不以政治分歧干扰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所以只要是大家有这样的共同愿望,我想"大三通"还是应该尽快能够实现。

  李峰:刚才是许所长谈了他的观点,不知道对岸的台湾学者是否同意他的看法呢?赖先生能不能够给我们讲一讲?

  赖士葆:我现在的整体的看法就是,台湾的人民也好,台湾的企业家也好,台湾的学者也好,其帝倾向于希望能尽快地"大三通",尽快地这几个问题拿掉,这是大部分的很多人的声音,可是现在要谈,我们能不能说先撇开政治问题,先谈经贸。

  张正岳:两岸的"大三通"是完全按照两岸之间的所谓经贸的规律来办事的。所以变成说"小三通"其实在台湾目前的政府的规划是无意而且无法,它是由于两岸现在政府来讲互信不足,而且欠缺沟通管道,可能双方在政治上是存在一点落差的。

  沈春华:我想两岸之间还是互信不足,杨教授你可不可以补充一下

  杨开煌:我觉得大陆可能应该从一个比较宽的角度,来帮助金门的"小三通"能够做成,然后大家感觉到"小三通"真的已经而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这个时候我想,"大三通"更加有利来推动。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您刚刚提到,"大三通"是不是势在必行,这一点不管是从未来的台湾经贸发展或者未来台湾的经济安全来看,大概"大三通"都是不可避免的一节。

  李峰:刚才是两岸学者各自的看法,但是我想不论是在政治层面来讲也好,还是从经济层面来讲也好,那么两岸"三通"的问题是两岸民众共同的一种愿望,在"三通"问题上,两岸的学者也是有共识的。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面对这个机遇和挑战能不能用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创造的智慧,抛弃人为的羁绊,携手共同走向未来,创造我们中国人的世纪呢?接下来我们将就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那么袁教授你怎么来看待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趋势呢?

  袁钢明:(经济)全球化最近这十年或者是五年甚至最近这一两年进展非常急速,它有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全面化、充分化、深刻化、自由化,而且是联系的紧密化甚至是快速化。它就是说过去我们仅仅各国之间只是贸易,现在从贸易进展到投资,又进展到产业,又进展到技术,然后进展到信息,进展到政策、金融、资本市场。然后这些不仅是贸易的壁垒在削弱,而且投资、技术、转移或者是信息,甚至制度、规则这些隔绝都在削弱,都在减弱,然后我们又会发现,这个各国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货物或者商品,然后又进展到贸易,信息、政策、观念,然后我们又发现这个联系紧密到了可能今天这里,过去是这里发生之后,可能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现在可以同步,这边打一个喷嚏那边就咳嗽一声,这边发烧了,那边就活动了。所以现在是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经济的联系同步化,而且合作化、紧密化、深刻化。所以我们两岸之间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全球化、一体化这样的过程,因此我们面对这种形式,我们一定要特别地警惕,特别地有紧迫感,要有特别的危机感,特别的忧患意识。

  李峰:正如刚才袁教授介绍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之下,两岸的经贸合作是不是有一种必然性,或者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紧迫感没有?请问一下对岸的台湾学者。

  沈春华:是不是请赖士葆赖教授您来做一个说明。

  赖教授:是,我想明年两岸大概可以同时加入所有的世界贸易组织,就是所谓的WTO。那么加入之后,这里面又有若干的原则,比如说不歧视待遇原则,比如说互惠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我想两岸的通商是一定要通的。但是另外来讲,通航基本上在WTO里并没有规范,可是间接来讲,大陆对岸也可以从所谓不歧视待遇原则提出来要求说,我们要直接通航。所以加入WTO之后,其实两岸势必要直接接触,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且我在"立法院"同次对行政部门的官员提出质询的时候,他们大概也都同意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在WTO的架构底下,两岸势必接触会更加频繁,而且会更加积极,也就是说两岸的经贸活动会更加好。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满重要的东西,就是说加入WTO之后对两岸的冲击,其实都是相当大的。比如说我们对台湾的冲击来讲,农业部门第一年的损失大概就是损失500亿以上,500亿新台币。那么对大陆来讲,也是有相类似的冲击在那里,对服务业来讲冲击更大了,我们金融的服务业,甚至我们的教育服务业。冲击相当大。像这些东西对两岸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此外,那我们现在对大陆来讲的出超大概有160亿美金,加入WTO之后这一份的顺差也会大幅度缩小,所以对台湾来讲,两岸的互动加入之后贸易量会增加,可是相对的、有些的,我们过去比较好的有利条件,另外一方面也会少掉。

  沈春华:杨开煌教授,您会不会觉得说我们如果以1989年的两岸经济成长率来比较的话,台湾方面是6.7%,而大陆有8.2%,换句话说过去这几年事实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大陆整个经济的成长是非常快速的,这当然是因为两岸的经济进程是不同的,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是不是台湾方面也会感受到了两岸未来在合作上面我方所处的地位?

  杨开煌:我想是这样,两岸经贸逐渐走在一起,它必然会有竞争的部分,也会有互补的部分,比如刚才对岸袁教授提到,经济一体化的结果,我比较关心的,因为我是学政治的,我比较关心的是两岸的经贸如果完全没有防备地走上所谓全球化的话,不可避免地将来整个中华民族它的经济会成为西方国家的殖民经济。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岸的华人不被全球化、殖民化的话,唯一的方式就是两岸共同走在一起寻求一个新的这种出路。

  张正岳:那经贸关系我想说,以目前为止,两岸这种经贸关系,特别是像我们看到公元2000年来讲,台商对大陆投资仍然是台湾对外投资的第一位,而且成长是高达百分之一百左右,等于将近是一倍以上的。两岸经贸交流是非常热终跟频繁的。那么面对一个新的世纪里面, 我们相信说只有加入WTO,只有经贸交流更进一步,合作更加强,也希望能为政治关系能够起到所谓的加温和舒缓的作用。

  许世铨: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关于政治和两岸经贸关系,我觉得这几年,两岸的经贸关系这样快速地发展,这样规模越来越大,这是在一个双方所接受的一个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这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往来是两岸同胞之间互惠互利的一个活动,我觉得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这也是为什么两岸经贸关系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现在的问题就是说不要再制造一些人为的障碍,比如说"大中华经济圈"也好,当然我们现在不提倡这种提法,但是两岸经贸进一步发展,归根结蒂还应该是建立在一个我们之间的,同胞之间问题的基础之上,我想有了这个基础,也就是说,有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我可以期待两岸经贸关系会迈出更大的步伐,发展会更快、更好。

  李峰:刚才对岸的张先生提到了两岸加入WTO之后,两岸经贸合作的必然性,以及亚洲金融圈的问题,这个问题刘所长是不是能做一个回应。

  刘震涛:刚才赖先生也好,张先生也好,都谈到了WTO的问题,赖先生讲到的是WTO对两岸产业的冲击,我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角度来看。首先我觉得WTO之后,因为大家都要共同遵守这样一个规则,有利于冲击了台湾当局当前的一些限制性的政策,限制和大陆发展经贸关系的一些政策。大家都知道的比如说三不通的政策,比如说"戒争用忍"政策。当然这样为台商到大陆来投资可能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是第一。

  第二有利于台商通过大陆市场走向国际。因为台商和大陆是一个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语言相通,文字相同,这样实现资金、技术、管理的一体化比较容易,本土化比较容易,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共同创造一种品牌,走向世界。

  第三个也有利于台商在这里改变当前两岸产业分工中间,我们仅仅是一种加工基地的情形,可以变成将来有一种设计、研发、销售这样的方向去发展。使台商在这里和我们的关系会进一步紧密,也有利于台资企业的发展。另外一点我想也是有利的,就是大陆的企业将来也可能进入岛内,这样对岛内的经济发展也会作出一些直接的贡献,所以我想对两岸的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是非常有利的,也是一个新的契机。

  李峰:我想刚才双方的专家都对两岸的经贸合作的一种必然性,谈到他们自己的看法。事实上两岸的经贸互动已经有20年了,不仅台湾的经济需要大陆,大陆的经济也同样需要台湾,刘所长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震涛:我认为是这样,当前两岸的经济关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间接,就是不平衡的一种状态。这样一个状态的造成原因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尽管在这样的状况下,两岸的经济关系发展速度还是非常非常快的,有很多数字表明这一点,我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台湾现在是世界上在IT产业上,硬件生产是很强的,可以说是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其中有30%以上的产品是在祖国大陆生产的。说明了两岸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能分割的。我想这个关系还不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最近制定了"十五"计划,我们开发大西北的大的战略,以及我们最近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的政策,比如说我们最近开放了15个出口贸易加工区,我看到加工区里面很多台商过来投资办厂,特别是像笔记本电脑,这样一些需要快速通关的,需要快速运输的这样一些产业到这里面安家落户,我想为他们也提供了很好的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李峰:刚才刘所长谈到了一些大陆经济的一些现状,现在是刚刚处于新世纪来临之际,回首过去的百年,可以说前五十年中华民族是经历了一场苦难,而后五十年海峡两岸都创造了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台湾成了亚洲的"四小龙",而大陆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也创造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想大陆经济的发展状况也是台湾民众所关心的。那么袁博士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大陆近期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

  袁钢明:大陆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来,年平均增长一直是9%以上的速度,最近这几年是达到了8.3%,也是最近5年,这个速度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而这个速度当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基础水平上的时候,而结构要出现转型和升级的时候,形成的这样一种投资,以及生产,以及消费,还有市场的扩张,还有进出口,包括和两岸之间的往来,这种增长为下一步也就是为我们现在新的世纪又展开了新的途径,因为即使我们的大陆已经连续20多年的高增长。但是它仅仅只是一个开端,它还有大批的潜力还没有焕发出来,比如说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还要大幅度提高。国内市场还要大幅度扩张。而且我们技术的上升程度,或者技术的应用化程度,还会大幅度的升级,这样就会使我们大陆整个生产力水平或者总量水平会提高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要知道大陆现在人均的GDP大概只有800美元,如果达到台湾这样的水平,那么我们可能还要增长十几倍,那么你可想而知,大陆的前景是多么的庞大。面对这样一个前景的时候,我们又实行了一些新的政策,就是说在一个健康的稳固的向上,结构升级的基础上的时候,我们要采取一种进一步支持经济回升,进一步抱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政策,比如说最近我们在财政上,在货币上总体方向支持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然后我们制定了新的五年计划,而且这种五年计划又为下一步的十年、五十年的计划又打了一个基础,就是说要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十年内再翻一番,其实我想实际上会超过这个目标的。我们又实行了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使得我们大陆在前二十年的东部的开发又转移到西部更大一个范围领域里,产生更强劲的一种开发,产生一个新的战场,战略,这样使我们整个资源或者潜力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我们又在吸引外资,在外贸发展,在产业更新,或者技术更新上又采取了很多更新的政策,所以我想进入新的世纪,中国整个范围经济可以更快地、更稳固地,可以更加互惠互利地得到发展。

  沈春华:刚才我们听到了大陆的学者谈到了大陆未来的发展,看起来是一片大好,事实上我们知道有很多台商他们也看到了大陆的商机,不过也不可否认在过去台湾本岛上,我们不管是在高科技也好,或者在很多企业界的发展,事实上都是非常有成就的,究竟在这部分比如在高科技研发方面,那么大陆的产业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支援中国大陆,我不知道赖教授看法怎么样?

  赖士葆:我想两岸的分工一直是大家讨论的问题,大陆市场它的前景非常好,它未来的经济实力非常强,这个台湾人民大家都知道,大家也都认识。这也说明为什么大家一窝蜂地去大陆去投资。但是在台湾这里,我想我们这里比较担心的一点是说,台湾的资金都跑去大陆,那么台湾好像怎么办,会不会所谓的产业空洞,以前讲产业空洞,但是叫了几年也没有产业空洞,只是加速台湾的产业升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台湾的人去大陆投资事实上是好的。另一方面政府非常担心是资金空洞化,统统回去了,我根据一个数字来统计,我们大概100块过去,回来的可能差不多一毛钱左右了,所以这个就会很担心,钱都跑到那里去,怎么办?这个东西就变成我们自己政府要自己要很小心这样的问题,说我怎么建设台湾,让大家说我愿意在这里生活,我愿意从大陆赚回来的钱,汇回来台湾,然后我"根留台湾"。所以这里面就变成了一个现在政府的思考逻辑。所以现在的"戒急用忍"很可能会去调整。那么它取代的是"根留台湾",取代的是我只要建立资金回流机制。也就是说你们去大陆投资没有关系,但是一个很重要的,我建立一个机制,让你的钱能够从大陆赚的钱能够回来。可是我经过很多学术界去谈,而且跟一些产业界的人谈过,似乎也不是很容易。这个就是我们政府到现在为止一直好像还不太敢去放手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最后一个强调大陆的未来的经济发展实力非常雄厚,这个我想我们不会去否认它。但是我想在两岸的合作里面,因为大陆的经济已经上来了,所以过去我们叫做垂直分工,会慢慢变成一个水平分工,会变成一个竞争的关系,所以两岸是未来一定是既竞争,又合作,我们希望两岸是从经济角度来看,怎么样既竞争又合作,让两岸能够共创双嬴的局面。

  沈春华:张所长我们也晓得,目前台湾的产业界一直都在谈到怎么样为台湾的企业寻找另外一个出路,实际上很多高科技我们还在进一步升级,刚才赖士葆委员也谈到了所谓的垂直分工也好,或者是水平分工也好,您怎么来看待这个新世纪的来临,两岸事实上是可以找到更大的商机的?

  张五岳:我想当然两岸关系里面,特别是经贸交流,我们台湾当局也要非常清楚了解到,其实应当第一个先改善自己的投资环境,因为我们看到不管是投资也罢,不管是贸易也好,它一定是一个比较利益的选择。因此在面对大陆方面它拥有庞大的市场,拥有相当充沛的人才以及拥有非常廉价的土地,以及劳动力成本。这种情况情况之下当然对台商构成了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我们说在新世纪的时候,两岸的政治关系维持一个稳定的基本的格局,两岸的经贸交流能够从速的加速,让经贸交流通过良性的竞争,让双方通过加入WTO里面,一个自由化、国际化里面,双方能够找到自己竞争力在哪里。所以台湾方面为了应对这样的自由化、国际化,只有用更加的自由化、国际化来建立自己的所谓产品的优越性。像我们早年的IC产业,乃至于半导体产业,像笔记本电脑,乃至像我们看看主机板的,这些慢慢的优势将不再存在的。面对不再优势存在的里面,究竟新世纪的台湾的产业究竟竞争力在哪里,是需要政府部门、企业界跟民间共同来思考的。

  李峰:刚才我们还谈到了一个话题就是关于两岸在高科技合作的一个优势互补的问题,事实上两岸在高科技方面有各自的优势,但同时也是面临着合作与竞争的一种局面。刘所长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震涛:我想合作与竞争基本上是共同的,这是双胞胎。但是我讲合作是绝对的,竞争也不可避免。首先有合作。我想我们WTO之后,有几种可能性,一种台商还继续在大陆单打独斗,我想这种方式可能会对他们并不有利,我想比较有利的形式,那就是和大陆的技术人才,利用大陆的广阔的市场,就是所谓的资源把它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建立一些共同的通路,共同的品牌,我想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方面。但是这种竞争不是体现在恶性的竞争,而是一种在合作中间的共同发展的一种竞争。

  李峰:我想很多台商投资大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为了让大家对台商投资大陆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我们也编辑了一个短片,一会儿来看一看。

  沈春华:是,那么杨开煌教授,您从过去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经验看起来,或者结果看起来,您对未来两岸的合作会抱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吗?

  杨开煌:我想是这样,大陆经济的发展总的趋势来说,就像刚刚袁博士讲的,应该是有它乐观的理由,,但是我们也要提醒就是说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它常常会跟政治发展,跟行政发展,跟法制发展,造成严重的落差,特别是中央的意愿落实到地方,它能不能跟得上脚步,这样的落差我们常称之为GROWIN PAIN,就是说发展中的一种痛苦。这种痛苦如果你不能够排除,不能转型的话,可能就会使得这个发展造成很多空洞。我相信台商到大陆经营的时候,总的来说,看大趋势是好的,但是落实到地方去投资的时候,常常那个经验不是很愉快,所以大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减少经济发展和其他发展之间的落差,才能够真正地创造出一个比较有希望的市场,比较健康的市场,这样子才能够对两岸的经济发展,带动起一个更好的契机。我想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我们在"江八点"里面已经明确地讲了,就是不以政治分歧干扰两岸的经济发展,这样的精神我们在整个对台经济工作中间是始终贯彻。我想现在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制约两岸经济发展最关键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政策问题,主要我想是台湾当局限制性的政策,我认为是最大的障碍,从我们大陆来看的话,是百常欢迎台商来。

  刘震涛:刚才杨教授也隐隐约约提到了一些问题,就是台商投资风险的问题,我觉得他提的是很对的,是有一些风险。但是我认为总体来说,在大陆投资是安全的,一个当然我们的法制环境正在逐步改善,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在88年的时候,有一个所谓的"22条",这个是国务院的一个法规,以后我们1994年出了一个全国人大通过了一个《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之后我们又出了一个关于投资保护法实施的办法,这个办法广泛争取了岛内外的学者专家和企业界的意见,包括工商团体,可能赖先生张教授也都参与过这方面的提意见,我估计是这样。我就讲的第一点就是法制环境正在改善,那么所谓的风险可能就是说有一些个别的台湾的朋友,他们不太了解大陆的政策,缺少这方面的咨讯,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也有个别的地方可能也是合作伙伴没有找好,所以就发生了一些矛盾。我想这些问题毕竟还是少数,那么关于今后的两岸的经贸关系的发展,我想我们还是回到一开始讲到,还是要做好"三通",这个是一个基本条件。刚才讲到了,资金的回流可能是不是台湾来投资以后,资金都回不去了。依照我的观察,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三通",没有金融上的直接来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我这提出来和大家讨论了。

  李峰:刚才对岸的两位专家都提到了一些目前台湾存在的疑虑,比如产业空洞化这个问题,事实上台商投资大陆是完全是尊重他的经济规律从他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的。许所长您怎么看的?

  许世铨:台湾要着重发展研发、设计、创品牌,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规划方向,那么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实际上这是一个要使自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要使自己能够向前发展,这是一条必经之路,也就是说一些在台湾现在不适于,落后于知识经济的这些产业,那么有两条出路,一个是转移出去,获得"第二春",另外一个就是自然死亡。我想第一条出路明显是一个很好的出路,这样不会造成空洞化。我举一个例,比如美国的NIKE跟REBLE,现在它已经不在美国大陆来生产啦,它仍然是一个美国的一个品牌,它的研发、设计,仍然是在美国它的利润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这个例子就很好地可以说明,在新的一个经济时代,应该有一些新的经济举措,能使自己的经济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同意他的看法,刚才台湾的朋友提到了就是说会不会有影响台湾产业发展的顾虑,我觉得这个顾虑是可以不必要的。赖教授一开始就讲到了,事实上台湾当局叫了好几年产业空洞化,也没有空洞化。那么第一波,咱们早的是90年代初80年代末的时候,主要是一些传统产业,比如说像鞋子,食品,等等。像食品工业来说,大家都知道大陆现在三大品牌,一个是统一,一个是康师傅,还有一个旺旺。它们在大陆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大家可以想象他是不是已经空洞化了呢?没有。相反康师傅还在台湾有更大的发展,跟"维全"合并了。所以我想这个问题不必要有顾虑。至于说新的一些产业,比如像电脑,像鸿基电脑,今年在大陆的市场,它已经从外来的品牌中间销售量已经占到了第三位。这就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大陆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为台湾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商机和发展的机会。

  沈春华:李峰我想请我们这边的学者做一点回应。刚才我们听到了北京的两位学者专家引用了很多国际的知名品牌,同时也提到了台湾的一些大厂,把生产线拉到了海外,他们认为这并不会造成所谓的产业空洞化的问题,事实上还可以提高竞争力,我想请教一下张所长您对这样的例子,您的看法如何?

  张五岳:我想其实台湾方面的产业出走其实并不可怕,出走之后,它有没有准备把"新根"跟利润留在台湾,这是台湾它们自己要考量的重点的。一个所谓的跨国性的企业面对一个新的世纪,当然它走向国际化、自由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那么我们要非常清楚了解到,其实在两岸目前在分工架构下来讲的话,两岸很多环境它是瞬息万变的,在这种情况过程当中,台湾方面第一个真的应该痛下决心来改善自己的投资环境。第二个在面对两岸新一波的经贸交流合作过程当中,究竟厂商们它们自己的竞争力究竟在哪里。第三个其实我认为将来两岸直接开放,直接的"三通"之后,不但不会加速台湾更加所谓资金、人员往大陆倾斜,反倒透过人员的往返,透过资金的往返,透过货物之间的往返,很多台商们就不用再到大陆去投资,他可以直接建立起自己产品的产业分工体系,创造高附加价值的,用台湾的话说他不用为了喝一杯牛奶而养一头牛,他可以直接使用大陆"卖"的廉价产品,所以我们说其实两岸在推动"三通"之后,反而能够更加按照经济规律建立起一个两岸的经贸的竞争互补的优势。

  杨开煌:我想是这样,第一个我提一下,刚才对岸刘所长提到,对台湾的投资保护等等,我想台商他当然关心这一点,但是更关心的是整个法律的环境,这一点就是大陆自己在法的生态,在法的执行,这一部分恐怕要加强,我想这是会有利于吸引台商去做更大的投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刚才我们谈到先谈一下所谓空洞化的问题,台湾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太过僵硬,而且太过不成熟。因为,像刚才赖教授讲的,张教授也提到,很多产业它会出走,这是自然的一种生产规律,台湾根本完全无需要担心这些东西。台湾这块地方,它也不适合永久做一个生产基地,它必须自己想到如何来转型,使台湾变成一个高品质的管理业,或者高品质的服务业输出的地方,或者它转型成为一个新的,这个世界永远有出入,不可能空洞化台湾就完蛋,这是不太可能的。大陆这方面,我觉得在辅导台商的时候,应该要知道,当台湾被生产事业移到大陆的时候,大陆有这个任务,也有这样的责任,假如两岸都是同胞的话,如何用大陆的技术让这些生产事业能够升级,那么这样台商不止是在大陆能生存,将来也可以进一步进军国际来做竞争。我认这是为大陆应该有的这种责任。

  李峰:对这个问题刘所长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刘震涛:我说一下,我觉得杨教授说得非常好,我刚才就想说一下产业空洞化这种提法好象是非常不合时宜,这种提法可能是过时了,或者是十年前,或者十几年前我们听过日本说过,结果日本现在都不用了,现在台湾又这么提了,我估计好像不太知道现在经济,或者是产业,或者技术,或者是全球化趋势这种新的局势了,现在人们选择的时候,不是说我的生产放在什么地方才对我最有利,他确实是想的是放在什么地方,想不是放在我这个地方最有利,而是放在什么地方对我的利润,对我的发展,对我整个的前景更有利。所以从经济,或者从企业的角度,它是从效率或者从资源配制的效率来看待这个问题,所以是合理的,而且是有效率的,而且对整个的不管是本地的经济发展,还是更大范围的经济发展都是很有利的,所以我想产业空洞化这个概念可能是可以不用了吧,而且更多的是更大范围内的配置,而使得所有参与合作的人都能分享到这种合作发展的利益。

  李峰:刚才还谈到了产业升级和转化的问题,对此刘所长你有什么样的回应?

  刘震涛:我想刚才许所长提到了面向二十一世纪,因为今天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的开头了。那么二十一世纪的特点就是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的特点就是要靠技术创新,才能够使企业抱持活力,这个东西的根本问题是人才。我想大家都说中国人很聪明,确实是这样,无论是在台湾的中国人,还是在大陆的中国人,都是很聪明的。大陆因为人才多,所以现在看到一个趋势就是到大陆办很多世纪公司,研发的中心,有的企业在大陆已经办到了上千人的规模,我想这个就是一种优势的互补,这个趋势我想会进一步发展。我想如果这样来看,对有的企业过来了,就简单把它看作是台湾产业的空洞化,这个东西就不合逻辑了,那么你到我这里来办了很多的研发中心对台湾有什么空洞的问题呢?所以我想这个问题咱们还是用过去已经经历过的事实已经做了回答了。

  李峰:最近一个阶段,世界上一些跨国公司都蜂拥而至,大家都比较看好大陆的经济前景。举一个例子来说,近十年来,大陆在电力方面的投资都是比较大的,力度很大,但是我们发现这个领域基本上没有台资进入,那么这一点对于台商来说是不是有一点可惜呢?请问对岸的专家。

  赖士葆:另外一个我要回应刚才主持人李小姐所提到的,像电力投资之类的,因为现在是属于"戒争用忍",我们就三个限制。第一个限制就是说你超过五千万美金的,第二个是高科技,第三个就是基础建设。电力就属于基础建设。所以这方面在我们"立法院"不断的压力之下,我所了解的,我们的行政部门,比如说"陆委会",也会慢慢会往松绑的方向走。不过我刚才提到的,一定再次强调,那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建构两岸更好的合作的一个气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其实两岸的经济都一直向前走,可是在政治方面是卡死的。这个是我个人比较忧心,比较担心的地方。

  李峰:最近台湾股市有所下跌,其中传统产业股下跌的可以说是幅度比较大,同时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在大陆投资的台湾上市公司他们的业绩要稍微好一些,可以说对台湾的股市起到了一定的缓冲的作用,刘所长您怎么看?

  刘震涛:这个问题我是看到台湾最近一段时间经济情况里面有这样一个现象,我想台湾股市是台湾人民信心的问题。因为很多企业在大陆发展得很好,所以他们经营业绩被民众所认可,所以这种情况下,股票的下跌相对可能要缓和一些。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当前企业的竞争,这个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这是大家都在探讨的问题,那么对两岸的关系来看,核心竞争力,如果是双方能够很好地做到资源的整合,这个竞争力的优势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说我们最近大陆因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电各方面更新也比较快。现在我们台湾有一些企业,它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市场的发展,现在发展软件上跟大陆来合作,我们现在所需要的IC这样的一些产品,大部分还在境外加工的比较多,甚至有很多直接到国外去加工,原因就是我们的设计力量比较弱。所以我想如果台湾的一些企业能够看到这种发展潜力,或者这种潜力正在变成现实的情况下,尽早的过来,双方合作的话,我想发展的机遇会更多的。

  李峰:我想进入新世纪,台湾百姓最为关心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生活的安定,一个是经济的繁荣,而这也是大陆百姓所关心的问题,那么许所长您对新世纪的两岸关系有什么样的的展望或者有什么样的一种建议呢?

  许世铨:我是乐观的。从近期来看,"5.20"之后,根据台湾做的一些民调,选择了两岸统和大方向的民众,不降反而升,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二尽管两岸的政治僵局在恶化,但是两岸的经贸关系却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发展,这就说明发展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地向前进,这是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的,那么有了这个共同利益,我觉得前景是美好的。

  李峰:好春华,下面我们是不是利用这个时间请双方的专家互相提一些问题。

  沈春华:好,我想刚才我们在这么一段时间沟通之后,当然有不同意的部分,但是似乎有一些共识,我不知道比如说像赖教授杨教授,或者张所长,要不要提出什么问题来请教对岸的专家,张所长。

  张五岳:我想请教一下对岸的三位专家,特别是许世铨许所长,因为目前来讲他一直谈到说两岸关系在政治关系始终存在无法解决的情况之下,通过经贸的交流能不能为两岸政治关系起到一个所谓的舒缓的作用。这方面想请教一下许所长。

  许世铨:按照在正常的情况下,经济关系的发展,应该起到一个外衣的作用,就是Spill-ouer但是现在两岸的问题就是说人为制造的障碍,政治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两岸的经贸关系在更大的范围,以更快的速度来发展,归根结蒂还是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其实一个中国的原则对台湾并不会造成任何的损害,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台湾总体上是执行了一个中国的政策。我记得过去年5月郝柏村先生在《联合报》有一篇文章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在过去50年来,台湾坚持了一个中国的政策,那么这个政策下台湾发展了繁荣了强大了,现在为什么要放弃它呢?我觉得他这个问题提得是很对的。

  李峰:那么刘先生您还有什么问题要请教对岸的专家?

  刘震涛:因为今天是过年了,大家都是喜庆的日子,我今天讲的所有的话的中心议题是希望台湾的经济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能有更大的发展,也同时希望我们祖国大陆的经济也能更加日益地繁荣昌盛,更希望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在未来的时间里面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富强。

  沈春华:刚才针对许所长的回答,张所长似乎也有一点回应,因为许所长的回答,似乎又把经济的问题再拉回来政治的议题层面之上。

  张五岳:我想请教一下大陆的学者,究竟一个中国原则问题是当成一个前提还是当成一个实践的具体的目标,像我们看到大小三通,其实大小三通我认为并不违背大陆方面对一个中国的主张,而且事实上应该通过大小三通来所谓的往一个中国迈进,换言之究竟大陆方面是把一个中国原则当成前提目标,还是说事实上推动大小三通本身来讲就是走向一个中国原则呢?

  许世铨:一个中国的原则,应该是说两岸关系的基础,那么离开这个基础的话,两岸关系就会遇到问题,在过去这段时间,我想大家都看得非常之清楚。我倒想提一个问题,就是说我想请教一下,台湾的几位教授,他们对突破现在两岸的目前的僵局,有什么样的看法?

  李峰:新世纪来临了,我想我们今天的连线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我们两岸的专家能不能互相祝贺一下。

  袁钢明:我非常希望学者能够发挥积极的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或者学术交流的积极作用。

  许世铨:我也希望三位教授能够在新的一年里提出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健康稳定的方面发展。

  刘震涛:我希望我们未来的两岸的经济关系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为两岸的老百姓真正能够起到好的推动的作用。

  赖士葆:我想新的一年,我们希望两岸大家共同努力,让两岸的经济都能够向上提升,是不是可以把经济放中间,然后政治比较敏感的放旁边。

  杨开煌:我希望我们大家能够真正理性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让两岸能和平相处。

  张五岳:希望两岸不管是政府跟官方,能够像今天这样情形,早一点恢复协商跟对话。

  沈春华:我相信在民间我们这种互动跟善意跟尊重就是两岸之间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也祝福我们两岸同胞有一个崭新的开始,有一个更好的互动。谢谢,谢谢李峰。

  李峰:谢谢春华,谢谢三位嘉宾。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