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两岸媒体期待新闻交流有新的突破


  2001年9月4日20:30分,四套播出。

  主持人李峰:日前,台湾新闻媒体负责人访问团来大陆,就加强两岸新闻交流向国台办提出了他们的建议。那么,台湾当局自去年11月份开放大陆记者赴台采访至今,两岸新闻交流的进展情况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促进两岸的新闻交流,进而实现新的突破?就这一话题我们今天演播室请到了新华社资深记者陈斌华先生,欢迎您。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的制片人汪骢先生,欢迎您。

  主持人:陈先生第一次在台湾,第一次采访的时候,你采访的第一个选题是什么?

  新华社资深记者陈斌华:我们采访第一个,是在台北的历史博物馆,举行的这个兵马俑的展览,那是台湾几十年来最轰动、最大型的一次展览。

  主持人:对,看到台湾媒体有很多的报道,有很多的观众。

  陈斌华:盛况空前蛮有意义的,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我们从最统一的一个王朝的历史开始来采访,我想在台湾蛮有意义的。

  主持人:那之后发回了多少报道?

  陈斌华:我们总共发回70多条报道,还有二、三十张图片,因为我们兼负摄影的任务。侧重于对一些台湾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比方说政治、经济,这些比较重大问题,我们都基本上同步地做一些报道,当然我们对台湾一些,比方这种不太严肃的政治新闻我们是不会涉及的,但是我们感觉我们每天,可以说台湾主要报纸的头条也是我们报道的内容。所以,我们感觉我们跟台湾老百姓是一种同脉动。

  主持人:关注主流新闻。

  陈斌华:另外,我们也比较关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还有两岸之间这种亲情关系,这都是我们比较关心的。

  主持人:那汪先生您主要关注的一些内容是什么样的?您采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汪骢:主要是台湾的,以文化、经济、民生这方面的新闻为主,政治方面的新闻我们接触的少一点。

  主持人:听说陈先生是刚刚办完(赴台)手续,就赶到我们演播室。(赴台)马上第二次成行,那么是不是办手续,听说也遇到一些麻烦是吗?

  陈斌华:是,因为我们本来,我这一批是应该7月13日我们过去的,跟我们第五批记者在台北交接。从我们的前几批,已经基本上除了个别一批以外,其它都很顺利地实现交接,但是因为台湾的有关部门出于不合理的理由,阻拦了我们这次去台湾顺利交接。

  主持人:他主要的理由是什么呢?

  陈斌华:他主要理由也是很荒谬的一个理由,他认为他批的媒体,只能是一个类别只有一家,而一旦,比如同样是通讯社的新闻单位提出申请,那么我们新华社就必须放弃,这个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就像我第一次去台湾,他们就问我说,你对台湾驻点你的感觉是什么样?我说我的感觉就是说,因为我做台湾问题这么多年,作为祖国宝岛台湾对我来说,就像我的梦中情人一样,我这次是跟她赴约会的,就像我跟我的情人正在谈恋爱,然后你说,同一个性质的人跟你也要竞争,你就不能谈了,你必须停下来,这非常荒谬的,我想我在台湾的一些朋友陈明东先生、苏正平先生,如果这回去台北,我也会跟他提出这个问题,这个是严重地违反了新闻的规律,严重地违反了新闻报道连续性的要求,作为苏正平先生是资深记者出身的官员,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主持人:因为大陆仅通讯社,包括报纸媒体有几百家,据我的了解非常多。只允许一家显然是不合理的。汪先生是不是也遇到这种问题,就是电视媒体在大陆也非常发达,就中央电视台一家而言,我们就有号称是6000人,那在6000人中只有你和你的同事两个人,作为驻点记者采访,您觉得人力上够不够。

  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制片人汪骢:电视的特点,大家都知道,我相信台湾的电视同行也明白,电视特点是高科技重装备, 那么我们两个人,另外一个还是女同事,所以在台湾紧张程度和任务繁重程度可想而知了。摄像机、三脚架、话筒、电池,这样每天汗流浃背,所以我就和台湾陆委会陈明东副主委也当面提起过我的一个想法,我个人的想法,就是能不能考虑增加一个电视记者,为什么要增加呢?这是考虑到电视的特性,否则不堪重负。

  主持人:就是电视的特性决定了,它和平面媒体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平面媒体,个人的努力要占很重要的成分。而电视是需要合作的艺术。按照电视一般的分类,有新闻类、有专题类、包括文艺类,专题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且也是它通过大的信息量、大的容量,更能展现台湾方面的一些风土人情,和人们希望了解的内容。它的涵盖量更大一些。中央电视台电视频道也多达了11个,据说现在12频道也正在筹建,所以节目量非常大、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大陆观众也是,从各方面反映我们也了解到,非常渴望了解台湾的一些情况,您从电视媒体来说,您认为现在驻点采访,采访回来的节目量能不能满足基本需求。

  汪骢:远远不能满足大陆观众的需求。一天两条新闻,也不就是三、四分钟嘛,因为从人力、从设备来限制的时候,那只能是每天发两条左右的新闻,同时我觉得如果说中央电视台的驻站记者,真正发展到规模的时候,应该允许我们租车、租房,否则你看我们现在借的是TVBS的机房,他们机房也很紧张。如果真正是说要新闻交流,要让我们做像样的工作,那就应该建立自己的一套机房。

  主持人:应该有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独立能够运作的一个系统。

  汪骢:所以严格说起来我觉得相当不完备。

  主持人: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亟待解决、突破的一个问题,就是说能够给我们多增加一些机会、多一些媒体能够参与对台的报道。具体来说,我们在工作当中,在台湾的一个多月当中,有没有遇到一些障碍、或者工作起来不太顺利的问题?

  陈斌华:他这个障碍,很大的一个障碍就是他限定你的采访地区,日常只能在大台北,台北县、市这个范围很小。另外,要去外地都必须要跟他预先“报备”,这个不太符合新闻的规律。如果说,比如万一不幸又发生地震在台中,我们再“报备”再过去,这完全都是比较不符合新闻报道要求的。

  主持人:一般“报备”时间要多长?

  陈斌华:他一般说是最好是能提前三天告诉他,实在是紧急情况下当天告诉他也可以。但是我想,我应该在准备报道的东西,我还得准备着给你打电话这个是不太合理的。真是要严格控制也行,那你事后“报备”,这个应该在台湾原来都有事后“报备”制度可以的。另外一个就是,比如我们的生活、报道中,有遭到台湾有关方面的监控,这个也是对我们造成一定的困扰,比如说你到哪里都有几只眼睛跟着你、盯着你,另外一个就是电子邮件、手机、房间电话都能感觉到被监听。

  主持人:我们听说汪先生在台湾也是遇到这样类似的问题,很苦恼。

  汪骢:有一次我们去台北县,我就没打招呼,我觉得属于大台北地区,属于台北管的一个县,仍然是接到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说汪先生你在什么地方?我说我在台北县。他说那是不对的,你怎么能到台北县呢?你到台北县为什么没跟我们说呢?我说台北县不是属于大台北地区吗?他说不对,你们应该出了台北,就应该跟我们打招呼。

  主持人:界定的范围非常小。

  汪骢:被采访对象台湾人感到很不习惯。比如我们采访知名人士,他们围聚在,好几个人围聚在人家的门口,或者等在人家楼下造成被采访对象的有些反感。我们已经习惯了,觉得这是有关方面对我们的一个保护,我们在开玩笑,当作保镖。

  主持人:就这一话题,我们的记者采访了台湾主要媒体的负责人,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说法。

  8月初台湾媒体负责人组团来大陆,拜会了国务院台办,参观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北京主要新闻单位。并就加强两岸新闻交流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中央日报董事长邵玉铭:我们希望能够积极一点,我看他们对两岸新闻交流的诚意不够,而且很多的限制在我们认为都是不必要的。比如他们说你们来老是报道所谓黑暗面,没有强调光明面,这也许有些事实。但是他不能每天报道黑暗面,他慢慢这种把人民所需要知道的事情,我想都会透露出来。所以,我觉得人民知道的权利是不容剥夺的,所以希望这方面我们以后多加把劲儿,把这些人为的障碍降到最低。

  中华电视公司协理黄新生:官方也好,或者是民间机构也好,要想尽办法来达成媒体记者的这些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刚才谈到的,就是遇到的这些问题,会对我们整个新闻交流工作,对两岸新闻交流工作,会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呢?

  陈斌华:我感觉新闻的要求,它最好是无界限的,人为增加了一些很不必要的障碍,除了让人嘲笑台湾所谓的“民主社会”这种可信度以外,也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待客之道。我觉得两岸新闻交流,应该是尽可能,在台湾当局方面尽可能采取良性的措施,尽可能多开放大陆的媒体去,大陆的媒体,比如中央电视台、比如我们新华社,一个是在大陆很有影响的媒体,它同时也都是应该有一定世界性影响的媒体,我们的报道不只是增进了大陆老百姓对台湾的了解,也增进了全世界人民对台湾的了解。

  主持人:非常重要的窗口,

  陈斌华:这是台湾媒体所达不到的。台湾媒体没有这个条件,像新华社可以覆盖全世界,你们也覆盖了好几个洲,台湾还不是前脚走出去,要到处做文宣,我们已经来帮你们做文宣,让世界了解台湾,应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应该采取乐观其成、积极促成的态度。

  主持人:汪先生,您的看法。

  汪骢:如果说我们在新闻交流过程中间,他感到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我觉得既然是新闻界的同仁,也应该按新闻的规律来办事。他现在什么事都提到政治角度来,提到社会意识形态角度来讲,我认为这是一个曲解。

  主持人:我想同业之间可能沟通起来更容易一些,对于新闻(交流)设限,台湾同行他们有什么样看法?有什么样的反映?

  陈斌华:他们都觉得很可笑。包括《联合报》,我们去之前《联合报》发一个社论,叫《大陆记者要来了》。里面就提醒当局不要做得小手小脚,不要小礼小节让人看不起,不要跟监、审查人家的文稿,但是我觉得后来好像有点不幸而言中。台湾新闻媒体负责人访问团,到新华社去拜会的时候,我们之间做了交流,这些台湾新闻界,应该是高层人物,这些名流,都是对台湾当局现在只允许大陆四家(媒体赴台),另外做一些小动作,都觉得很看不起、都觉得很不应该的,他们甚至表示,希望大陆新闻界,作为同行他们希望我们能够谅解。

  汪骢:我认识一个新闻界的同行,他说,如果他们再继续跟踪你,我们反跟踪,然后做一个报道。我还善意地劝阻他们,我说不要这样,不要给他们添麻烦,别给有关当局添麻烦,我说让他们跟吧!我们也没有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我还是善意地劝阻他们,我说不要报道。

  主持人:是非自有公论。好,非常感谢二位嘉宾也是我们的同行今天光临我们的演播室,谢谢!被蹉跎了十年才迈出的“开放大陆记者赴台采访”的步子,目前看来还是举步维艰,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新闻媒体的天职是传播信息,是民众之间彼此沟通、了解的重要渠道,我们希望台湾的行政主管部门,对两岸的新闻交流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以满足两岸受众的需求。(编导:安倍含)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