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两岸记者在甘肃


  2001年12月6日播出

  主持人 李峰:海峡两岸记者“西北行”联合采访团的记者们,在结束了对青海省采访活动之后,将要参访甘肃省省会兰州,和敦煌莫高窟。那么让我们下面一起来看一看,在甘肃的两天的时间里,海峡两岸的记者,又是怎样度过的?

  9月22日,海峡两岸记者,由西宁乘坐汽车,行程214公里,前往甘肃省省会兰州。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总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43万。从土地面积上讲,甘肃省面积相当于12个台湾岛。甘肃省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全省年均降雨400毫米,还不到台湾降雨量的六分之一。在前往兰州途中,两岸记者都明显地感觉到,黄土高原植被稀疏,气候干旱。沿途这么荒凉,那么兰州会是什么样呢?两岸记者在兰州市,仅有一天参访时间。为了观看兰州市貌,两岸记者首先来到了,位于城市北部的徐家山。登高远眺,兰州市的市容尽收眼底,市区高大建筑,都掩映在绿色山谷中,呈现出一派现代都市的景色,去年曾经来过兰州的台湾记者们看到这些很有感触。

  台湾电视公司记者 庄济维:去年我来的时候,刚好他们一些山头,都是在做绿化工作,那时候了解到,他们做绿化引水,把黄河水引到山头来,然后喷水、造林,那种工程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他们每一个单位,都要认养一个区,每一个人,都要认养一棵树,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上山去灌溉,那现在来看呢,现在是绿油油的一片。

  没有来过兰州的台湾记者就更兴奋了,因为西北,在他们的印象中,怎么也不应该是这种景象。这不,台湾三立电视台的记者正在进行现场报道。

  台湾三立电视台记者 蒋静宜:绿化的问题,在台湾和大陆的西北一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你可以看到,我的背后这一座山,是兰州的山地,它原本是一座荒凉土地,不过在经过人工积极的灌溉之下,现在已经转化为绿化的城市。

  为什么兰州市的绿化,会引起记者们有这种感觉,那么以前的兰州市是什么样的呢?二十年前,兰州市实际保存的林木面积,只有1.3万亩。绿化覆盖率低,山是黄土山、地是黄土地,处在河谷地带的兰州市,空气流通也差,城市环境就可想而知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兰州市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切入点,提出“全省绿化看兰州,兰州绿化看南北两山”的号召,一方面投巨资,建成高扬程,水利工程118处,控制灌溉面积21.82万亩。另一方面用政策调动全市各单位,造林绿化的积极性,特别在南北两山实行“谁承包、谁投资、谁绿化、谁受益”的政策,加快南北两山绿化建设,使目前两山林木覆盖率提高到了 32.3%。实际上,海峡两岸的记者们,看到的仅仅是兰州市绿化,初见成效的一部分,按照兰州市绿化规划实现的目标,1999年到2002年,3年时间,这里将会完成造林绿化33万亩。这一目标实现后,南北两山的绿化面积,将达到47万亩,绿化区域,森林覆盖率将达到74.7%。市区的绿化建设也深受到了市民欢迎,每逢节假日,绿色公园都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和娱乐的首选之地。在我们参观访问时候,就正好碰到了几位游客在即兴高唱。

  记者:师傅,每天到这儿来唱歌吗?

  当地居民:我们经常来。

  记者:就是约好了,大家一块来?

  当地居民:一起来。

  记者:每一次多少人?

  当地居民:大约六、七人。

  记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呢?

  当地居民:这里原来是黄河滩,现在通过政府的重视,开辟了黄河风景线。这样的话,有草、有树、有花,白土和黄土不见天,绿化搞得比较好。

  记者:那么除了你们以外,是不是其他的居民,也经常到这里来呢?

  当地居民:他们经常来听我们的歌曲,有的嗓子好,也好,差也好,都想唱,都很高兴。一看风景这么好,绿化搞得这么多,大家心情非常愉快。

  记者:那么原来是个什么样呢?

  当地居民:原来是个荒滩,是个石头。

  记者:那你给我讲一下,你们荒山绿化,是怎么一个过程呢?

  当地居民:造林经过五十年,都比较困难的。过去是背冰上山,现在现代化了,跟过去不一样了,先水先上去,然后树苗再上去。有水就有树,有水树就能活。专门有一支队伍安寨扎营,有人上去住下来,这个队伍比较强大。

  参观了兰州市容,甘肃省政协领导,向海峡两岸记者们,介绍了台资企业,在甘肃的发展情况之后,两岸记者又来到甘肃省最大的一家台资企业,兰州正林食品有限公司采访。 兰州正林食品有限公司,是1988年成立的企业,公司董事长林垦先生,在投资之初,可没有今天这么气派。1985年他曾在台湾经营受挫,一气之下,东凑西借,带了70万人民币,提着方便面、矿泉水,挟着卫生纸来到兰州。收购甘肃省的特产打瓜子,运往台湾倒卖。为了腾出更多的周转资金,林先生住在农民家,吃在农民家,雇了一个临时工前后跑腿,自己一天到晚守在地头,软磨硬泡跟卖主讲价钱。1988年林垦先生用500万元,初创正林食品有限公司。13年过去了,甘肃发生了变化,林先生的小厂,也发生了变化,今天甘肃工业生产总值由1988年的191.84亿上升到1100亿;林先生的小厂,也由当初500万,变成了今天1.5亿。正林食品成为在世界许多国家和祖国各地,有70个营销分公司,员工 2000人的企业集团,台湾记者了解了林先生在甘肃的发展很有感触。

  台湾广播电台 王永隆:正林瓜子,我觉得这是一个台资企业,而且是在台资企业相当早来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当中,我觉得以台资企业在甘肃来讲的话,它发展得是相当令我惊讶,因为它发展的是利用当地甘肃,这边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孕育出来的一些农产品。所以他做了这样的发展,我觉得可以提供,如果说有兴趣到甘肃或者到大陆西北来投资的台商,他们一个借鉴,其实如果说顺着当地的地理环境、当地的一些状况来发展的话,或许会比较好一些。

  晚上,个别记者还游览了兰州的夜景,近年来兰州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而且进行了美化、净化、亮化综合整治工程。滨河40公里风情旅游线,成为丝绸之路上,一条亮丽的风景线。甘肃省地形,像一个玉如意,呈狭长分布,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西去东来的重要通道。因此,在甘肃这块土地上,遗留下了许多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而敦煌莫高窟就是这些古迹中,震惊世界的艺术宝藏。在海峡两岸记者到兰州之前,就从吐鲁番乘坐火车到敦煌参观莫高窟,两岸记者对参观莫高窟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从古到今,为什么莫高窟会吸引那么多国内外人士纷纷至沓来?为什么在敦煌艺术基础上产生的绘画、音乐、舞蹈、服饰等,能在国际上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热潮?莫高窟之所以有吸引力,首先应该说它有众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分布在,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的峭壁上。在南北长1680米的崖壁上,有着公元4世纪到14世纪,开凿的492个洞窟, 2400余身彩塑, 45000余平方米壁画,唐宋木构架建筑5座。两岸记者参观莫高窟时,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洞窟里古人创作的一尊尊的彩塑、一幅幅壁画,都以它的神情、它的情节,它的文化底蕴,感染着参观的人。两岸记者通过这些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犹如有了一把开启历史的钥匙,用这把钥匙打开了1000多年来,每个朝代的大门,通过这些大门两岸记者又看到了来往于丝绸之路的驼队和中西方文化交流,民族与民族之间交流的鲜活场面。敦煌艺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这也是敦煌独具魅力的重要因素,两岸记者在参观第 45窟中的敦煌飞天时,看到只凭几根丝绸飘带就飞得那么轻盈自在的飞天,而西方绘画中的小天使是身上长着翅膀,吃力地飞来飞去,这不能不说是敦煌艺术的创造者,以高超的画技,产生的神韵了。一代画师张大千就是汲取了莫高窟壁画的精华,画风为之一变,人物画、水墨画走向了顶峰。两岸记者还了解到,现存的敦煌文物,既是文物精品,又是孤品。如今人们凭古籍记载来推想的唐画,不仅在莫高窟可以看到,而且还可以了解到,当时不同画派的画风。参观了莫高窟,两岸记者对国内外,为什么会出现“敦煌热”有了答案。当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得知海峡两岸记者,到敦煌参观莫高窟时,这位曾经两次组团,和台湾进行文化交流的敦煌研究专家非常高兴,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敦煌的历史与成因,当我们问到敦煌文物,在台湾展出的情况时,樊锦诗院长告诉我们。

  敦煌研究院院长 樊锦诗:(展出)反应很强烈,第一次排长队,我看到照片,因为我自己没去,第二次在台中,就是1998年展了半年,据我知道四十四万人,反映强烈。

  记者:展览规模有多大?

  敦煌研究院院长 樊锦诗:整个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大概1000多平方米吧,相当大,我们有模型,有壁画的临本,就是洞窟原大模型,然后有塑像的摹本,有壁画的摹本,也有一些文物,所以反应很强烈。

  临别时,樊锦诗院长又告诉大家,莫高窟经过多年的保护,现在仍是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寺,听到这些两岸记者都感到十分的高兴。

  台湾电视公司记者 刘善群:有部分我上一次也看过,那今天还是有几个特殊的洞,看得真的是非常感动,尤其是中国老祖先的一些文明,经过现代人非常、非常仔细地保存下来,把这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些文物流传到今天。过去只能在书本上看到一些印刷品,今天亲眼看到这边,真的心里有一番感动。

  甘肃是这次海峡两岸记者“西北行” 联合采访的最后一站,在完成了这次甘肃省的采访活动后,来自海峡两岸的记者们,就要各奔东西了。在海峡两岸记者“西北行”12天的联合采访中,两岸记者朝夕相处,共同采访,相互交流,彼此结下了深厚友谊。

  海峡两岸记者“西北行”联合采访团秘书长杨毅:这次组织两岸记者西北行联合采访活动,至少有两个主要方面的收获,第一点就是说架起了一座桥,在两岸新闻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通过这次采访的话,我们的台湾的新闻媒体的记者,不仅跟北京的,中央新闻单位记者之间,同时跟西部的一些媒体,也进行了广泛的联系,为今后进一步的接触,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第二点所谓收获,是让台湾同胞,包括港澳同胞,以及国外的一些同胞、侨胞,能够真实地了解西部的情况。现在中央政府,正在推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通过新闻记者的笔,通过摄像机能够告诉更多的人,来知道这些情况。通过这次采访,我想达到一个很大的一个主要的收获。

  主持人:两岸记者,在祖国西部采访活动结束了。12天虽然很短暂,但我们相信,大西北给两岸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永远难以忘却的。(编导:国盾)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