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抗击非典的战场上,sars病魔正在一步步退却,击退它的正是人们众志成城的意志和强大的科技之盾。
2002年11月16日,一个病魔的踪迹在广东佛山现形,此后这个不速之客的阴影迅速笼罩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在猝不及防之间与病魔短兵相接,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不知道对手是谁,就无法战斗,更不可能取胜。查找病原体是科学家的首要目标。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正式确认非典型肺炎由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引起,并将它命名为“SARS”病毒。
就在“SARS”病毒暴光的同一天,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推出了非典快速检测技术。这是科研人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人血清,感染与否两个小时就能见分晓。4月19号,又一种快速检测非典的酶联免疫试剂研制成功,它的自动化程度更高,检测只需一小时左右。这两种检测方法,准确率都在95%以上。
4月24号,北京大学推出了一个在七天内研制成功的早期检测“非典”病毒的基因诊断试剂盒。病人刚发烧就可以用它进行检测。成为世界上最快速的“非典”诊断技术。依靠这些技术及早发现疫情,避免病毒扩散,人们在与sars的赛跑中赢得了时间。
如果没有sars的光顾,我们或许不能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当非典肆虐之时,一张捕捉它的电子之网已经撒向四面八方。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SARS专报系统,时刻监控全国的疫情变化,它提供的数据支撑着决策部门对疫情走向的分析判断。卫生部每日sars疫情信息就由它提供。
科技提供了疫情监控手段,也武装了一线的医护人员。
这是正压医用防护头罩,气泵把经净化消毒的空气送到头罩内,在佩戴者面部前方形成清洁空气气流,使头罩内部的气压大于外部,有效防止污染空气的进入,同时还有降温作用,让佩带者更舒适。
这个传染病员运送隔离舱将传统担架的功能拓展增加了负压带空气滤毒净化功能的隔离舱。舱内病员呼出的气体,经滤毒后排出舱外,防止医护人员感染。现在各种新装备正不断应用到抗非典一线。
抗非典急需有效的药物,4月24日,“重组人干扰素a-2b喷雾剂”进入临床试验。实验证明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人造“干扰素”对SARS病毒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人体无害。它是我国抗击“非典”战役中又一重大突破。
与传染病较量的经验让人们将目光转向疫苗。5月16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宣布成功克隆SARS病毒6种蛋白基因,并完成三种主要蛋白的表达,人类向SARS疫苗的研制成功又迈近了一步。目前世界顶尖科学家纷纷在这一领域展开攻关,sars疫苗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了。
几个月的较量让来势汹汹的sars病魔败下阵来。病毒的发现,检测技术的推出,新药的应用,防护装备的生产直至疫苗研究的进展,这一系列成果的迅速取得又一次验显示了科技的神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