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张大千绘画艺术回顾展》享誉北京


  2001年12月3日播出

  主持人 李峰: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海峡两岸》节目。由海峡两岸的两家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台北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张大千绘画艺术回顾展》于今年的10月25号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始展出,这是台北历史博物馆的收藏品首次在大陆的展出。

  此次画展的参展作品是从台北历史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和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张大千的大量画作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共79幅,其中60幅作品来自台北历史博物馆。张大千祖籍四川省内江市,原名张正权,号大千居士,在近代中国画坛上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为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一代宗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艺术家。他不仅擅长中国山水、花鸟、人物,也兼工书法、篆刻,并对诗词、鉴赏、画史、画论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他一生勤于创作,留给世人的绘画精品颇多,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台北历史博物馆 副研究员 巴东:第一个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他所走的是一个集大成的路线,所谓集大成就是把中国历史上各家各派的绘画风格都作了一个整理然后去发展。另外一点就是说他的艺术创作作品上有几个特色,第一个就是他的作品很有装饰性;另外一点我认为他是中国近代能够掌握色彩、对色彩最敏感、最有成就的一个画家,他发展了、复兴了从中国唐宋以前的这种重色、重彩的传统;最后一个他把传统的中国古典绘画带到了现代,让它在现代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发展,而且是一个良性的发展。

  在展览大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巨大的荷花图,巴东说这是本次画展中尺幅最大的作品,叫《墨荷通屏》,高3、58米,宽5、96米,创作于1945年。

  台北历史博物馆 副研究员 巴东:荷花是大千先生所有的艺术创作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专题,他也可以说是中国画荷花的各种技法的大成,这个荷花作品它的层次很丰富,他是先用淡墨染上去,然后再加上一层层上去,他画那么大的叶子、那个荷干,是分两笔画的,一笔是从底下往上画上去,再有一笔从上往下画下来,这样刚好起笔的时候的那一笔一定是比较浓的,到后面比较淡,所以一笔从上往下,一笔从下往上,在中间合起来刚好天衣无缝,很像是一笔完成的,这是他独特的技法。

  巴东说张大千能创作出这么大的水墨作品,是由于他1941年春末到1943年夏初曾在敦煌生活过,在敦煌期间,他见到古代敦煌壁画壮硕宏伟与严谨细腻的盛大场面后深受感动,也由此而掌握到了古人制作大壁画的经营技法,于是当他从敦煌回到四川后便绘制了这幅四屏二丈的墨荷图。

  台北历史博物馆 副研究员 巴东:在中国以前文人画家当然画的画很有意境,可是,没有办法画那么大的画,但是大千先生因为到了敦煌去,看到敦煌的壁画非常的壮观。所以回来以后,他就受到启发,就画了这样像壁画一样大的水墨作品。

  巴东还向记者介绍说,这张画描绘的其实就是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荷花,张大千创作该作品时,正值抗战末期,那个时候北京被日本占领,他回想起自己以前在颐和园游湖的时候,茂盛的荷花随微风拂动,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于是便不惜笔墨画了这张大画,画完以后题了款,没多久又传来日本人投降的消息,张大千非常高兴,于是又在画上加题。

  台北历史博物馆 副研究员 巴东:这张作品就张大千先生自己的艺术创作来讲很有意义:因为他画那么大的作品,这是他的一个代表作,在时代上来讲,刚好也是抗战的结束,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所以这张作品可以说是在艺术上、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等方面)都非常的高。

  张大千热爱生活,信奉“以自然为师”,他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移居海外,先后在巴西、美国等地侨居了二十多年,亲身感悟到西方古典艺术的精华,这也使他的绘画风格发生了转变,本次画展展出的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作品正是他独特创作画风的体现。

  台北历史博物馆 副研究员 巴东:这张画他是在描写一个鸟瞰,在高空上鸟瞰瀑布还有山谷底下,他描写山谷的那种技法,我们注意看这个画面,它是很现代感的,跟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完全不一样,它的右上角用白粉,(也就是)去泼白色的颜料趁墨印没有干的时候,所以营造出一个白云飘在(山上)、(就是)浮云在山上的感觉,整个画面上青绿泼在墨上,右边瀑布下来有绿色,非常艳丽的感觉那个绿色,那个艳丽的感觉是代表山里面的这种很阴湿浓郁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都是中国人在描写自然山水里面要表达的一个意境,可是他用的是一个非常现代感的技巧在表现,换句话说,(这张画)它内在的精神和内涵是完全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无论张大千的绘画风格如何改变,可他的绘画题材中最多的还是故乡景色,像本此展出的一些作品都流露出张大千对故土的热爱,对家园的思念。

  台北历史博物馆 副研究员 巴东:因为大千先生他是四川人,所以他对长江山水特别有情感,在这次展览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是(描绘)长江的山水,包括首卷《蜀江图》上下卷,那是个很大的作品,很长的作品,还有很多小品,还有很多册页,所以大大小小(的作品)讲起来都呈现出大千先生对四川故乡这种非常深厚的情感。

  据了解,张大千的创作力惊人,他一生的书画作品约有三万件左右,虽然因为时代动乱,多年来散失了不少,但仍有大量的作品流传世间。而他在大陆留下的主要是他早期创作阶段的作品,而本次展览中的多数作品是他在台湾和海外生活时创作的,从没有在大陆展出过,那么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到底藏有多少张大千的作品呢?

  台北历史博物馆 典藏组主任 高玉珍:以我们历史博物馆来讲,总共有165件,其中有十几件是书法,我所谓的165件,事实上是超过165件,因为有些是成册的,有些是成对的,我们历史博物馆的收藏以大千先生60年代的作品为主。

  高主任也向我们介绍了这些藏品的来历。

  台北历史博物馆 典藏组主任 高玉珍:大千先生他有位好朋友郭有守先生,他原来是驻法国参事,后来他因为有些缘故他回到了中国大陆,后来因为台湾的“教育部”处理很多他的藏品,其中就发现了大千先生他在法国60年代有两次展览,大概有一百多件他(张大千)的展品,所以那个时候就由历史博物馆来收藏,大概在1973年,大千先生他把这批作品就公开的捐赠给历史博物馆,也成为历史博物馆很重要的收藏之一,再加上大千先生后来居住在台湾,历史博物馆可以算是在台湾帮他举办过画展最多的公家博物馆,我们借由这些机会收集了他的山水(画),他的人物(画),还有他的花卉(画),其它(作品)就陆陆续续,有些是历史博物馆购藏,有些是私人捐赠的。

  高主任还说此次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大规模展出张大千的作品,这在台湾也非常的少见。

  台北历史博物馆 典藏组主任 高玉珍:大千的展览大家都很希望(看到),但是要花费很多的人力,还有精力,还有时间、金钱上面来筹划这么一个展览,事实上是有它困难度的,大千先生在台湾的地位算很崇高,只要听到张大千的展览,包括一般民众、藏家,它们都会非常的有兴趣,所以也会造成很大的人潮。

  张大千用非常现代的绘画语言诠释古典的中国画技法,为中国画的更新开拓了一条成功的途径,使独具特色的中国画达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高度。为了能将他的作品在祖国大陆全面展出,海峡两岸博物馆界的有关人士为此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中国历史博物馆 副馆长 李季:筹备时间应该说差不多一年多了,是在去年春节期间,当时中国历史博物和台北的历史博物馆合作办了一个《龙的文化展》,在(这个)展览期间,两边的馆长就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再找一个什么题材能够在北京举行,而且能得到海内外华人都非常喜爱,大家不约而同就想到了张大千,因为张大千一个他是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得到大家的公认,另外一个大千先生一生这种传奇般的经历,使他的艺术不但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达到中西融合的特殊境界,而且他在海内外华人中产生的影响也是其他大师很难比拟的。

  台北历史博物馆 馆长 黄光男:两岸都是一个文化的同源,有这样的展览,尤其张大千先生他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一个资产,能够把世界所吸收到的时代的符号放在中国绘画上,我相信这样一个成就,也足够让我们后辈,尤其是我们中国人能够多一点学习的机会。

  这次在北京展出的张大千的绘画精品,也给所有热爱绘画艺术,特别是热爱中国画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史树青:有自己的风格,有民族传统,这画是画得非常好,他亲身体会,亲身实践。

  张大千再传弟子 一级画师 安云霁:他在海外游历了这么多年,他那种思乡之情一直就未改,可以说叫“发须耗白乡音未改,三千世界惟一大千”,始终凭着他一杆羊毫画笔为我们祖国的文化在世界打天下,所以,应该说他在海外这种磨砺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这些再传弟子们在不断的努力。

  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之子 张学浩:我父亲对张大千先生非常敬重,非常喜欢他的绘画艺术,所以我们也受到他的影响,所以一直非常喜欢张大千先生的作品,这次从美国回来,我觉得赶上这么一个机会真的实在是难得。

  观众:我觉得他的画给人一种很恢宏的感觉,我想源自于他对生活的情趣以及对周围事物细微的观察,他的画都是以自然风格为主的,我想作为年轻的绘画爱好者来说,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走出户外,涉足到大自然中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观众:张大千先生艺术上的至美,书画的装饰,以及色彩的亮丽,气息的生动这方面有独到之处,我个人感觉欣赏张大千先生的作品是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主持人 结束语:张大千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中为数不多的极负盛名同时又因多彩的生活而极具魅力的艺术大师,这次两岸历史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张大千绘画艺术回顾展》,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这位大师的画风全貌,引起了首都观众的浓厚兴趣,画展对于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一个贡献。好,感谢收看今天的《海峡两岸》节目,下期节目我们再见。(编导:毕辉)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