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在巴黎第38届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的歼8-Ⅱ型飞机首度露面,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由于它出色的低空作战能力和全天候拦截攻击能力,以及飞行时特有的美感,歼8-Ⅱ型飞机在一片赞叹声中获得了“空中美男子”的称誉。
说到这位“美男子”,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的兄长:歼8飞机。歼8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高空高速歼击机,主要用于空中拦截与格斗,也可对地攻击。它甚至还能在两万米的高空进行作战,这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战斗机中,是绝无仅有的。
顾诵芬:“歼8飞机的设计,是吸取了部队使用米格21的经验。米格21最大的缺点是高空截击时间太短,只能在(战区上空)视线内停留一两分钟。另外,米格21没有雷达,所以看不远,在高空截击目标(的)火力(也)不够。”
歼8飞机虽然借鉴了米格21飞机的技术,但它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超越了前苏联的米格21。它火力更强、装有机载雷达、还能在高空停留更长时间。
(字幕:1969年7月5日)
这一天,歼8飞机披红挂彩,缓缓驶出厂房。这是当年的新闻片,机场仿佛一片欢乐的海洋,人们激动地仰望蓝天,看着自己制造的歼击机像一道闪电直射长空。
试飞过程中,飞机尾部曾多次出现抖振现象。为歼8飞机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总设计师顾诵芬,尽管并不具备飞行员的身体条件,却冒险乘坐教练机,在空中跟踪歼8飞机,进行现场观测。三次飞行结束后,通过减少飞机尾部气流的阻力,顾诵芬最终彻底解决了飞机抖振问题。
在那个动乱岁月,歼8飞机历经波折,从1965年正式立项到1979年设计定型,其研制周期长达14年。相比之下,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歼8-Ⅱ飞机格外幸运,它的研制只用了8年时间。
歼8-Ⅱ飞机同样由顾诵芬主持设计。歼8-Ⅱ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歼击机设计思想。那就是不再单纯追求“更高、更快”,而是着眼于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完善机载电子设备及武器、火力控制系统。
歼8Ⅱ飞机采用从机身两侧进气的方式,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换装大口径天线的机载雷达。这种雷达能跟踪10个目标,并能同时攻击两个最危险的目标。飞机还装备了先进实用的综合火控系统,能完成自主导航、辅助导航、空中拦截和格斗、空对地攻击、控制和显示等五项任务。
作为一专多能的高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绰号“空中美男子”的歼8-Ⅱ飞机备受中国空军的青睐,成为当时装备的重要机种之一。西方舆论界对此评论道:“歼8-Ⅱ飞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歼击机的研制已经脱离了苏联米格系列,进入了自行发展的新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