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28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工程院金怡濂院士因为在我国巨型计算机领域做出杰出贡献,荣获本届最高科技奖。
1947年,18岁的金怡濂在天津耀华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良师的谆谆教诲、4年的刻苦学习,让年轻的金怡濂为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被列入我国重点发展的学科。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国家选派了一批品学兼优的留学生赴苏联学习。金怡濂幸运的成为其中的一员,此时的金怡濂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他后来投入毕生精力研究的计算机。后来,这批留学生成为我国计算机研究领域的第一代开拓者。
1958年,金怡濂回国,作为运算部分的负责人,参加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104机的研制。从此,他开始投身于我国的巨型计算机研究工作。
在计算机研究领域,人们通常把当时性能最高、运算速度最快的一类计算机称为巨型计算机。
最初的104机的运算速度只有每秒1万次。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己开发成功的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10亿次。但是,与当时美国和日本的巨型计算机已经达到每秒上千亿次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我国决定研制“神威”巨型计算机之前,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有两种选择,是踏踏实实循序渐进,研制百亿次计算机,还是甘冒风险跨越式发展,直接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科研人员面临抉择。
当时,金怡濂担任“神威”计算机的总设计师,他决定直接向每秒千亿次挑战。同时,他还提出了以并行结构为基础的巨型计算机研制方案。
新的研制思路使“神威”计算机达到每秒千亿次成为可能。经过科研人员几年的努力,1998年5月,“神威”成功实现商业运行,运算速度每秒3840亿次,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现在,神威计算机已经在天气预报、新药筛选、石油勘探和生物工程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金怡濂院士又开始了新一代运算速度更快的计算机研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