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纪念张学良诞辰101周年


  2001年6月5日20:30分,四套播出。

  主持人:1936年12月12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对制止内战,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全国抗战,产生了积极作用,也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今年6月3日,张学良先生在美国夏威夷度过了他101岁华诞,为了让大家对这位当年的少帅,今天的世纪老人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张同新教授,张教授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演播室,那么我们今天谈的是张学良先生,首先来看记者编辑的一个片子。

  这首描写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东北沦陷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东北人民在流亡中思念家乡的歌,曾感动过无数中华儿女,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歌声,旅居美国夏威夷的一位中国老人都会任思绪飞向万里之外,那白山黑水的故乡,他,就是走过波澜坎坷百年人生的张学良。

  1901年6月,张作霖的夫人赵氏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张学良,意思是学习西汉开国元勋张良,后来因“张良乃汉朝大臣,臣者,卿也”,于是取别号为汉卿。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张学良成为东北的统治者,为了国家的统一,张学良从大局出发,就在他就职的当天,便通电蒋介石等人,明确表示自己爱国、爱乡,决不会卖身投靠日本人,后几经谈判,决定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号令。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击沈阳北大营,引发“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军很快占领了沈阳,不久东北全境沦丧,3000万同胞处于日寇的铁蹄下,“东北王”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黑锅。

  1934年,张学良被蒋介石派往陕北“剿共”。东北军背负着国破、家亡,不抵抗的耻辱,在与红军的战斗中连续失利,动摇了张学良“剿共”的决心,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多次苦谏,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均遭拒绝,为了达到停止内战,“逼蒋抗日”的目的, 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经过周密策划,派兵前往临潼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他向全国发出通电,解释事变原因,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以周恩来、叶剑英等组成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应邀前往西安参加谈判,并最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不顾众人反对,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以维护蒋的领袖威信,可是等待这位忠义将军的却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禁。

  主持人:其实刚才片子中介绍的这段历史,我们都非常熟悉,那么,我们了解到张学良先生年轻时做过很多大事,比如1928年宣布东北易帜,以及后来通过武装调停,助蒋统一等等,那么,您从历史角度来看,张学良先生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呢?

  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张同新:张将军一生他做了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东北易帜呢,他是从保证东北军集团的利益,维护国家的统一这个角度来出发的,当时他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严重的挑衅,为了保证东北的主权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至于被日本帝国主义分割出去,在张学良看来,必须要依靠全国的力量,那么当时的全国政府呢是南京政府,所以他换旗,我认为在客观上,对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是有进步意义的。

  主持人:“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张学良先生从“东北王”变成了一位“不抵抗将军”,对此,您是怎么评价的?

  张同新: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连续进行挑衅,有发动事变前兆的时候,张学良多次请示南京政府,那么当时南京政府呢,实际上是蒋介石执政,南京政府正在干什么呢,正在进行内哄和“剿共”,所以他一再指示张学良,“攘外必先安内”就是要不抵抗,用当时蒋介石的话来说,“公理战胜强权,诉诸国联,让国联来制裁日本”,所以他就听从了中央的安排和命令,没有抵抗,应该说“不抵抗政策”根子不在张学良。

  主持人:那“九一八事变”是不是也促成了后来他和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的一些基础呢?

  张同新:这个呢也有一个思想变化的过程,“九一八”之后,张学良的思想压力非常大,特别是东北的父老乡亲,很多携家带口逃避到关内,到北平找张学良,张学良心里非常难过,应该说张学良是一个热血青年,“九一八”的时候,他刚刚三十一岁啊,他何尝不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民族英雄,所以他就产生一种念头,如果能够说服蒋委员长,放弃“剿共”政策,实现中华民族团结,共同抗日,这应该说是对全中国人民是有利的,所以张学良对蒋介石多次进谏劝说,先是苦谏,蒋介石非常顽固,苦谏不行,他又哭谏,多次到临潼去,给蒋先生下跪,哭诉救亡的重要意义,不应该再和共产党打仗了,这个都无效,再加上有进步思想的杨虎城将军跟他有同样的想法,这一切正常的手段我都用尽了,作为委员长,他还不同意停止内战,进行抗日,怎么办,他就想出了这个主意,就是我把你抓起来,我再跟你谈,我看你同意不同意,就有了这么一个举动。

  主持人:那么,现在“西安事变”已经过去60多年了,我们今天怎么来客观、公正的来评价“西安事变”,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张同新:我想,张将军在做这个举动的时候,他并没有更多的考虑,他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求蒋介石能够同意停止“剿共”,全民族共同起来抗日,至于事变的后果,个人的进退,他并没有考虑,所以他能敢一人做事一人当,我没有其它私心,我光明磊落,所以我能够把委员长亲自送回南京去,我感到这种品质是值得赞扬的,那么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张学良从此失去了自由,当时张学良刚刚三十六岁啊,正是大有作为的时候,他自己几乎等于大半生的自由丧失了,但是换来了什么呢,换来了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的完成。

  主持人:您刚才也谈到了“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将军的一些遭遇,我们记者也专门为此编了一个片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段历史。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而此时年轻的少帅身陷囹圄,不能亲赴前线,1946年11月2日,张学良经重庆被秘密押往台湾,新中国成立前夕,“西安事变”的另一位主人公杨虎城将军被秘密杀害。

  自从被囚禁后,张学良一直居无定所,经常“转移”。1980年10月,张学良在蒋经国的安排下去金门参观,回到台北后,在给亲友的信中,他引用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望大陆》诗句的前两句“葬我于高山之颠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1990年6月1日,张学良被囚禁半个多世纪后重新获得自由,1995年,张学良夫妇定居美国夏威夷,晚年的张学良更是对离别多年的东北老家念念不忘,他说:“虽然想回去,但就怕感情上的冲击使我受不了”。

  2000年6月3日,张学良百岁华诞,6月1日,国家主席江泽民致电并赠送花篮,祝贺老人百岁华诞,江主席在电文中遥祝老人“善自珍重,颐养天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也给张学良和夫人赵一荻发了贺信并送了花篮。

  晚年的张学良非常希望祖国统一,他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采访时说,“我衷心希望两岸能够和平统一,我非常反对分裂,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主持人:看了这一段片子,我想我们都感慨良多,张学良先生一生可谓波澜坎坷,那么您作为研究张学良先生的专家,您是怎么来评价他的一生的?

  张同新:张学良之所以能够成为爱国将领的一个典型代表,据我观察,这个人是爱国的,爱家的,尊重长者,讲义气,这是他一生中的特点,因此我感到张学良一生最可取的地方就是他从集团利益,家庭利益,能升华到全民族的利益,为了全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年华,换来了全民族的大团结,这种精神是宝贵的财富。

  主持人:的确如此,就像您刚才谈到的,从三十六岁一直身陷囹圄,那么,时至今日,您是怎么评价张学良先生一生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

  张同新:从张学良的一生当中,也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启示,就是凡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中华儿女,都是受到人们的尊重的,他们在历史上都会留下自己应有的地位,张将军这种精神如果被两岸同胞所共识,能够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把他的精神财富化为我们今天两岸同胞共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行动,这对我们教育是良多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教授今天光临演播室,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您。纵观张学良的一生,他为了探索救国图强的真理,走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富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像这样一位中国现代史上爱国主义者的杰出代表,永远值得我们全体中华儿女敬仰。时值张学良先生101岁华诞,我们也再次衷心地祝愿他,健康长寿。(编导:王海涛)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