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两岸同胞缅怀郑成功


  主持人 李峰: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海峡两岸》节目。在厦门海边,矗立着一座雕像,这座雕像头戴盔帽,身披战袍,凝望着台湾海峡,他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1662年2月1日,他率领数万将士,完成了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壮举。340年后的今天,来自海内外的人士在郑成功的家乡福建南安,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请看记者的相关报道。

  解说:为了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近日来自海内外的5000多名人士来到了福建南安,举行了纪念活动。这是在郑成功的陵前拍摄到的画面,“高雄郑氏宗亲会”“台北郑氏宗亲会”、“世界郑氏宗亲会”的会员纷纷向陵墓鞠躬致敬,并且敬献了花圈,台湾的郑嘉添先生和郑明能先生说,郑成功是台湾人民的功臣,人民景仰他。

  高雄郑氏宗亲会 会员 郑嘉天:我们台湾人都尊他为开台圣王,大家都很尊敬他。

  台北郑氏宗亲会 会员 郑明能:台湾(百姓)对郑成功很尊敬,一向都是很尊敬,因为他是台湾开山的第一位宗老,所以大家还是对他很尊敬。

  解说:中央电视台即将制作完成的电视剧《大英雄郑成功》再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片段。公元1624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从此台湾人民饱受荷兰殖民者野蛮残酷的统治之苦,为了赶走荷兰殖民者,1661年4月,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进入台湾。

  电视剧《大英雄郑成功》片段 现场:台湾是我中国的领土,你们趁我们大明多难之秋,强行侵占,如今我挥师收复,乃是天经地义,如果你们知趣的话,立即投降,我可以既往不咎,放你们一条生路,否则你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解说:在荷兰殖民者拒不投降的情况下,郑成功的战船数百艘,由金门料罗湾出发,先到达澎湖,因遭受风暴,在原地等待了7天,4月30号,船队到达台湾鹿儿港,大军迅速向荷兰殖民者发起了猛烈地攻击。

  电视剧《大英雄郑成功》片段 现场:炮轰热兰遮城。

  解说:历经8个月的浴血奋战,荷兰殖民者于1662年2月1日,递交了投降书,离开了宝岛台湾。

  电视剧《大英雄郑成功》片段 现场:台湾回来了。台湾回来了。

  解说:收复台湾之后,郑成功团结台湾汉族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建设宝岛,置府县、废苛税、兴学校、把将士的家眷接到台湾,帮助台湾高山族同胞发展生产、提高文化。台湾学者郑梓先生说,为了纪念郑成功,台湾百姓尊称他为“开台圣王”。

  台湾学者 郑梓:在300多年前,汉民族筚路蓝缕到台湾去,开辟一个新天地,汉民族的文化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郑成功没有到台湾之前,比郑成功还早的(移居)到台湾去的汉人,不过也只有几万人,郑成功也带去了居民将近3万人到5万人,也就是一支大规模的,比原来在台湾,几乎等于台湾当时汉民族同样人口的移民移过去。

  解说:正当郑成功准备建设宝岛台湾之际,却因10年征战,积劳成疾,不幸于1662年病逝,享年39岁。为了纪念郑成功,不论是故乡南安、还是台湾,百姓们都建立了许多祠堂或者庙宇。南安的水头镇生活着3000多名郑氏的旁系后代,镇上有一座具有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的郑氏宗祠,是百姓供奉郑成功的地方,大厅悬挂着“延平郡王、威风雄烈”的大匾,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前来祭拜的乡亲络绎不绝。来自台湾的郑明能先生和他的儿子按当地的风俗祭拜了郑成功。

  解说:也许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台湾客人与郑氏宗祠的郑氏后裔热情地攀谈起来。郑达仁先生告诉记者,这里的郑氏宗祠保留了以前的风貌。

  台胞 郑达仁:我想这边石井这里是我们的本,我想心情也不一样,台湾那边应该是另外再建的,这边的话,是保持原来的风貌,我想很有意义,而且很有纪念价值。

  解说:台湾嘉义布袋港开发促进会理事长蔡武璋先生说,台湾郑成功的庙宇有300多座,人们对郑成功的崇拜不亚于“出海人”对妈祖的崇拜。

  台湾嘉义布袋港开发促进会 理事长 蔡武璋:从台湾的南部,他登陆的地方台南、嘉义一带,包括台湾的北部台北、宜兰一带,对他(郑成功)的纪念透过他的信仰,他把郑成功当成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神奇化,所以目前已盖郑成功庙宇来纪念他,目前台湾已有300多座纪念郑成功的庙宇,很多善男信女,包括全台湾非常多,可能有一二千万人。

  解说:台湾除了有许多的庙宇祠堂纪念郑成功,还有许多历史遗迹。这是赤嵌楼,1662年2月1日, 39岁的郑成功,威风凛凛地坐在军帐中接受荷兰殖民者伏首献上的投降书,被侵占了38年的宝岛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赤嵌楼前有郑成功接受荷兰殖民者投降的雕像,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表现了很高的外交才能和外交手段,在荷兰殖民者签定的18条投降条款中,郑成功施以人道,网开一面,并同意荷兰人带着自己的私有财产离开台湾,杜绝了以后海上列强对我国宝岛台湾的染指。

  解说:安平古堡位于现今台南市安平镇,是郑成功和荷兰殖民者作战的战场之一。如今安平古堡遗址仍然保存着部分建筑,古堡四周那些早已发锈的炮台、炮筒,和防御城墙,虽然经历了340年风雨洗礼,仍然保存完好。台湾学者林登顺先生告诉记者,台湾百姓不会忘记郑成功及他的后代对台湾的功绩。

  台湾学者 林登顺:他创立了典章制度,创立了文化的礼节、礼俗,这些都是郑成功带过去的,然后由他的儿子郑经,在那里经营了几十年流传下来,这个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对台湾人来讲,这样的一个功劳是不可磨灭的,所以自然为了信仰他,就产生相当多郑成功对台湾各地的传说典故而来。

  解说:南安是郑成功的故乡,这里的一草一木记录着郑成功的足迹。民间流传着许多郑成功的传说故事。南安的丰州文庙前,竖着一块六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写着“郑成功焚青衣处”,这就是郑成功“投笔从戎”的历史见证。听当地的百姓介绍,郑成功从小才思敏捷,8岁通晓四书五经,到了18岁郑成功已是一表人才,并且考入南京国子监太学,郑成功在南京求学期间,正逢神州动荡不安,先是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推翻了明王朝,而后满州贵族多尔衮率军南下,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这时,郑成功从南京回到了福建。1664年,清军大举进攻福建,此时的郑成功脱下了儒衣,走上了抗清的道路。

  解说:在晋江东石白沙村距离海水10米处,有一口“国姓井”,直到今天还能打出甘甜的泉水,那么为什么称它“国姓井”呢?

  原南安郑成功纪念馆 馆长 伍天辉:就是因为那个时候闽南大旱,好几个月都没有下一点雨,士兵那么多,进军台湾的就有几万的士兵,他的水师要在海上训练,没有水,郑成功就在沙滩上去找,他看到有蚂蚁的地方,为什么那个地方有蚂蚁,还长了一些绿草,所以他叫来将士,他把宝剑一指,从这个地方挖下去,就有水,真的,在大旱的季节里,将士就挖、挖、挖,最后挖到了有泉水了,而且又是很甘甜的泉水。

  解说:走进南安郑成功纪念馆的大门,迎面是一尊高达2.5米的郑成功半身塑像。纪念馆内珍藏着1929年出土的郑成功的玉带、头发、龙袍残片、靴面等生前的遗物,伍天辉先生告诉记者,之所以把郑成功的纪念馆建在这里,不仅是因为郑成功的军队曾在这里歇息过,更重要的是,离这里6海里的金门百姓,隔着海峡可以看到这里。

  解说:每当看到这些作战的遗迹,人们不禁感叹,荷兰是十七世纪海上的霸王,拥有占世界四分之三的船队,郑成功的船队是如何战胜荷兰殖民者的呢?厦门大学的许晓望教授讲述了郑成功的战略、战术。

  厦门大学 教授 许晓望:发扬自己擅长陆战的长处,把船靠到荷兰军队的船上,然后用根铁链把两个船钉在一起,钉在一起以后,两个船连在一起了,然后士兵一个个跳过去,跳过去就跟他施行肉搏撕杀,还有在历史上,曾经采用实行火船战术,干脆把自己的船点燃,一起烧过去,连对方的船一起烧掉,郑成功的船比较多,他的小船烧掉就烧掉,跟荷兰人的大船一起烧掉。所以战术上应该说是非常好的。

  解说:一湾波涛,两岸情结,在“郑成功与台湾”研讨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学者,缅怀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丰功伟绩,学者们一致认为,虽然经历了340年的风风雨雨,但他爱国爱乡的民族精神永存,成为激励两岸同胞的伟大力量。

  台湾学者 郑梓:台湾这些(移居)去的人,为什么盖了几百座的有关郑成功的(祠堂),无论把它叫做“开山圣王”、“开台圣王”,有200多座呢,因为郑成功他个人有限的生命,在台湾只有1年多,更重要的是因为经过郑氏三代二十几年的经营,而不是郑成功一个人而已,包括他的儿子郑经,他的孙子郑克爽,三代有二十几年,二十几年之后,康熙才统一台湾,所以汉民族在二十几年之中,已经把汉族的文化带到台湾去。

  台湾学者 林登顺:突然有一个汉民族的或者是原乡的人物出现,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么大的一个困难,把他们的压迫者,驱离了,所以自然把他们原来是求助于天的这样一个无奈的信仰,投注在郑成功的身上,这种心情是相当深刻的,所以他一代传一代,所以就造成在台湾目前相当多的庙宇来供奉郑成功。

  主持人 结束语:台湾同胞亲切地称南安的郑成功庙为祖庙,台湾每增加一个郑成功的祠堂或者庙宇,都要派几名德高望重的台胞到南安的成功庙请求敕封,用一种原始的方式请求神灵的保护。正像台湾学者所说的,郑成功在台湾百姓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位民族英雄,他已经升华为神,郑成功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好,感谢收看今天的《海峡两岸》节目,下期节目我们再见。(编导:翟钰)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