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台湾兴起上海热的秘密——投资便利


  2001年10月17日20:30分,四套播出。

  主持人 李峰:成千上万的台湾同胞前往上海定居的原因除了上海很美,商机很多,物价便宜,生活品质好以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的政府办事效率高。一个占地36公顷,第一期工程投资14.8亿美元的高科技企业,从投资谈判到开始施工,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期间包括了立项、银行融资、土地平整、拆迁项目等等。

  2001年8月初,在上海浦东新区一个建筑工地旁搭建的一间临时办公室里,中央电视台记者见到了来自台湾的张汝京先生。张先生看上去有50多岁,为人谦和,他目前是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总裁。因为着急处理事情,他只和记者交谈了十几分钟。他告诉记者,公司初到上海浦东新区就尝到了上海市对高科技企业的审批实行特事特办、高效率的甜头。他说上海市的有关领导经常会到工地的现场来办公。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总裁 张汝京:我们一遇到问题的时候大概每隔6个礼拜左右,他们就会到现场来办公,让我们提出有些什么地方他们可以解决的,帮忙的,提出来问题,基本上就是马上办,一个礼拜之内就把问题都解决。这样的支援、支持和协助给我们很多的方向,我觉得非常好,到现在我们非常愉快。

  张汝京总裁说,中芯公司是2000年3月到上海考察,洽谈合作意向,当初仅仅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上海市的领导很热情,市政府先后有三位市长陪着他选址,同时马上敲定项目,落户浦东新区,并安排有关部门帮助办理相关的手续,仅仅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立项、征地等一系列的工作,开始打桩了。

  上海市浦东新区投资项目管理办公室 常务副主任 姜曙光:中芯这是一个扶持性的企业,实际上我们按照重大项目边申报边就开工了,从我们开始谈判,三月份开始到它施工,六月份开始打桩,开始试桩,我们只用了三到四个月的准备期,包括开始立项、包括银行融资、洽谈,包括可行性,这些都在做,包括我们的土地平整,甚至可以说在中芯这个项目里面,我们还有动拆迁项目。

  这就是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中芯公司的建筑工地。工地是2000年6月开始打桩,2001年8月记者在这里拍摄到的厂房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工了,9月份他们就要准备投产了。换句话说从打桩到投产他们仅仅用了16个半月时间,而世界上同类企业最快的速度是17个月,所以中芯公司的员工们说,上海与我们一起创造了世界奇迹。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总裁 张汝京:速度到目前为止是全世界的纪录,我们在世界各地盖了很多厂房,在日本盖过、新加坡、台湾、意大利、泰国、美国都盖过厂,以上海这个速度来讲破纪录最快的,而且品质非常好。

  记者在中芯公司建筑工地上看到工程队正在加班加点地忙碌着。张汝京先生对工程质量和速度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总裁 张汝京:从土建各方面来看都是一流的,上海的建设工程团队是一流的,品质也好,速度也好,安全度也好。整个政府的政策支持非常好,就是政府一再强调,一旦开工以后决不停工。

  在标志着“上海速度”的浦东开发新区,共有539个涉及台资的投资项目。便利的投资条件、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如今已成为台商选择上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上海市还将于今年年底全面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在8月1日开始了试点,这意味着上海法制管理将更加规范。

  记者:在上海浦东新区采访期间,我们恰好碰上了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正式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浦东新区的外高桥保税区是上海市政府确定的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个试点小区之一,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外高桥保税区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大力简化经济类审批项目,实行区内企业直接登记制,简化区内基建项目审批流程,建立快速规范的货物通关机制,以及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在线审批管理,从而实现政府工作的“提速”和审批工作的“减量”。

  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 副主任 仲伟林:通过清理保税区审改范围内的行政审批事项共有128项,以办事程序合并、转为备案、完全取消等方式,不再审批的事项是59项,其中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精简29项,保税区公安处精简30项,比例为46%。对保留的审批事项也将通过改变审批方式、优化服务流程、缩短办事时限等方式加以简化。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使政府工作“提速”同时,也为投资者赢得了大量的宝贵时间。比如改革前外高桥保税区内的基建项目审批需要半年以上,而改革之后这个时限缩短到40天以内。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 浦东新区区长 胡炜:我们的物流仓储的企业过去的设立一般要一个月左右,现在是缩短到三天,过去基本项目的审批过去一般要半年,现在缩短到40天以内,这个是全面“提速”。

  据介绍,外高桥保税区在空运货物通关方面,目前试点企业的货物通关时间已经由原来的72小时以上,缩短到10小时以内,目前他们还在力争将空运货物通关时间缩短到6小时以内。

  对于缩短货物通关提货时间这一项改革措施,会给台商带来什么好处?记者走访了位于外高桥保税区的台湾长谷科技有限公司。在繁忙的生产车间里,记者见到了已经在上海常住三年的总经理陈武吉。陈总向记者介绍说,台湾长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光盘驱动器的制造商,公司产品都以外销为主,主要出口到美国。因而产品通关周期关系到了产品的竞争力。

  陈武吉总经理说,通关原来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过去海运需要7天,空运3天。8月1日自从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则大大减少了货物通关时间,增加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竞争的砝码。现在空运货物1天就可以通关。为了说明时间就是金钱这个市场法则,陈总还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帐。

  台湾长谷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陈武吉:对于高科技企业的话,因为很多东西在美国市场有时候一两个礼拜,一个礼拜可以降价五块钱美金,多等一个月你可能价格已经损失十几块美金,那你数量都是几万台的话你等于损失二三十万美金,我们因为很多新产品前面几个月开始利润最好,过了三个月以后这些产品就马上就跌价,就像大陆的DVD、CD-ROM、VCD一样,所以时间对高科技(企业)非常重要。

  除了即将带来投资便利的审批制度改革外,陈总告诉记者,其实外高桥保税区在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早就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公司一来到这里,保税区就已经建好了标准的生产厂房,公司就不需要再大兴土木,建造厂房,这就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生产周期。

  台湾长谷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陈武吉:保税区的过程有点像国外一样,它先把它建好了,就是说建一个标准厂房,我们用电脑术语叫“bare bone”就是说给你一个空盒子,或者一个“阳春车”一样,让你自己根据你需要,你去地面上铺Epoxy,防静电措施,那你再去做你的隔间,所以我想这样比较对厂商来讲是最快进度最快发展起来的。像我四月到的话,六月执照还没有下来我就可以生产。

  站在标准的生产厂房外,陈武吉总经理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在电力供应方面也给了他们很大支持。

  台湾长谷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陈武吉:当初由于电力供应达不到陈总所需要的标准,因而工厂在最初的生产中常常会遇到停电的困扰。然而若是按照公司的电力供应要求,则还需要单独建造一个电站,而电站的建设要耗资两三百万元人民币,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公司就求助于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而管委会在经过多方协调后,就为公司搭建了一条线来协助公司借电。目前公司只需要每年付十多万的电费就可以了。

  台湾长谷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陈武吉:刚开始的时候,大概是需要600KVA,一般的基本供电它只给你360KVA,大概差240KVA,这(差)240KVA再去设个电站不划算,后来我们还是请保税区这边的管委会帮我们协商,从别的单位多余的电帮我们协调过来,那我们付一些使用费,对大家都很合理。

  几年前由于一些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台商到上海投资,一个住宅项目从报送项目建议书到拿到规划许可证,有的甚至需要盖上百个图章;一个生产性外资项目,完成立项审批,也就是说拿到工商执照至少需要四个月,允许开工建设则大概需要半年时间。但是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根本解决。

  记者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一门式服务”大厅里了解到,如今凡是到浦东新区投资的投资者都能享受到“一门式服务”。所谓的“一门式服务”是指涉及项目审批的三十多个职能单位都集中在一个大厅里办公,投资者从投资咨询、立项审批、土地使用、基地审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劳动用人和水、电申请均可以在接待大厅里受理。由于“一门式服务”实行的是“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两次办结”,因而使投资者往返奔波次数大大减少,实际等待时间也大大缩短。同时也避免了乱收费、走后门等现象,审批的手续更加地公开、透明。

  上海市浦东新区投资项目管理办公室 常务副主任 姜曙光:“一门式服务”使得我们在浦东新区的投资项目的审批工作,大大优化了一些程序环节,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客商反映都是非常积极的、正面的。

  按照东方人的一种惯常的思维,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投资,首先要托熟人,找门路,这个让很多台商头疼的事在上海却不成为问题。因为在这里投资只需要按照办事程序走就可以了。

  台商 方绪军:我个人觉得上海,我所了解的就是在法令规章的执行上面它应该是最完整的。

  据了解,上海市的土地取得价格相对于大陆其它地区都要高得多,但是众多的台商还是选择了上海,他们看好的就是上海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上海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主任 张志群:市政府领导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高效的服务,以及上海的整体法制完备的环境,台湾客人来到上海来发展IC产业心里有底,IC产业不是看重地价高低的那一部分威力,更看重的是它的工作的效率和进出口的报关的速度。

  截止今年6月底,落户上海的台资企业已经达到4027个,吸收合同台资达到64.76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外资企业项目、合同外资的1.6%和15%。据有关人士分析,近年来上海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是促使台商涌入投资的直接原因。

  主持人:上海市不但把台资企业引进门,而且扶上马,送一程,在这样有着良好竞争平台的国际大都市里,看来投资便利是台商们最为满意的,这也许是吸引台商留在上海的秘密之一。(编导:贺亚莉)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