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这里看到自己熟悉的面孔,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太像了”。
走进中国蜡像馆,中华民族的风流人物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里,人们会惊叹,这些蜡像是如此生动传神。
早在100多年前,一些旅欧的华人以游记的方式把蜡像艺术介绍到国内,直到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再次传入我国。世界级的蜡象大师们称它是一门立体摄影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艺术,所谓超级写实,就是按照人物1:1.1的比例再现人物的原型。
为了使每尊蜡像的形体和神态都能达到与真人相“像”的程度,蜡像师开始搜集人物图像资料:包括人物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和人们所熟悉的动作姿态等。
随后,进入泥巴雕塑的创作,专业上叫泥稿。雕塑泥稿是蜡像造型的手段,也是形象塑造的基础,人物塑造的像与不像,雕塑泥稿是制作蜡像的关键。
泥稿完成后用石膏做模胚,等凉干后把石膏取下来。
接下来是浇灌蜡膜。制作蜡像的原材料是以天然蜡为主要成分,经溶剂脱蜡脱油等工艺精制而成。当蜡加热到52℃-72℃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蜂蜜及颜料,最后把调配好的蜡灌到石膏模中,待蜡冷却后将外壳剥落,即成为蜡像雏型。
蜡像有着比任何其它艺术形式更为苛刻的要求,要真正达到酷似真人,化妆则是不可缺少的。化妆师将照片局部放大,临摹真人的皱纹、老年斑及呈青色的静脉,淋漓尽致的表现人体肌肤的生态质感。
植发使用的都是真人头发,根据不同的蜡像,大约需植发2万至5万多根不等,一个工人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一尊蜡像的植发工作。
然后再给他们栽眉毛、种胡须、做头发、穿衣服,一尊尊栩栩如生的蜡像就诞生了。
为了使塑造的人物更符合其身份特征,设计师还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和道具。
蜡像是仿真的艺术,逼真是它最重要的特点。正是这逼真的效果,吸引着人们去欣赏、辨认和领略蜡像人物的相貌、精神和风采,这种以假乱真、似真似幻的艺术效果,使蜡像获得了别的艺术样式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从视觉上您用肉眼很难分辨出这些所使用的材料有什么不同,其实这是用一种高分子材料制作出来的,它的质感更好,还富有弹性。
现在机器人已经能代替人做脑颅手术了,那未来的蜡像是否也能走动、招手、说话,甚至同观众握手呢?蜡像师和设计师们们正在设想……
到了那一天,人们将会和心目中崇敬人走得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