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相看沙尘暴】
“沙尘朝蔽日,失道还相遇。”
沙尘暴古已有之,甚至在唐诗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它的铺天盖地。不只是在中国,每年圣诞节前后,撒哈拉沙漠那些红色的尘土也会漂移到欧洲,那时的巴黎,一旦下雨,屋顶、路面都变成了红色,这就是巴黎人所说的红雨。
我国北方,每年的漫天黄沙,在让人们对春光明媚的印象大打折扣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沙尘暴,人们果真只能束手无策吗?
今年二月,中国科学院宣布,他们研制的沙尘预报系统,可以提前四天预知沙尘暴的发生。这个系统可以为人们提供起沙源地、强度、运行路线甚至成份变化等详细情况,让人们预先做好防范准备。
沙尘暴当然是个坏消息,可它有时也能让科学家另眼看待。扬起的沙尘能阻挡阳光的热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全球变暧的势头。而偏碱性的沙尘还能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让人们减少酸雨的侵害。
当然并不因此就能改变沙尘暴在人们心中的坏名声。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很难从根本上断绝,因为地球上的六大沙漠和无尽的风才是漫天黄沙的源头。
沙尘暴与土地沙化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两者却常常互为帮凶。每一次刮起沙尘暴,就好像一针醒脑剂,在时刻提醒着人们控制沙化,合理利用资源的紧迫性。在内蒙古的浑善达克沙地,有一个村庄曾经被沙尘掩埋。然而这里的72户牧民经过两年的努力,硬是让11万亩的土地重新变成了草场,玉米成了几千只牛羊常用口粮,蔓延扩展的沙尘在这里得到遏制。改变人们的观念,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借助人和自然的共同力量,才是让荒漠变回绿洲的关键所在。
当有一天,沙尘暴肆虐这个坏消息不再侵扰人们的时候,很可能就会从北方大漠里传来绿洲遍布的好消息。
【点击前沿·基因的杰作】
大多数鸟类每天重复哼唱着同一首老歌,而有些鸟类却能不断地翻新花样。美国科学家发现,像鹦鹉和蜂鸟的大脑里有着相同的基因,能使大脑产生组合音节的神经结构,这样,鸟儿就能把混乱无序的音节排列成动听旋律。这就相当于人们将单独的字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
除了能让鸟儿歌唱,基因也成了“两性战争”的武器。老鼠在生育的过程中,雌雄老鼠争着把自己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雄性老鼠希望胎儿的个头越大越好,使幼仔容易存活;但雌性老鼠为了日后的生育能力,会分解吸收一些受精的胚胎,来控制生产的数量。英国科学家在对不同品种老鼠的配育实验中发现,雄性老鼠可能带有能够阻止这种吸收过程的基因,来增加出生幼仔的数量。
基因和基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所有的生命现象。在基因序列中,可以说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物种在基因复杂的变化中不断稳定地延续、进化,我们不得不惊叹自然的精密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