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数万名铁道兵在首都北京的十里长街之上,开挖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北京一线地铁,中国人从此与轨道结下不解之缘。跨入新世纪,“开膛破肚”挖地铁的传统工艺早已成为历史,一条条钢铁长龙正驰骋在广阔的地下空间,让轨道在城市的脚下快速、安静的延伸。
第二篇:轨道——安静的延伸
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深圳。居住在福田区华强路上的居民们怎么也想象不到:途径家门口的地铁一号线开工才九个月,不知不觉的隧道就在脚下穿行了好几公里。在距离地面十多米深的地方,工程技术人员驾驶着这台“先锋号”盾构机,创造了最高月掘进540米的又一项特区新速度。
1818年,法国的一位工程师通过食船虫在船身上打洞的现象受到启发,提出了盾构法施工的构想,并于1841年贯通了458米长的世界上第一条采用盾构机施工的隧道。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今天的盾构机演变为一座智能化的地下工厂。机身上装配有挖掘、衬砌和运输等设备,并采用遥测、遥感和电子信息技术,对全部作业进行指导和监控。旋转的刀盘切割岩层,液压千斤顶以两千吨的力量推动机器前进,机械手将几吨重的混凝土管片拼装连接一环,隧道就向前延伸1.2米。
陈广亮:“目前,在国内外的城市地铁建设中,盾构法施工技术已经被广泛采用了。特别是在富水沙层、软土地质条件下,它与矿山法技术相比,具有速度快、质量好、安全环保的优点。它的速度是‘矿山法’的几十倍。”
盾构法技术减少了地层的扰动,并能有效控制地面的沉降或隆起,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没有爆破的震动和噪音,人们感觉不到规模浩大的土木工程,正在自己的脚下推进。即使在特殊不良地质条件下盾构机无法施展威力时,我国也能采用成熟的“浅埋暗挖”技术,通过一系列稳定围岩、控制爆破的先进措施,确保建设质量和环保要求,并大大降低工程造价。
为了降低线路的噪音声浪,我国已广泛采用了先进的“超长无缝钢轨一次性铺设”技术、特殊的轨道分级减震技术等综合疏解措施。这种“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把轨道安放在装有螺旋弹簧的隔振器上,让它与下部基础完全隔离,列车就像行驶在处于悬浮状态的席梦思床垫上。
有了这些技术你就不难理解:任凭穿楼而过的列车在人们的脚下呼啸往来,完全不会影响这里各项工作和设备的高效运转。
随着全球交通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工程师们的设计理念已经实现了由“以车为本”向着“以人为本”的转变。踏上今天的地铁列车行使在回家的路上,您是否能体验到众多人性化的设计和安心自在的氛围。在这种高密度、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里,安装有一系列智能化的控制设备和防灾报警系统,指挥中心能及时准确的监控每一条线路、车站和列车,每项设备的工作状况会迅速反映到这里的监视屏幕上。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也能保证整个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
科技,让城市的轨道无论在建设还是运营过程之中,都给寻常百姓带去更多的呵护。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正日益成为一项绿色、环保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