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世纪90年代我军一次空对空导弹攻击演练。在机载雷达显示靶机目标被锁定的一瞬间,飞行员果断地扣下外挂武器发射扳机,一道火龙顿时从机翼下呼啸而出,准确无误地击中靶机。这种能够进行超视距攻击的火控系统,就是我国第一套自行研制的数字式航空综合火控系统。它的总设计师李明,传奇般地从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照片上的李明刚刚16岁,第一次穿上军装,脸上还流露着稚气。那时,抗美援朝的烽火点燃了无数年轻人青春的热情。16岁的李明投笔从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事维修飞机仪表的工作。后来,也许就是母亲的一封信,改变了他的人生。
李明:“四十多岁的小脚老太太,扫盲后给我写来了一封信。当时家中还有五个弟妹,母亲尚且能在繁重的家务中抽时间学习,并对我提出了上大学的希望。”
在母亲的激励下,李明考上了军校的飞机自动化专业,从此,他从修理飞机的普通一兵,跨入未来的飞机设计师的行列。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许多人还不知电脑为何物的时候,李明敏锐地意识到了计算机广阔的应用前景,于是开始探索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相连的航空电子火控系统。
火控系统是形成和决定飞机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的飞机火控系统与世界先进飞机相比,在精度、反应时间以及武器系统的命中概率三大指标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即使是歼8-Ⅱ这样的新式战斗机也不例外。
为了打破西方在这一领域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李明带领科研人员历经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设计出我国第一套数字式航空电子综合火控系统。
这套系统采用集中控制、分布处理的设计思想,通过数字式数据总线网络,做到信息综合利用,资源共享。另外,火控系统中还配置了惯性/全球定位组合导航系统、多功能显示系统,双杆操纵系统和新型的敌我识别系统,从而具有较强的下视、下射和抗干扰能力,能够对目标进行全天候探测、识别和攻击。
李明:“原来歼8-Ⅱ是以平行为中心的火力控制系统,对雷达、惯导等方面的集成都是用模拟式来做的,现在的歼8-III工程,就是用数据总线把这些传感器、控制器集成起来,是一个数字化、自动化系统。”
从离散型到综合化、智能化,这是我国航空电子系统一个全新的飞跃。飞行员可以做到双手不离驾驶杆就能发射各种武器,超视距发现目标,并且在不与对方兵力(直接)接触的条件下,使用远程火力袭击对方。
这套综合火控系统的应用,使我国新一代歼击机如虎添翼。随着我国新一代歼击机的腾飞,李明也从一名维修飞机的军人,成长为中国工程科学院的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