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 消费者权益日】
当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消费者对自己的权益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在所有商品中,食品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它的安全就成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19世纪,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发现了细菌致病的机理并意识到只有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才能避免得病,经过研究,他发现给食物加温到62摄氏度并持续半个小时,就可以起到杀菌的目的。这是人类第一次采取主动消毒的办法来杀灭食品中的病毒。
依靠温度变化这种物理方式消灭病菌,虽然今天仍被广泛运用,但是随着各种微生物和病毒的衍生,新的杀灭病菌的方法也应运而生,到20世纪,利用臭氧等化学方法杀灭病菌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
杀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隔绝病毒对消费者的侵害,由于人工合成物的不断泛滥,食品中各种各样新的威胁又在不断的出现。目前,农药残留造成的硝酸盐中毒已经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而有关口蹄疫、疯牛病、二恶英的报道不仅在考验着欧洲人的神经,也一再打搅了中国人购物时的安详。
今天,为了从源头控制病毒的传播,世界各国开始大量的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食品的安全检测。针对农药残留,我们不但可以利用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来判断食品的污染情况,还可以利用农药本身的化学性质或结构特点进行检测,杜绝不合格的食品进入市场。
食品是不是安全,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民生,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政府在2002年又投入1.5亿元用于打造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国家食品污染物监测网也在16个省市全面铺开,覆盖了我国80%的人口。自2001年到2002一年的时间,仅重大食品中毒事件一项就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其实科技时刻在保护着消费者的权益,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当事情发生时,才会想起用科技武器来保护自己。如果说损害消费者权益是一把伤人的利剑,那么科技就是阻挡这把利剑的安全盾牌。
【慧眼识标】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一个热点。在美国,凡是有机程度达到或超过95%的食品,都要贴上一种专门的标签。这个绿色的圆形标记上有英文的有机和美国农业部字样,相当显眼。有了它,消费者在购买时就能够轻松的识别出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作物或由它加工而成的食品。由于有机农业不用农药、化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机制提高产量,减少虫害,所以这种食品中的有毒化学成分较低。虽然有机食品的价格比较昂贵,但在“健康、环保”的饮食趋势下,它在欧洲大受欢迎。
而英国的消费者在购物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些食品厂家在商品的成份标签上玩起了文字游戏,比如把糖写成碳水化合物,把“脂肪含量20%”写成“不含脂肪成份占80%”。有的食品标签上虽然注明了是低脂食品,其实脂肪含量高达38%。英国的健康专家呼吁通过立法,让这些含糊的标签明确起来。看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是一场全球范围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