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往期回顾     编导手记     栏目简介         



玩的科学(上)(2003年1月15日)


  当一个新的生命用一声啼哭向这个世界宣告他的到来时,他便满怀好奇的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用手触摸让他感兴趣的物体。于是,玩具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这是一对孪生姐妹,手中移动的玩具叫七巧桌。“七”这个数字古人认为是非常吉利的数字,这种七块有规则的木板拼图,被称做七巧板。1813年我国出版的《七巧图合璧》一书中称,“七巧源于勾股法”,这是最早将七巧玩具与数学相联系的记载。

  我们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李文林研究员,他介绍说:“勾股定理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周代,在《周髀算经》里面记载的,周公与商高有段对话,说明了勾股定理,到了三国时代,有一个数学家叫赵爽,他就给出了一个图,叫弦图,利用这张弦图,它给出了一个很简洁、而非常优美的一个证明。”

  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博士生导师说:“所以我们中国就巧妙的把这种数和形,这种数学最基本的问题,把它趣味化,把它日常生活化,就变成了玩具。而且中国古代这种玩具,具有实用性,又有教育性。”

  七巧图历史渊远悠长,图板形状规范、典雅大方,分割既科学又巧妙,体现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虽然是妇孺皆知的玩具,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数学、哲学、美学的内涵。七巧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全部图板都以“矩”为基础构成。七巧游戏可以说是“矩”的游戏,我们的祖先对“矩”情有独钟,很早就开始研究和应用“矩”。

  原中国杂技家协会研究部主任傅起凤说到:“因为七巧板的基本图形就是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在古代叫做矩,据说是我们开天辟地的始祖,伏曦和女娲,他们创世纪的时候所拿的工具就是这个圆规和三角尺,三角尺就叫矩,那么七巧板所有的图形都是这样的。”

  傅起凤的祖辈从清代就对七巧板收藏研究。这本我国1813年出版的《七巧图合璧》是我国现存出版最早的七巧板图集,其中《秋芬室分类七巧八分图》最完整、最全面,共编有图形1504种。一位从小酷爱七巧板的女士,出嫁时将这本书作为陪嫁带入婆家,继续研究。去世后,她的女儿将母亲的图谱编辑成书,由商务印书馆在1918、1933、1935年三次再版印刷,非常受读者欢迎。

  以色列教育部卡雅教育学院教育家艾达·卡特萨普所著的《玩的工具》一书中,对我国的玩具作了大量的分析和介绍。书中有一幅18世纪的版画,内容是清晨五点,夫妇俩因为专心解读中国的七巧板,连孩子也被放在了一边。

  2002年8月,艾达·卡特萨普来到了我国,看到傅起凤收藏着自己的著作,高兴的和傅老拥抱在一起。

  以色列教育部卡雅教育学院教育家艾达·卡特萨普:“我原本在数学教育领域工作,当我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中国玩具,对改善孩子的智力大有帮助。”

  我国古老的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与性格,这样的玩具堪称世界经典。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