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往期回顾     编导手记     栏目简介         



科技中国行——云南篇(2003年3月20日)


  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云南“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气候,优越的气候条件使许多产自寒带、温带、亚热带乃至热带的名贵中药材在这里安家落户。

  三七种植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国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人工种植三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三七适宜于冬暖夏凉的气候,不耐严寒和酷暑,喜半阴和潮湿的生态环境,种植环境要求比较高。过去,三七种植都是一家一户的农民的分散种植,由于种植方法和习惯不同,种植的三七不仅产量不高,而且质量差别悬殊。更让人担忧的是三七种植中出现了品种退化和病害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文山州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科技人员对全州的气候和生态环境进行了调研,开展了三七的规范化种植研究。通过改善种植密度、搭建遮荫棚等技术手段,提高了产量,优化了种质,并根据病,害发生的规律,提出了合理使用农药及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防治病害。同时用精密的科学仪器测定三七中有效成份的含量,制定了三七药材的质量标准。

  2000年全州三七无公害种植面积5800亩,2001年无公害三七种植面积11167亩, 2002年优质无公害三七栽培面积达2万亩。

  在科技的带动下,文山地区传统中草药的粗放种植模式,开始向优质无公害的规范化种植转变,逐步形成了科学化、规模化、区域化的优质三七生产格局。

  生物多样性的利用

  水稻是我国云南省主要的农作物,但是,长期种植单一的农作物,使农业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容易爆发病,虫害。各国科学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1997年,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朱有勇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多年的刻苦攻关,利用农作物间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积极推广多种农作物套种技术。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减轻病重害,大幅度减轻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和带来的环境污染,还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在利用生物遗传多样性控制病虫害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些研究成果,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科学》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在这一成果已经推广到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每亩土地可使农民增加收入80至90元

  汽车尾汽净化催化剂

  环境的有效治理将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昆明,这座以旅游城市,对高效,低成本的环保产品的需求将更加迫切。1999年,有着“铂族摇篮”之称的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开始了汽车尾汽净化催化剂的研究与生产,开发出汽车尾汽净化三效稀土基催化剂,这种新的催化剂不同于以前的稀土催化剂和贵金属催化剂,它既克服了纯稀土催化剂在性能和寿命方面的不足,又克服了贵金属催化剂成本较高的缺点。如今,该项目产业化示范工程已初步建成,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本土设计制造的全套自动化生产线,可年产300万升汽车尾汽净化催化剂,是目前国内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生产线。

  云南就像一只金色的孔雀,借助科技这双有力的翅膀腾飞。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