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期间,许多人清早起床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测量体温。有的城市甚至要求小学生们每天测量五次。体温真有那么重要吗?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当我们听到心跳和呼吸的声音,我们已经能够确定生命的存在了,其实体温也是生命迹象存在的标志之一。体温的存在也许就是我们为自身生命所设置的一条警戒线,一旦体温超出或低于一定的范围,就相当于为我们的健康发出了警报。
自然界中,动物有着它们各自的体温,青蛙的体温只有25℃,蛇的体温大约30℃,猫和狗的体温则在37℃左右,家畜中猪的体温较高,超过了40℃。而马、大象、老虎的体温却与我们人类的体温比较接近。
对于人类来说,人的正常体温是以人的平均体温而界定的,35℃至36.8℃之间是一个健康人的体温范围。是由于受年龄、性别、情绪、环境等因素影响,我们的体温会出现正常的波动。儿童体温略高于成人;女性的体温比男性高。在一昼夜之中,人的体温高峰是在上午9点至11点,而到了晚上22点30分人的体温开始下降,这时是最佳的睡觉时间,如果你此时安排入睡,会很快进入梦乡。
外界温度冷热无常,但是我们人类自身有一套自我调节体温的功能,保证我们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內。炎热的盛夏,人体靠发汗散热来保持正常体温;寒冷的冬季,人除了用各种保暖服装和设备来保持体温外,还可以用自身的寒战来增加产热量。人体能够忍受的高温极限是44°C,当体温上升到44°C时人将失去意志。而在零下10°C至20°C时,保暖不良的人体开始出现冻伤。
动物本身也有自我调节体温的功能,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它们的体温调节机制差,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夏天的中午,蛇的体温比较高,可到了夜晚,它的体温就和周围环境的温度一样低了,这些动物被我们称为冷血动物。而鸟类、哺乳类的动物,它们的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无论环境温度如何变化,它们的体温始终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这些动物被我们称为温血动物。而人也包括在其中。
有趣的是,科学家甚至对植物的体温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植物不但有体温,而且白天和晚上的体温不同。实验显示,白天植物的体温会低于空气中的温度,这大概是因为植物白天光合作用的同时会伴随着吸热反应,所以会造成温度偏低。到了夜晚,植物开始将贮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一活动使得植物的体温高于空气中的温度。
但是无论人还是动物,一旦体温出现过低或过高时,那肯定是生病了。这是因为当人出现炎症、过敏、神经系统紊乱等症状时,人自身的新陈代谢发生变化,于是我们的体温升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烧。发烧是我们肌体一种自然的防御反应。(低热:37.3--38.0; 中热:38.1--39.0; 高热:39.1--41.0)
体温在35度以下,那就是体温过低。一般早产儿以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才会出现体温过低的现象。
当非典结束,生活恢复正常时,你可能会忘了这段与体温表天天约会、亲密接触的日子,但相信体温的科学会永远留在你的记忆中,成为你人生中值得回忆的一段特殊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