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50华诞的庆典中,6架“飞豹”战机以箭形编队分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上空,以迅捷威猛、势不可当的气势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向世界展示了我军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
走近飞豹,一种神秘感油然而生。它的机头向下俯视,两侧黑黝黝的圆形进气道如同一对寒光凛凛的眼睛,它们与机翼融合并向后伸展,形成蜂腰形机身。机身上跃起的两翼好似大鹏展翅,咄咄逼人。独特的“八字形”小轮距机身起落架,犹如猎豹的前爪稳稳站立。
最初研制“飞豹”时,条件很艰苦。由于没有一间固定的试验室,许多试验都是在露天完成的。800多位设计人员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处理成千上万的数据,用铅笔和尺子在图板上一点点地勾画成型,设计初期的整个绘制任务就是这样完成的。
后来,为了探索更先进的设计模式,总设计师陈一坚组织研制了计算机辅助飞机设计、制造及管理系统,飞豹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电子化设计的机种。采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大大地缩短了研制周期,还掀起了一场飞机设计手段的革新浪潮。这项开创性的成就荣获了航空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新一代飞豹战机的改进过程中,1999年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攻克了国内整机的三维数字化设计难关,做出了中国第一架电子版飞机。
虽然飞豹没有原机型可供参考,但总设计师陈一坚依然坚持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设计规范,并大胆地组织了多项技术创新。
陈一坚:“我们为了满足先进的战术技术要求,就用了美国的军用规范,这在我国是第一次用,撇开了苏联(过去)落后的规范。飞机的可靠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可保障性四性,预先都设计好了,因此这个飞机非常快地达到了(空军)部队空勤、地勤的要求。”
飞机好不好,飞过才知道。我们听听“飞豹”首席试飞员、被中央军委授予 “试飞英雄”称号的黄炳新怎样评价飞豹。
“飞豹飞机性能优良,航程长,载弹量大,是一架不错的歼击轰炸机。”
作为中国第一种全天候超音速歼击轰炸机,飞豹的作战半径长达1650公里,可以从长江以北起飞,直接打击东海、南海的海上目标。这样长的航程,连国外某些新型战斗机也难以望其项背。而且飞豹的最大载弹量为7吨,远远超过我军现役的各种战斗机,一举跻身于世界先进飞机的行列,成为维护我国领土完整的重要威慑力量。
1998年底,在第二届珠海国际航展上,“飞豹”战机首次揭去神秘的面纱,以长剑出鞘的磅礴气势冲天而起,时而疾如闪电,时而舒如流云,一连串空中特技动作,令全场观众惊叹不已,同时,也让世界同行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