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往期回顾     编导手记     栏目简介         



科学面对“非典”——从“心”开始(2003年5月11日)


  目前,“非典”二字对于我们来说已不陌生,不过在大家的谈论声中,一种负面的情绪也正在不知不觉的滋生,蔓延,那就是人们对非典的恐惧。有些人紧张过度,如临大敌,偶尔打个喷嚏、受凉发烧就忧心忡忡,怀疑自己染上非典型肺炎;还有一些群众听信谣言,感觉危机四伏。就这些现象,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心理系的专家。

  心理专家:出现恐慌心理,究其根本,是对“非典”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会导致心理上出现不安全感,继而不信任自己,而宁愿相信他人。这就使得我们不去主动获得正确的预防知识,不采用有效的预防手段,而是乱抓乱挠,跟风从众,以讹传讹,看别人做自己也学着怎么做,且不细想这么做是否真正有效。“有病乱投医,无病也乱吃药”。这样的心理反应,即不能有效地预防“非典”,也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更减少了自己的生活乐趣,也给自己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烦恼。

  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惧感是正常而自然的心理反应。但现在一些人出现了过度恐慌:他们在心理上过度夸大“非典”的实际危险性,认为“非典”时刻威胁着自己的生命,整日惶恐不安,那么这种恐惧感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吗?

  心理专家:就象那些每天都担心自己身体上得了某种疾病的人一样,这种心病会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过分担心染上“非典”,每天忧心忡忡,心理负担加重,精神焦躁不安,会影响身体的健康,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反而不利于预防“非典”。对疾病的恐惧感要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也许疾病本身不能打败我们,而自身的恐惧却能让我们败下阵来,恐惧不但对我们的健康不利,它甚至会动摇一个社会的正常秩序。那么如何采取科学的手段来消除这种恐惧感?

  心理专家:重视个体调整。首先要接纳和理解自己的情绪,要明白有些情绪反应不是自己能够随心所欲控制的;要尽量多地去寻求家人、朋友、同事等给予自己的情感支持;要通过登陆卫生部官方网站或其它途径,切实了解相关知识、信息,尽量减少不确定的“可能”;冷静面对疫情、面对变化,增长知识,保护自己;尽量多地给自己创造快乐源泉,舒缓压力。

  我国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后,在科学家、医护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态势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从已经治愈出院,并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的大量病例看,只要早发现并及时治疗,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康复。因此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自己,不要听信谣言,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非典”,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预防“非典”,我们就能心身健康地、顺利平安地度过这段“非典”时期。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