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病魔来势汹汹,怎样才能迅速了解疫情现状?
每个人被它传染的可能性有多大?
SARS究竟要肆虐到何时?
对于这些牵动人心的问题,科研人员正在以数字化的方式给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
在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负责信息的工作人员每天都经历着这样的工作流程:
上午10点,收集前一天上午十点到当天上午十点的全国各种SARS数据。
中午12点,整理分析所收集到的数据,做出当天的报告。
下午14点半,把报告传输到卫生部,卫生部经过分析综合形成当天SARS信息。
下午16点半,卫生部向媒体发布当天的SARS疫情信息。
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开发的SARS专报系统,可以达到疫情的"零距离报告",全国任何一个定点收治SARS患者的医院一旦发现患者,就可以通过SARS的专报系统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地方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就会同时在专报系统得到数据,在这套系统里,对每位患者的都有详细的资料备案。决策部门和专家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SARS的未来走向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金水高 研究员“我们根据目掌握的数据建立了一些传染病的预测模型,这些预测模型告诉我们,北京市的最多累计病人数不会超过3300人,这是很可喜的,另外结果还告诉我们,按照现在的这个趋势,北京市每天的确诊病历数到五月底、六月初会降到10例以下,过了六月上旬以后,会降到五例以下。”
杨崇俊是中国科学院遥感所的研究员,自从2003年4月24日以来,每天下午四点,卫生部发布关于非典的最新消息时,他们课题组就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
由他们研发的非典数字可视化平台,每天在国家卫生部公布疫情数据后,在五分钟之内把SARS的各种数据,包括全国各地的确诊,疑似,死亡病例在地图上展示出来,并以最快的速度上传到公众网站,几分钟之后,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就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当天全国各地的疫情数据和发展走势。
在他们的数学模型上可以直观的看出:以5000人为例,隔离措施强度60%与隔离强度50%相比,SARS发病人数减少700人;患者1天半后入院与2天后入院相比,SARS发病总人数会减少1500人。这样就很容易理解政府提出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政策的重要性了。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科研人员研发的最新SARS疫情控制与预警系统上,一旦输入患者姓名,就可以显示出与这个SARS患者有过紧密接触的人员清单,还可以看出,这些接触者中有多少感染者和疑似病人,并且在地图上可以显示他们分别处于什么地理位置。
结合卫星照片,可以查询如道路、街区,写字楼等一定范围内的患者或者密切接触者的具体位置,为采取隔离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如果说SARS刚刚出现时还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恶魔,那么数字化技术已经逐渐让它变的清晰起来。现在,距离我们最终战胜SARS病魔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