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以最后一台发电机组投产运行为标志,宣告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全部完工。
这座令世人瞩目的水利工程,自1994年开工兴建,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以巨人般的雄姿屹立在世人面前。这一惊人的速度,不能不说是人类治黄史上的伟大奇迹。
在此同时,与小浪底主体工程相配套的水土保持工程也通过了国家验收,结论是工程质量一流、环境保护一流,这是小浪底业主与承包商在主体工程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上创下的又一奇迹。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处在控制黄河下游洪水、泥沙和蓄清排浑的关键部位,是治理黄河的控制性工程。因此,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工作倍受国内外专家的重视。为此,小浪底的设计者、建设者们按照国际惯例,率先在国内水利工程建设中引入了环境保护监理机制,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纳入了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完成施工的“三同时”管理模式,实现了建一座工程,治理美化一片环境的目标。
那么,小浪底的建设者是如何实施这一目标的呢?
小浪底资源环境处燕子林处长为我们介绍到:“为创一流环境,小浪底建管局还健全了管理体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实施区的生态恢复。”
水土保持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在规模化、系统化环保工程中,小浪底人针对工程建设对水土保持的不同要求,投资2亿多元,采取了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优化治理,分别规划了五大区、十大片的科学治理方案。
这就是,坝前防护区、坝后绿化区、坝肩保护区,施工扰地恢复区和道路沿线保护带。
为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防止大气污染,工程上开展了对施工场地、生活营地的水、声、气、壤进行达标排放的有效保护。洒水车实时进行洒水压尘。为防止两岸滑坡和水土流失,在道路沿线采用各种先进的护理技术,如边坡砌石、混凝土护坡、网络护坡、道路硬化、修筑排水沟等,形成了功能齐全、质量可靠、环境优美的保护带。
在工程保护的基础上,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大规模植树种草绿化美化工程,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085公顷,其中造林面积450公顷,种植草坪面积36公顷,完成工程防护面积602公顷,总植树150多万株,植被恢复率达96.5%。
小浪底水土保持工作还充分体现了生态保护和美化环境相结合的原则,为今后小浪底水利枢纽的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环保总局监督管理司吴波副司长说:“从我们的检查中看,在水土流失的防护方面,在水库水质的保护方面,在大坝施工区的植被恢复方面都做到了相当完善,应该说环境的保护工作在目前同期的水利工程中是处在最前列的。”
小浪底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走了一条现代化工程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这种成功的经验,也为今后工程实现主体工程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树立了典范。
“碧水芳草皆如画,绿染浪底神韵来”,小浪底的绿色,正是人类治理黄河所希望的。
|