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和东部沿海省份相比,无论是气候还是地理条件上都不具备优势。但是科技的推动,让青海经济摆脱了自然条件的制约,本地的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当清晨的阳光投射在青藏高原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由于富含盐分而板结的土壤。这就是中国西北最大的盐湖:察尔汗湖。
察尔汗在蒙语中的意思是盐湖密集的地方。数百年来,地表的湖水已经干涸,盐湖沉睡在几米深的土层下面。盐湖蕴藏的主要是钾盐,它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肥料。
然而,传统的开采和生产工艺,不仅产量低,而且颗粒粗大,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结成硬块,这样的钾肥溶解性差,不易被植物吸收。同时,高寒的气候也给人工加机械的生产方式带来不少困难,影响了生产效率。
现在,一条按照新工艺设计的生产线正在最后的建设中。它将实现整个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控制,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克服了自然条件的制约。已经生产的钾盐,颗粒细腻均匀,品质大大提高,预计产量也将增加三倍多。它的建成将缓解我国钾盐的不足。
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一大批当地特有的植物品种,其中不少植物具有神奇的药用价值。历史悠久的藏族医药文化对此有深入的研究。
为了和国际医药市场接轨,增强藏医药的市场竞争力,青海的医药工作者正在进行着一项持久的工程:传统藏医药的现代化。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科研人员完成了藏药七十味珍珠丸药的研究,摸清了药品当中的功效成分,掌握了这些药材的治疗机理。在此基础上,科技工作者研制开发了一批新药,藏医藏药正在走向国际医药市场。
青海的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七到九月份的雨量集中,这些特点非常适合油菜的生长,但青海油菜的品质却并不理想。芥酸和硫甙含量是衡量油菜品质的重要标准,无论是芥酸过高还是硫甙过高,都会极大地影响人体对菜油的吸收。青海油菜的这两项指标都很高。
为了提高油菜的品质,青海的科研人员们采用杂交育种技术,对油菜的品种进行了提高和改进。他们推出了“青杂系列”油菜品种。新品种的油菜,芥酸和硫甙指标同时下降,而产量大大提高。菜籽用作榨油,出产的食用油档次提高了,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许多地区的老百姓,也靠种植油菜脱贫致富,人们把油菜称为“脱贫菜”。
青海省副省长马绍华说:我们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攻克一批制约青海经济发展的一些科技难题,特别是制约资源开发的难题。同时,使科学普及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在广大农牧地区能产生较大的效果。我们积极地推进科研院所的产业化和企业化的转制。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使青海的科技工作,真正为青海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科技创新,让青海摆脱了自然条件的制约,改变了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走上了“科技兴青”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