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台湾湖湘文化考察团纪行


  主持人 李峰: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海峡两岸》节目。由湖南省湘台交流促进会邀请的台湾彰化县教育界人士组成的湖湘文化考察团不久前在湖南省的岳阳、长沙、韶山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参观活动。台湾朋友所到之处都是湖湘文化的代表性地区,这些地方有着丰富的历史以及人文景观。那么台湾朋友都看到了些什么?哪些内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请看记者的报道。

  解说:此次湖湘文化考察团一行共有35人,他们全部是从事基础教育的人员,既有行政官员,也有中小学的校长和老师,年龄从二、三十岁到五、六十岁。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彰化县人,很多人是第一次到大陆来。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对在湖南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湖湘文化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

  解说:湖南省位于中国长江的中游,东邻江西,北接湖北,西连重庆、贵州,南接广东、广西,是中国大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人口为6500多万。湖湘文化中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考察团从北至南,先后到洞庭湖东岸的岳阳市、湖南省省会长沙市、毛泽东故居所在地韶山市进行了参观考察。

  解说:在前往各地参观考察之前,考察团的成员们首先听取了湖南师范大学湖湘文化研究专家郭汉民教授对湖湘文化的简要介绍。郭教授说,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湖南为主体的区域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是注重个人修养以及学以致用。

  湖南师范大学 教授 郭汉民:这个文化的基本特色在我看来是有三个方面,一是重个人修养,二是重践立,就是重实践,三是重经世致用,在这种湖湘文化精神的孕育之下,湖南出现了一大批影响历史发展的人物。

  解说:台湾湖湘文化考察团一行第一站就来到了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的岳阳楼。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岳阳楼名扬天下,考察团中的不少台湾朋友这次就是慕名而来,要一睹岳阳楼的风采。台湾彰化县水尾小学校长张早女士,已经有27年的教龄了,她说《岳阳楼记》中的名句给她的印象非常深刻。

  记者:《岳阳楼记》这样的古文在台湾的课本中有没有呢?

  台湾彰化县水尾小学 校长 张早:有,我记得中学的国文课本里面有,所以我想台湾有客人喜欢来这里,一定不会放弃这个景点,大概受到这个影响很深,当然里面的《岳阳楼记》我背过,但是忘了,不过里面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我印象很深,记得很清楚,我们也常常会提,这个是很好的一种给有志之士的一种勉励。

  解说: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岳阳楼有三层,高21.5米,为飞檐纯木结构。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岳阳楼上的导游为台湾游客介绍了岳阳楼的修建过程。

  解说:据介绍,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为了防备曹操继续侵犯东吴,就派了他的大将鲁肃在洞庭湖来操练水军,鲁肃为了方便操练水军,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三层高的阅军楼,代表天时、地利、人和。到了唐朝它就演变成一座酒楼,唐朝有很多的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人,都曾来此赋诗,那时候又叫文楼。到了唐朝中叶有一个大诗人称这座楼为岳阳楼,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解说:岳阳楼因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声大噪,范仲淹也随岳阳楼而流芳千古。公元1045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之后,恰逢另一位被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完工,要他写一篇楼记,范仲淹为了激励逆境中的朋友,便一口答应,就在他的被贬地邓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邓县,他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这千古名篇。范仲淹一生从未登过岳阳楼,却写下了这篇流芳百世的佳作,令后人不得不敬佩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解说:参观完岳阳楼之后,台湾湖湘文化考察团一行便驱车南下170余公里,来到了湖南省省会长沙市。在长沙,考察团首先来到了马王堆文物陈列馆。在史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在2000年全国史学界对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所做的排序中,马王堆被列为上个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由此可见马王堆汉墓发掘的重要意义。

  解说: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旧时传为五代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1972年墓地发掘后,人们才知道这是西汉初期的墓葬,距今已有2100多年。马王堆汉墓共有三座墓葬,一号墓主为长沙王利苍的妻子。二号墓历史上多次被盗,所剩文物不多。一、三号墓出土帛画5幅,在中国绘画史上极为罕见。三号墓出土28种帛书,共计12万多字,80%的内容是已经失传的古医书。

  解说:在参观中,考察团成员们最感兴趣的是埋在地下2100多年而保存完好的西汉女尸,这具女尸在出土的时候,全身润泽,皮肤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身上大部分细胞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考察团的成员们纷纷围住了湖南省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刘小豹,向他请教女尸为什么历经了2100多年还不腐烂?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刘小豹主任带着记者来到距马王堆文物陈列馆四、五公里远的墓地原址。刘主任对记者讲,马王堆汉墓是1972年人们在挖地道时无意中发现的,原先的三个墓坑如今只留下了三号,其它两个已经填埋,现在只能看到高高的土堆。三个墓坑的形式基本一样,都是典型的西汉初期墓葬,刘主任指着三号墓坑为记者揭开了西汉女尸的神秘面纱。

  湖南省博物馆社会教育部 主任 刘小豹:长沙地区地下8米深以下,自然能够保持一种恒温、恒湿、恒压,那么这个作为一种有机物的保存,对女尸或者对随葬品的保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马王堆一号墓的深度是多少呢?是二十米零五,大大超过地下8米以下的标准,那么事实上当我们发掘马王堆一号墓,进入到墓底的时候,我们对墓室的温度也做过一次测量,那个测量是多少呢?是摄氏18度,正负大概就是1度的样子,这个温度实际上一年四季就处于这样一个恒定的温度里头,这个对于女尸显然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她保存得好,第一个应该是深埋,第二个是密封,她棺椁的结构很典型的一个汉代早期墓葬的情况,她是多重棺,加上多重椁,把她保护起来,马王堆一号墓一共是用了4层棺,2层椁,一共是6层,把这个尸体严严实实存放在最中间,然后在这个椁室的外头,用了大量的木炭,总数是1万多斤,上下左右把她全部包起来,木炭主要起防潮的作用,然后在木炭的外头,用了1米多厚的白膏泥,这个白膏泥学名叫高岭土,白膏泥是我们的一种俗称,实际上它是烧瓷器用的一种黏土,它的防渗漏系数非常高,据我们在实验室里测定的结果是,24小时1公分厚的白膏泥不渗一滴水,它的防渗漏系数是混凝土的100倍,平均有一米三到一米五厚,一号墓,把她整整地包起来,那么密封得好同样也是这个女尸得以保存下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当然其它的,比如说老太太的棺材里头有80公分深茶褐色的液体,女尸是浸泡在液体当中,这个液体对她的保存也有一定的作用。最后归结到一点,还是深埋和密封,因为深埋可以使她恒温、恒湿,密封可以使她缺氧无菌,事实上最后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当中,我们最终也没能找到一个2000多年以前的细菌。这个就是她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一个主要因素。

  解说:离开马王堆汉墓陈列馆,考察团又乘车前往距长沙西南方向120公里处的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是台湾朋友们主动提出来的。考察团的团长、彰化县教育局副局长肖赐郎先生在家中就有一套《毛泽东选集》,肖先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到韶山来看一看。他对记者说,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从他的诗词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台湾彰化县教育局 副局长 肖赐郎:事实上以毛泽东来说,他也可以是一个文化的代表,他本身书看得蛮多,诗也很会做,他的著作也有一些,事实上我想我们的同仁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接触,所以到这里,可以跟以前的想像做一个连结。所以在教育或者文化上都会有一些启示。

  解说:毛泽东故居坐南朝北,是一座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东边为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共有大小13间房,总面积470多平方米。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这里,并在韶山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解说:有人说毛泽东的一生有两件至宝:一是马,一是诗。他骑马征战南北,他做诗美妙绝伦。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公开发表的诗词共73首。1972年的春天,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北京访问,在周恩来总理为欢迎美国客人所设的国宴上,尼克松总统在致答词时,特地以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词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作为结束语,不仅缩短了中美两国政治家的感情距离,而且深深打动了在场人士和大洋彼岸的美国电视观众。尼克松总统居然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来阐述美国的外交政策,这于世界各地的电视观众来说也确是闻所未闻。

  解说:自1927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后,在以后的岁月中,毛泽东曾先后于1959年6月和1966年1月两次回到故乡。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在故乡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故乡的山水是那么熟悉,故乡的草木是那么亲切,岁月不居,别梦依稀,山水依旧,人面已非,久别的乡音里透着浓浓的乡情。

  解说:考察团的成员们说,他们在台湾也能读到毛泽东的作品,毛泽东作为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湾彰化县静修小学 校长 许东发:毛泽东先生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我想他各方面对我们整个目前的贡献是相当大,我觉得在我们中华文化历史上占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主持人 结束语:在参观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台湾朋友对我们的记者讲,现在居住在台湾的湘籍人士有四、五十万人,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愿意回家乡走一走,看一看。而湖南省的湘台交流促进会也表示,明年他们还将举办类似的交流活动,希望更多的台湾乡亲来湖南参观。好,感谢收看今天的《海峡两岸》节目,下期节目我们再见。(编导:高辉)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